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坐在背靠椅上听着赖家回来的诉说,当赖家的说到林家不准备办收生礼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就狠狠的往地上砸过去,这里是里厅啊,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地毡,平时这薄薄的茶杯掉下去都不会开一丝的细纹,这会那杯子立马就碎成无数快了,可见贾母得多气愤,摔的力气有多大。(凤舞文学网)那不算太大碎裂声,让守在周围的人立马就缩紧了身子,希望立马变成透明的存在,马上在房里消失掉。
赖嬷嬷这时正在贾母下方,见到主子起那么大的火,心里头也不由得惊惧,头皮紧绷,希望主子看在那么多年的份上不会牵怒于自己,想到怀里的信,赶紧递上贾敏的亲笔信,祈祷这信能救得了自己。看到贾母打开看信,赖嬷嬷才松了口气,偷偷擦擦额上渗出的冷汗,还好是姑女乃女乃了解主子,写了这份亲笔信,不然还真不知怎么收场。
贾母慢慢看着这满纸熟悉的娟秀字体,就好像女儿在轻声细语的诉说着,虽然是女儿的亲笔信,看完信后贾母仍认为这是因为女儿太懂事了,在故意偏袒林家。在眼皮子底下女儿都被欺负成这样子,平时还不知要受了多少委屈呢,难怪女儿对林家的掌控那么低,收个人都要听别人的,不行不能单听女儿的,一定要去看看,给女儿撑腰,最好是把一家人都叫上。贾母立马吩咐让大小儿子马上过来,让人赶紧去找贾国公,就说有紧要的事。
在边上的贾王氏听到贾敏的事情后,心里偷偷的乐翻了天,强力忍着情绪,脸上不断变化尽量的表现出惊讶气愤的表情,免得触犯了贾母的怒火。这时的贾母并没有注意到王氏,不然王氏可就要乐极生悲了。
最后贾母成行了吗?当然没有。贾母被贾国公狠狠的批了一顿,说贾母不体谅女儿,还要给女儿惹事,若以后没什么事不许去林家。(嘿嘿,可以说这是主角的私心吗)贾母震惊了,贾国公居然在这事情上批自己,贾母很生气,觉得这一切都是林家的错,把女儿嫁给林家就是个错误,贾母华丽丽的迁怒了。
贾国公为什么生气不让贾母过去呢,一来是林如海已经派人来说清楚事情的原因了,二来女儿也已经劝说了,自己在想办法拉拢林如海,好不容易林如海靠过来,哪里容许贾母去搞破坏,枕边人是什么样的,贾国公会不清楚吗?更何况上次的事还没查出个子丑寅卯,那人就平白无故的死了,让贾国公很是难堪,这次说什么也不会让贾母过去的。
不管贾母私下派人如何去劝说,甚至命赖嬷嬷准备好一切,准备到那天直接到林家办礼。三朝那天,朝中传来帝怒,作为有些牵连的国公府,很快就收到了风声,贾母马上变得安静起来,林家也由此躲过了一场难缠的纠纷。当天朝中惊出翻天大案,张氏长兄在扣押进京时被流寇所害,而所犯罪证皆乃栽赃陷害所致,一切的证据皆被当庭所示,皇帝震怒,立马就撤了几个直属官员,命三司彻查,久不上朝的老张太傅当朝泣血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无奈只好允许,朝后不久,接着又传出当朝太傅请辞,两位太傅请辞,皇帝无奈,只好把熊熊的怒火洒向其他人,一时间内城异常的平静,各高内大院都严紧大门免的因一点小事触犯帝怒。因为消息稍微灵通的人都知道,这两位是当年皇帝花了不少心思才请到的,出的事则是在打皇帝的脸,皇帝的怒火可想有多旺。
御书房中,皇帝看完暗卫刚递上来折子,散发出来的寒气,让在边上的太监如坠冰谷僵硬的一动不动。张氏一案皇帝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当初一出事的时候,皇帝是相信张家的,马上就派了两拨人马,一明一暗的查,想不到其中居然还有兄弟们的功劳。今天想不到那些人居然会用这个把太傅给说服了,看来儿子们也长大了心也大了,看了太傅的辞呈,这老狐狸也滑溜的很,借着这事就想退出京城,想到这些年的布局,还好努力总算没白费。想到那些人的搅局,看来有些人养尊处优惯了,都快忘记谁才是主子了。
