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产品失败回顾
20年来,娃哈哈的持续发展,靠不断的新品推动,娃哈哈每年的新品销售贡献率平均达20%―30%,涌现出ad钙女乃,纯净水,营养快线等一个个经典产品。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但是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悲哀,十多年来,一些产品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昙花一现,这儿简单罗列,并择重分析,希望娃哈哈及相关企业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娃哈哈发家之本,畅销中国六七年,1994年后,悄然没落,后来虽然做出努力(推儿童益智营养液,换新包装等),仍然无力回天。失败原因:生命周期衰退是表象,企业战略转型不重视,无专业部门营销是根本。同样是儿童口服液的贝贝开胃宝/智多星(康恩贝出品),已经在浙江持续畅销十多年,为什么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就不能呢?
1995年,在娃哈哈的产品历史上,是值得牢记的一年。一年内推出近十类产品,全线失败,年底库存积压严重,资金相对吃紧,是1996年企业与达能合资的导火线。♀
当年重磅推出娃哈哈红豆沙、绿豆沙(市场太细分,355ml售价4.5元)、儿童健康饮料(需要消费引导,200ml,售价2.5元),皆但因市场容量有限,价格昂贵,在数千万元广告投入后,全线失败,损失严重。
还有,清凉露饮品――口感太怪,果冻/膨化食品――质量不过关,关帝酒――运作手段外行,榨菜――销售系统不重视,康有利――价格超贵,均失败。还好,投入不大,这几类亏损不多。
1995年底,宗庆后痛定思痛,产品太多,精力/资源分散是系列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此定下一个产品上市原则:每一两年集中力量,重点推广一两个产品,确保成功率。
这一原则,整整坚持了九年,九年内娃哈哈只推出了纯净水、非常可乐、茶饮料、果汁饮料和牛女乃五大系列,除了牛女乃因竞争激励、资源不足发展不顺外,其它四大系列饮品都进入全国前三强,奠定了饮料业霸主地位。
2004年,宗庆后好像忘掉了1995年的痛,当年内,接连推出激活、瓜子、新果冻、儿童维生素、维c含片和大厨艺方便面,除了激活活跃了一两年外,其它均没有达到预期。♀瓜子――行业运作不熟悉、销售渠道不重视;新果冻――竞争对手(喜之郎)太强太专业、销售渠道不适应;大厨艺方便面――产品力有限、竞争对手太强、无成本优势。儿童维生素――保健品运作方式,不熟悉,不受重视。
一晃又到2007年,娃哈哈又接连推出了思慕c、呦呦女乃咖、泡泡乐茶饮料,市场前景也不太被看好。思慕c果汁牛女乃混合饮品与营养快线有什么本质区别?营养快线仍在快速成长期就急忙推新品牌,自相残杀,自我替代,太着急。呦呦女乃咖,350ml,售价4.5元,针对白领浪漫时尚一族,市场细分过渡,销量难以达预期。泡泡乐饮品,在娃哈哈茶饮料仍需要面临康师傅绿茶、雀巢冰爽茶强敌战斗时,分神分力推新品牌,不知娃哈哈真正的用意何在?
快销品行业,竞争激烈,一两年力推一两类产品,才可能上市成功,否则,产品失败的可能性剧增,这成了行业普遍规律。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宝洁、强生、联合利华这些不缺资金不缺人才的大公司的产品上市都很慎重,都普遍遵循“一两年上市一两类产品”规律,必然有其中的道理。
娃哈哈系列产品比较优势及趋势分析
产品 市场地位 主要竞争对手 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 市场规模 市场潜力 娃哈哈产品发展潜力
品牌力 产品力 价格力 渠道力 推广力 管理力
乳酸饮料(ad钙女乃,爽歪歪) 首位 蒙牛,伊利 ***** ***** **** ***** ***** *** ***** **** 发展
瓶装水 首位 康师傅,农夫山泉 *** *** *** *** **? *** ***** ** 维持
下滑
非常可乐 第三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 **** ***** *** ** *** **** ** 维持
茶饮料 前列 康师傅,统一,雀巢 *** *** **** *** *** *** ***** **** 维持
发展
果汁饮料 前列 汇源,鲜橙多,农夫果园,酷儿,果粒橙 *** *** **** *** *** *** ***** **** 维持
发展
激活 前列 红牛,脉动 *** *** *** ** * *** * * 下滑
营养快线 首位 ? ***** ***** **** *** ***** *** ***** **** 发展
娃哈哈瓜子 ? 恰恰,真心 ** *** *** ** * ** **** *** 维持
下滑
大厨艺方便面 ? 康师傅,统一 **** ** *** ** *** *** ***** *** 维持
下滑
娃哈哈童装 ? n多 * *** ** * ** *** *** *** 维持
下滑
娃哈哈的产品策略:适当的跟进,适当的创新,重点兵力打歼灭战,以及上市速度和节奏的把握,都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娃哈哈虎头蛇尾的产品周期管理,不吻合战略定位有点投机主义的产品组合,以及几个年度产品的典型失败,则值得我们反思。
在产品构思、分析、上市推广、产品组合和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外企产品策略,更需要我们学习。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