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庄园,它们远离较大的城镇,交通也还方便。但是,由于用旧的经济方式经营,收益甚少,如今欠着抵押借款和其他债款,无法充分供养它们那古老家族的众多成员。然而,这是一些其姓氏经常在普鲁士军官名册中出现并用金字写在弗里德里希大王的阵亡将士名簿上的家族,保持这些家族乃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因为他们继承了过去最好时代的尚武精神传统,这种精神是一种无可估量的财富,不是其他人一下子就能达到或学会的。怎样帮助这些家族是政府在当前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看了瓦德西送呈的二月份政府工作简报,威廉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按照他原来的设想,是由国家出面收储东部庄园土地,然后将东部地区彻底改造为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济。
但问题是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根据谢林首相在1891年制订的计划,对于普鲁士东部地区庄园土地的收储要持续至少30年以上。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政府的赎买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一些,不过,还是有很多庄园主不乐意卖出自己的土地,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过惯了地主老爷的生活,突然间失去土地是很难适应的。
在他们看来,最为符合东部或者说全德国农业阶层利益的办法还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巴伐利亚的贵族地主们对此甚至要求更为迫切,因为当地的农村地区依然处在和俄国差不多的农奴制时代。
农业问题或者说农民、农场主和庄园主的收入下降问题在1895年初到达了一个高峰,并因此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瓦德西为了获得保守党的支持,不得不做出让步,并迫使威廉同意修改关税税则。
历史上,在1870年至1890年期间,德国的农业依靠大规模种植甜菜获得了一份十分稳定收入,此期间,世界的粮食价格下降了50%,但是砂糖的价格却没有下降,原因在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于蔗糖的消费大幅增长了,在1887-1889短短的三年内,美国人均砂糖的消费就增长了一倍,超过了欧洲大部分国家,达到了英国三分之二的水平。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产糖国和砂糖出口国,因此农业从中获益匪浅。此外,甜菜榨糖剩下的甜菜渣是上好的饲料,因此畜产品不仅是东普鲁士粗放经营的半牧场农业的主要收入,也是集约经营的易北河和奥得河流域的庄园农业的重要收入之一。
在1890年以前冷冻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欧洲的肉制品价格比较昂贵,是普通工薪阶层不能随意消费的。但是,随着船用冷冻技术的普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往日都要被丢掉的牛肉(据说高乔人只吃牛脊背上一小块肉,剩下的都扔掉)被冷藏船大规模运往欧洲,肉制品价格也大幅度下跌了。
当1894年,古巴蔗糖获得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丰收的时候,世界范围内的糖价三个月内下跌了25%。古巴是拉丁美洲的“糖碗”,其蔗糖产量在平常年份占到全世界蔗糖产量的三分之一,或者砂糖产量的六分之一。(甜菜糖和蔗糖各占砂糖产量的一半)
德国农业所面临的困顿使瓦德西如坐针毡,他不止一次向威廉提出要提高农产品关税,以保护本国的农民利益。
“陛下请您务必明白,我们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高效统治,对于农业生产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推动并由此换来的农民的忠诚,这些才是我们国家赖以在中欧生存下去的根本。弗里德里希大王藉此获得七年战争的胜利,威廉国王则藉此熬过了《提尔西特和约》后的最困难时期。近几十年来,虽然城市人口史无前例的大幅度增长了,但是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却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前的农业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收入差别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视为珍宝的那种质朴和勤劳的精神的泯灭和丧失。”在御前会议上,瓦德西苦口婆心的向威廉说道。
这是他在一个月时间内第三次就农业问题向威廉提出改革关税的主张,当他说道“那种质朴和勤劳的精神的泯灭和丧失”的时候,威廉妥协了。
在德国,农业的从业人口超过40%,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如果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整日生活在不安心和怨天尤人的状态下,那么国家的整体精神面貌一定会受到影响。
德国不具备英国那样全盘工业化并彻底放弃农业的先天条件,所以当农业遇到了切实的困难,那么一定要设法给予帮助。
不过威廉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大范围提高农业关税,尤其是对波兰和匈牙利两国。
在和普鲁士财政部枢密顾问戴尔布吕克以及巴伐利亚的贸易大臣朗贝克——两人均是德国知名的关税和贸易问题专家——商议后,瓦德西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中欧关税同盟的政治主张。
早在1891战争结束后,德国国内便出现过这种呼声,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在英国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下,建立一个大范围的关税同盟是不合时宜而且对于德国也是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否有关税同盟,中东欧地区都是德国制成品的传统市场,反之,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商品在海外的销售可能会遇到某些歧视性关税的阻碍。
不过,当英俄两国的排他性商约达成后,德国失去了传统的俄国市场,这种情况下,以关税同盟的形式将俄国可能还有美国的农产品排斥出同盟之外是十分自然的选择。
哈布斯堡帝国对于和德国的关税同盟历来都是不反对的,因为关税同盟建立后,帝国的政治家可以藉此对德国的政策产生影响,至于经济上的利弊其实已经毫不重要,因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近乎自由贸易的商约早已把整个中欧的经济连为一体。
1895年6月,中欧关税同盟正式建立。同盟将平均关税税率调整到30%,高于德国过去的25%,低于奥地利过去的35%,在欧洲各主要国家而言,属于中等水平,高于英国、荷兰、比利时等传统自由贸易国家,但低于法国、西班牙和俄国,和北欧各国相当。
同盟的关税制度摒弃了德国的非歧视关税制,以奥地利沿用的互惠制为基础,由此,同盟对于高关税国家,比如美国、俄国关闭了自由贸易的大门。
在失去了美国和俄国的农产品冲击后,德国的农业终于可以大大的送一口气了,虽然波兰和匈牙利的粮食价格依然较为便宜,但是就整个中欧地区来看,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区内的粮食已经基本不会产生剩余,所以价格很容易维持在一个对生产者较为有利的位置。
“中欧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十九世纪晚期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一次大调整,是中欧的政治家为应对日益紧迫的英俄同盟采取的必要措施。此一事件和英俄商约的签署、英国帝国特惠制的建立均发生在1895年,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复兴的开端。”
——节选自1944年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