皇帝当年是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的,知道前朝的时候,因为两大世家的世代仇视牵扯到后宫,伤了不该伤的人,激发了当时皇帝积怨已久的怨气,才爆发后来的战争的。
当时的世家不是今朝能比的,当时各世家实力相当,能力出众者比比皆是,可惜有很多都是不是为皇室所用的,有些世家堪比皇家,对于他们皇家的权力再大也要以礼相待的。
皇族没有绝对的话语权,不知从哪朝开始,就开始积怨了,计划很早就开始了,历经几朝终于爆发了,随着计划的推进,当时有些世家已经意识到了朝廷的阴谋,为了阻止他们的联合,先祖只好加快了速度,后来不得已只好假戏真做成就了先祖,但当时还是有些世家对祖上是有怀疑的,毕竟很多世家受到的毁坏是最惨烈的,只是当时世家已经被打散了,没了凝聚力,又不好开罪皇族,很多都进行了分宗,少数加入朝堂,大多进行了修整,只是祖上还是低估了那些世家的魄力,居然就选择耕种无为。
那场战争,前朝是惨败了,世家也没赢着,当时可是毁坏了多少珍贵的文案,虽然先祖们抢收集到了一些,可大多都是被当时的给一把火给烧了,皇家努力了那么多还是什么都没得到,想想都觉的心痛。那些世家还是知道皇朝忌讳的是什么,居然把大部分的东西都销毁,先祖们相信只要他们还在,就会慢慢把那些资料恢复过来的,为了能得到那些藏书,先祖只好派人对他们进行了监视,想不到他们居然真的选择什么都不做,经了两代到了父皇这才开始放松的,毕竟时间一长那些就真的烟消云散了。祖上从前朝过来,知道前朝是什么国力,而今朝又是什么国力,虽已经在努力恢复了,但还是赶不上,才意识到世家的发展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控制的好,不再有超月兑实力就好。
当年先祖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后来多从底层提拔将才,这有利也有弊,使得世家遭破坏的也更多。开朝的时候,朝中多是武将,文官奇缺,各家出来的也多是平庸者,先祖知道其中的原因,不好再紧逼,只好默认了。到了父皇在位的时候,就明显感到了受牵制,寒门培养出来的,底蕴还是不足的,于朝长久来说是很不利的。那是就尽力的修复与世家的关系,希望他们入朝造福百姓的,聘请有学识者到各书院教授讲学,到现在各书院才开始真正的输出人才,两位太傅当时是费了不少心思才请出山,最近几次开科考选,中举的多是世家子弟,就是明确的释放信号,朝廷会重用他们。
早些年林家出事,差点破坏了父亲在江南的布局,追查了很久,才发现有人在打着朝廷的旗子在搞破坏,正因为追查才发现让世家出来的点点关键,只要不断的有了代表,有了保障,他们才会逐渐消了这层防备,毕竟现在好多出来的都是经过族中选出来的,能力出众,皇帝也放心用他们。耕读时间久了,没有资源补充,再大的世家也会真正的消沉下去的。领会到这些,父皇才安排人手去保护林家的,毕竟林氏虽分散了但在江南还是很有影响的,只要保住了林家,林氏也该出来了。
数十年的恢复,才有了如今的局面,想不到那些祖上提拔起来的家族经了那么长的时间发展,还是没把握住家族的机会,世家的形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好,儿子们大了,也该试试这些年的成果了,太子是皇帝用心教导长大的,如果经得住兄弟间的竞争,那是最好的,至于其他儿子,皇帝还没有考虑过,希望太子的表现不会叫人失望。大浪淘沙,只要那些家族不太过分还是就再给他们一些时日,还是扶不起来,到时再处理。
皇帝看着折中涉及的家族,想不到太后娘家施家经过那么多年的沉积,还是出了这么一个昏招,沉不住气了,施家是祖上选中的小世家,当年很多祖上查抄出来的书籍,施家都有抄录版,祖上还特定了一些,扶持施家,就是希望施家可以世代忠于朝廷,先皇选中太后做继后就是看中了太后不是施家嫡系,而且又没有子嗣,想不到这样倒是把心大的给挑出来了。太后年纪大了管不了,但身边的奴才就该好好的敲打一番了。思考一番,皇帝叹了口气,就说去慈宁宫。那老太监一听就知道警报暂时过了,赶紧出去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