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老子所说的“道”,即释氏所说的“真如”。释氏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都是由真如不守自性,变现出来的。”其说与老子正同。真如者,空无所有也——实则非空非不空;老子所说的道,也是如此。忽然真如不守自性,变现为中和磁电,由是而变现为气体,回旋于太空之中,几经转变,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依次生出了。由是而生植物,生动物,生人类。佛氏所说“阿赖耶识”的状态,与中和磁电的状态最相似。此二者都是冲漠无联,万象森然,也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们可以说:真如变现出来,在物为中和磁电,在人为阿赖耶识;犹之同一物质,在地球为泥土沙石,在人则为毛发骨肉。今人每谓人之性灵与磁电迥不相同,犹之无科学知识的人见了毛发骨肉,即说与泥土沙石迥不相同是一样。中国磁电是真如最初变现出来的,真如不可得见,我们读佛老之书,姑以中和磁电,模拟“道”与“真如”的状态,也可得其仿佛了。
我们假定:“人的性灵,由磁电转变而来。♀”则佛的诸多说法,与夫宋儒所谓“如鱼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是一样”,明儒所谓“盈天地皆心也”等说法,都可不费烦言而解。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说:“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这都是阿赖耶识的现象,也即是磁电中和的现象。中和磁电发动出来,呈相推相引的作用,而纷纷纭纭的事物就起来了。所以要研究人世事变,当首先造一臆说曰:“人的性灵,由磁电转变而来。”但研究磁电又离不得力学,于是更造一臆说曰:“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有了这两个臆说,纷纷纭纭的事物,才有轨道可循;而世界分歧的学说也可以汇归为一。
以上便是那篇文章的大意。那篇文章后来即作为《心理与力学》的第一章。他所以如此这般穷索冥究,是想为他的《心理与力学》建立本体。必须有此造诣,则“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说法,才不算无根之言。所以我说:这是他思想发展的极致。但他的才华,他的精力,到此地步,已可说是发泄尽了。
盖棺尚待论定
中国政治界的君主,和学术界的圣人,所走的轨道是一样的。春秋战国时,列国纷争不已,后来产生了皇帝,列强就消灭了。同时诸子百家也纷争不已,后来推孔子为圣人,诸子百家也就消灭了。皇帝任下一道命令,人民都要服从,如不服从,就是大逆不道,圣人任发一种议论,学者都要信从,如不信从,也是大逆不道。
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旬我与宗吾在青木关相会,一直到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他不幸逝世为止,中间的一段生活,我已把它写入《厚黑教主别传》那篇文章中了,此处不再赘及。我今只将遗漏的地方补述一二,以作本传的结束。
记得我们第一次相会的时候,他对于抗建大业,具着充分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把他若干年的消沉岁月又鼓舞焕发起来。他自己竟然忘却了年迈体弱及其他种种条件,曾对我说:“我此次外出,暂时不拟返里,打算自费到美国去,宣传我们的‘中国主义’,让彼邦人士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立国的精神,或者借此唤起他们的同情,来帮助我们这次神圣的抗战,也算尽了所谓国民外交的一分子的责任,你以为如何?”我当时不便打断他的兴致,只好漫然应之。其实他当时的壮志是为爱国的热情所激,完全不顾事实的话。第一,他仅是小康之家,怎能担负起游美的用费?第二,政府正在讨厌他妄言惑众,一再禁止他的著作流行,又怎能发给他出国护照?第三,他不通英语,他的经济条件未必即能携带翻译,究竟凭着什么去作宣传或讲学?但是他一切不管,他迭二连三地征求我的意见,后来我用委婉的言辞,才把他的意念暂时打消了。
我知道他在重庆时曾和吴稚晖先生数度来往,并曾讨论过“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的问题。从两位老人来往的信件中,他们似乎已深深地默契了。他也曾与几个重庆区的大学教授攀谈过学术问题,但彼此似乎有些隔膜。此中的原因:是大学教授的学问多半是从书卷中来的;而他的一套理论则是凭着想象所及而别有发现的。人家的学问多半是有师承家法的;而他的学说可说是本店自造的。因此,他仅可称之为思想家,不得称之为学术家或是学者。思想家所见到的,有时为稍后的学者所证成,有时亦为稍后的学者所推翻。思想家与学者,往往不是同时代的人物。无怪乎他与一般教授攀谈,他尽管言之谆谆,而听者就未必不茫然了。
由于这种情形,所以他到重庆约有半年之后,就渐渐地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寂寞、冷落、孤独。忽然他感到自己的学力不够,读书太少,不能与当代学者并驾齐驱。他这种自卑的情意往往流露在他致我的书信中。当时有人见到他这样信件的,就笑着说:“厚黑教主垮台了!”但我对他的看法,则以为这是他的进步,是他能虚心研究的美德。假若他能多活若干年,他或者把过去大胆所假设的予以证成或推翻,而有更精深的著作出来。
他于一九四三年春季,回到北碚来,我们又相聚了。这次我们相处的时日较多,几乎无所不谈。他还是一味地自谦,说自己读书太少,见闻不广,而又叹时不再来,所谓“老大徒伤悲”了!我当时对他说:“我们中国近代的读书人,像老先生的成就已很不小了;尤其是戛戛独造的精神,试问海内究有几人?就凭你所提出的若干假设,将来有人为你证成一二,也就足以不朽了。宇宙真理的发现,何必由老先生一身独担呢?”他听了这话,仍是苦笑着摇摇头,叹息不已。
有一次,我问他:“你对于政治、文化、学术有什么究极的看法吗?”他说:“我在《社会问题之商榷》一书中,最末的一章差不多可以答复这个问题,虽然是十年前的一种见解,但直到如今,我的看法还是依然如故。这莫非是我不能进步的表现吗?哈哈哈!”
好了,现在我把那一章撮录于下,以作他自己思想的总介绍吧: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