回到民国当大帅 第078章 龙盘靖州(十一)

作者 : 张涛1985

在这样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闹剧之中,唯一靠谱的正角居然是各方都觉得很不靠谱的神兵。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而且就差那么一点,旅部直属大队就要被这些看起来脑袋不怎么正常的神兵给灭了。可惜就是差了那么一点,英勇非凡的神兵们还来不及扩大战果,彻底消灭直属大队。徐源泉的第一团就已经赶了上来,于是战局彻底扭转,直属大队没有崩溃,神兵崩溃了。

不过即使是这样,神兵的意外出场依然给直属大队造成了八十四人阵亡,一百二十多人受伤的重大损失,特别是其中六十多人为终身残疾(缺胳膊少腿)的事实让人十分难受。

虽然光俘虏都抓了八千四百多,但是直属大队的损失依然让王振宇始料未及且十分的不爽。如今的王振宇已经不是汉口那个小管带了,权势日涨的结果就是因为王司令的不爽,二百多个土匪和神兵头子被甄别出来,然后如拖死狗一般集体拖到靖州城门口,当着俘虏和全城百姓的面,无需审判,全部执行枪决,而招惹来这帮子土匪的黄建雄被抓捕后更是第一个被砍了脑壳,脑袋就挂在城门口。看的其他一干众俘虏无不心惊肉跳,脸色灰白。而百姓士绅在欢呼叫好之余,也对王振宇这个统治者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个看起来整日笑呵呵的少年将军也是会杀人的。

此后半个月的时间里,靖州各寨的业余土匪们做出了人生的二次选择,他们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分析之后,还是觉得本本分分的当个良民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和谐更健康。因为这个职业如今看来要比当土匪的风险低,前途也更大,虽说辛苦曲折了点,但是两害取其轻,降了吧。

于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整个靖州府的地面上,再也看不到一个土匪。而黔东南地区的土匪则在侥幸逃回去的数百土匪的夸张宣传之后,内心深处已经把猛虎旅当成了天兵天将,自然是不敢再踏足靖州府半步。这个时期,湘西,黔东南的大小各家土匪都流行这么一段话:靖州王振宇,洪江蔡钜献,若不嫌命长,千万别去见。

在土匪的心中,王振宇这个大名跟活阎王在本质上已经是没有什么区别了,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心痛那近二百人的损失,但是对于能够借机树立自己的威信,王振宇还是很感谢这帮不知死活的土匪的。

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具体来说,就是深化改革。

打破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拥护者,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这一点上王振宇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成功谈何容易,对于后世混的无比凄惨的王振宇而言更是如此。

为了对付那些不靠谱的旧官员,为了获得商人和地方宗族势力,少数民族头人的有力支持,王振宇选择抛弃了士这个已经注定走向没落的儒生集团,并且把地方民政的权力交给了商人,宗族,头人。当然王振宇也不是傻瓜,武力这个一切统治的基础依然牢牢的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司法系统的独立性也被他视为制约地头蛇们的一**宝。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目前国内的政治气候。要知道肯还政于民的,古往今来,就他王振宇一家。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体制完全是建立在王振宇个人意志上的,换个说法,就是一旦王振宇在内战中失败,或者是其个人意外死亡,这个政体将因为历史惯性而立刻被当前的主流制度所吞噬。因此所谓的县人治县,所谓的还政于民,其实就是一棵鸦片,已经尝到权力甜头的商人,宗族势力,少数民族头人除了拼尽全力去支持王振宇之外就再无他选了。否则,王振宇分给他们的这块地就会被人用暴力的方式收回。

如此一来,商人们自然要如农民一般为自己的土地而战,为属于商人的“土地”而战……

王振宇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书房里,满地的纸屑,上面都写满了粗大的字,仔细一看可以看到“军队”“政治”“工业”“军官”等等字眼。如果想改变历史前进的车轮,那么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乱,很多事情千头万绪,自己冥思苦想,却理不清一个完整的思路出来。

无可置疑,自己的势力确实是在一步步壮大,可要烦恼的事情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王振宇也会害怕,害怕有一天自己被部下推翻,害怕有一天自己被敌人消灭,更害怕自己被打回原形,又碌碌无为的虚度一生。至于历史上的悲剧是否会再次发生,王振宇到不担心,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成功了,历史的车轮行进的轨迹就肯定被改变了。

怕,怕,怕,有个屁用啊!王振宇在极度苦恼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哲理的词语:“活在当下。”

是啊,活在当下,既然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那干嘛要为明天去烦忧了,走好眼前这一步最实际。

不得不说王振宇还真的是一个心理自我调节的大师,就这么简单就把心里的烦恼给撇开了。

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做什么?

既然已经决定立足当下,自然不会是去想如何去涿鹿中原,争霸天下的大事。但无论你想什么,怎么想,最需要做的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件事情,增强自身的实力。

打铁还是自身硬,精妙的谋略离不开强大的实力,这些道理王振宇都懂。

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去增强自身的实力?或者说,第一步该做什么?

