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山丫髻山风景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刘店乡(距北京91公里),因山颠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四方百姓又称丫髻山为“东大山”。距东直门70公里,距金海湖45公里。丫髻山海拔363米,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为京东著名道观,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明、清三朝;丫髻山磕头沟原有云岩寺,分上下两寺,始建于辽代,后经多次重修。上寺建筑悬崖峭壁上,其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
丫髻山座西北朝东南,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错河如玉带环绕,山前有四十八盘台阶直通山顶。山后为悬崖绝壁,挺拔险峻。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
北京地区旧时有一民谣:“西有妙峰山,东有丫髻山。”两山之上都建有碧霞元君祠,但是,京东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的历史比“庙无碑碣,其原无可考。然自雍乾以来即有之”的妙峰山碧霞元君祠要早得多。只是清朝后期,外敌入侵,国家多事,皇帝远行到丫髻山多有不便,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北京远郊的碧霞元君庙会才转以妙峰山金顶为最盛。
自唐初便有道士在此结庐修炼。唐贞观六年(632年),建殿堂于西顶。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间,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媪,人称王二女乃女乃的来此募化修庙,建成铁瓦殿,明世宗朱厚熜敕赐“护国天仙宫”门额。据《昌平山水记》载:“天启七年(1627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张榕游丫髻山,并撰写《丫髻山天仙祠碑记》,记中写道:“丫髻固北方之名山也。而其所祀之神,则天仙焉。夫天仙盖后妃也,其祀之者何报之也?后妃之德洽于宫闱,达于闾闫,后人思其德而祀之也。其建祠于山者何以?丫髻居恒山之次,而峰秀林葱,非山无以为妃之妥,非妃无以山之赫奕也。”丫髻山住持李居祥(丫髻山道教属正一派分支周祖灵宝派,李居祥为天师府大真人第13代传人),在朝臣的资助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元君祠,康熙赐“敷锡广生”匾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帝康熙初游丫髻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居祥为祝康熙60大寿,于丫髻东顶建起玉皇阁。王公大臣及旗民等,请在京道官48人到丫髻山建万寿道场。三月初一日建成,康熙命皇十子敦郡王、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及御前太监魏珠前来降香。是夜满山灯火,赛若繁星。十八日万寿节,至山进香者2、3万人。康熙题匾额“清虚真宰”赐玉皇阁,并为玉皇阁撰写24字对联。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成丫髻山行宫,康熙题正殿悬额为“岩苍树古”;题西室联为“天地为庐,游心外以物;诗书敦好,尚论古之人”;题卷房额为“韵松轩”,联为“端居向标薮,胜赏在烟云”;题佛室联为“琉璃光净遍空界,薝卜花开霏妙香”;题后室联为“岚影交窗翠,松荫入座明”;题亭额为“山意足”。皇三子成亲王胤祉作《丫髻山行宫碑文》。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作《玉皇阁碑文》,并御笔亲书。碑文如下:“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属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不可胜计。古称积高之区,神明所舍,况兹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冈峦回合,蜿蜒磅礴,而钟秀于是,则其神气之感,数有灵应,理固然也。康熙五十二年,值朕六旬诞期,诸臣民就兹山瞻礼,为朕祝禧,因共建玉皇阁,以祈延寿。经始于癸巳三月十八日,落成于甲午三月十八日,而请记其事。朕御极五十余年,夙夜孜孜,惟体上帝仁爱斯民之心,以抚绥天下。幸四海清晏,年谷顺成,朕与天下臣民得同享太平之福者,皆上帝之眷佑也。朕之祗承于上帝者,唯在天下臣民之永安;而天下臣民之祝愿上帝者,唯在朕躬之永年。然则兹阁之建,即上帝之陟降监观,于是乎在矣。爰立贞珉,载其始末,以传永久云。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十八日”文中称丫髻山为“近畿福地”,并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游丫髻山。清帝乾隆也曾两游丫髻山,一次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次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每次游山皆吟诗述怀。他在诗中写道:“水如银匼匝,山是紫芙蕖;柳态笼烟际,桃姿过雨余;暂来欣揽结,欲去更踌躇……”这位风流天子,面对丫髻胜景,不忍离去。民间还有传说,乾隆为还小时出家之愿,登基之日,曾派替身来此出家,并按丫髻山道教宗派谱系取道名为“乾一丙”。嗣后丫髻山道长穿的“海水江牙”道袍,就是当年皇帝替身道长所穿道袍的式样。雍正元年后,每年由内务府到丫髻山进香成为定制,但时间由三月一日改为四月十八日。清宣宗道光在为太子时便曾奉父皇之命进香十余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与皇太后同游丫髻山。在《重修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碑文》中,道光将所谓“年丰人和”归于丫髻山碧霞元君神佑,并按八卦之术,推断道:“神出自震方,而兹山又适当都城之艮位,震以生之艮,以成而储祥毓秀,信非偶然。”将丫髻山吹得神乎其神。丫髻山几乎成了清朝皇室的家庙。在皇室及其它达官贵人的捐助下,丫髻山不断扩建,山上山下遍布庙宇,远处望去,苍郁山中金碧辉煌,两座峰峦直插云霄,给人以神秘之感,成为影响远及津、鲁、晋、豫,甚至辽、蒙的近畿福地。
丫髻山东西两顶上的建筑极为宏伟,而且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在西顶有一座别具风格的铁瓦殿,内奉王三女乃女乃肖像。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钟楼一座,高约三丈,上悬巨钟,左侧有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此外,山腰还有亭堂殿阁多处,如万寿亭、巡山庙、三官殿、菩萨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宫和大戏楼。登山沿途,凡庙皆有石碑,特别那几座御碑,石质细腻,字迹清秀刚劲,是当时石刻匠人高超的艺术杰作。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带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庙会的习俗。而庙会期间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骈肩叠迹,不可胜计”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1946年。
相传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明朝曾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碧霞元君祠、玉皇阁等十多座原庙宇在1949年前夕被毁,后经当地信众又重新在山顶建了元君殿和山门,恢复了山下的紫霄宫。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办“丫髻山庙会”和9月12-10月2日举办“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节”。
丫髻山东大山庙会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一九九四年,丫髻山庙会被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道教大辞典》。
丫髻山为华北地区道教圣地、袅袅香火、晨钟暮鼓,使人倍感千年古观之韵味。丫髻山庙会已延续400多年,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丫髻山始建于唐,鼎盛于元、明、清三朝,清朝皇帝多次驾幸丫髻山,御封为“金顶”、“畿东泰岱”、“近畿福地”、“灵应宫”。丫髻山风景区每年举办“大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和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节“(公历九月十二至十月二日)两次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