为此,王振宇请来了三个人,第一个人是自己的财神爷叶祖文,信是一个月前发出的,叶祖文却因为一些事情耽搁昨天才带着长子国轩到靖州城,不过这已经足以让王振宇高兴一阵子了;第二个其实是两个人:徐源泉和万耀煌,目前的军中此二人算是最有战略眼光的了,自然也是王振宇最为倚重的两个人;第三个人则是陈洪吉推荐的一个奇人,此人姓陈名绍字字汉川,长沙人氏,祖上为东汉颍川郡陈氏家族,一直是书香世家,历经一千余年,依然子嗣不绝,门风不败。这个陈绍年纪不大,二十五岁,可是学问却不低,乃是长沙王门弟子。

后世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没有关于王门的记录,以至于很多人把王门当成了王学,也就是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其实所谓王门,指的是湖南近代史上的一位老先生,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

此人在近代史上并没能占据太多的戏份,但是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有他。

知道慈禧太后吧,知道这位老佛爷是怎么上台的吗?辛酉政变,当时西太后勾结恭亲王等王公,发动政变,杀害了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而我们的王闿运老夫子当时就在肃顺府中任家庭教师。

老板垮台了,没关系,王闿运又入了曾国藩的幕,帮着参赞军务。

再往后,王闿运就开始教书育人,编写历史的伟大工作了。

先说史书,王闿运老夫子最有影响力的书有两本,一本是详述辛酉政变真相的《祺祥故事》,另一本是详述湘军历史的《湘军志》。前者为肃顺辩护得罪了慈禧,后者真实记录湘军的失败和劣迹得罪了曾国藩。不过这小老儿似乎有些门道,居然能做到雨不沾襟,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是个奇人。

再说说教书育人方面,那成就就更大了,知道戊戌六君子吗?这里面的杨锐和刘光第就是这位王老夫子的学生。

其他比较有名的弟子还有杨度,夏寿田,齐白石等多人。

同时这位老夫子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先后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主办南昌高等学堂,还在湘绮楼讲学授徒。前后得弟子数千人,有门生满天下之誉。

王闿运的声名就不多说了,毕竟经学大师的身份就摆在那里,但是人家还有一个专长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帝王心术,这可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了。

具体是个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王闿运这门绝学就传了三个人,杨度,夏寿田,还有眼下这位陈绍。

陈绍是王闿运唯一的关门弟子,具体原因不清楚。但当王振宇看到这位仁兄一米八的粗壮个头之后,实在无法把陈绍跟誉满三湘的王门的弟子身份联系到一起。

如果不是因为这位仁兄浓眉大眼,明眸皓齿长得一表人才,英气十足的话,王振宇都计划用后世香港著名黑帮演员成奎安来指代了。

没有人不喜欢帅气的小伙子,想来就算是王闿运也不能免俗,所以才选了这么个闭门弟子。

至于陈绍为什么会出现在湘西这么偏僻的地方,说来跟王振宇还有些关系。

陈绍的父辈和杨度一样,乃是湘军的军人,但是到了陈绍这一辈,家境已经宽裕了,所以长辈希望陈绍从文。

可偏偏陈绍的血脉里面流淌的就是军人的魂魄,因此虽然被强行安排了习文的轨道,其依然不忘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梦想。

从王闿运门下出来,他原本是计划如师兄杨度等人一般前往北京政府投效。但是这时,王振宇在长沙制造了一场兵乱,以一旅之兵击溃了一师劲旅。加之之前关于猛虎旅的传说,陈绍当年的军人梦又蠢蠢欲动起来。

可是他毕竟不是那个野心勃勃的何键,他是王门的闭门弟子,那种毛遂自荐的掉价事他做不来。因此他仅仅是跟到了靖州,却一直没有投效,只是在暗中观察。

直到王振宇下令搞改革,并且第一步就推出了议会制后。陈绍才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因为他仔细的研究了王振宇的政策,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局,一个引天下英雄入股的大局。王振宇的眼光和胆略让同样年轻的陈绍佩服不已。

恰好最近在王振宇面前跑得很红的靖州议会议长,商会会长陈洪吉跟陈绍还有点亲戚关系。别看陈洪吉是宝庆府人氏,可是实际上他也是长沙人,只不过父亲从长沙移到宝庆经商,陈洪吉就生在了邵东。所以陈洪吉这一房恰巧就是从陈绍这一族分出去的,论起亲戚关系来,陈绍还得管陈洪吉叫族兄。

有了这层关系,陈洪吉自然是向王振宇大力推荐自己这位族弟。

王振宇现在对陈洪吉十分倚重,因此对这种关系户自然也不好拒绝,自然是大方应承下来。

于是以王振宇为首的猛虎旅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师,尽管当时王振宇并不这么觉得。起初他对陈绍的定义就是混个饭碗而已,直到陈绍制定了一份完整的改革路线图,他才对此人刮目相看,人才啊!

陈绍的改革路线图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都是建立在王振宇思路的基础上的,但是内容却十分周详,很多地方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这一点有多难,王振宇在当了半年多老大后是很清楚的,这样能把具体工作做好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自己居然能捡到这么一个宝,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老天对自己不薄啊,王振宇不禁心怀感激的想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回到民国当大帅最新章节 | 回到民国当大帅全文阅读 | 回到民国当大帅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