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的语言
有时候,孩子模仿的语言并不优美,就像故事2中的那个孩子。♀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这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千万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剥夺他的模仿权利。否则,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减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有意义的语言。比如,父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句子,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语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学习什么。当然,父母在孩子耳边说什么,孩子也会模仿什么。所以,当孩子开始模仿某个词时,开始重复某个声音时,父母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正在模仿中……当然,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美好的语言模仿的环境,孩子才能成长成一颗“语言”的参天大树。
2.匹配:发现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2.5—3岁)
——要认同孩子,表扬他,引导他多练习;如果匹配不正确,还要纠正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两三岁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名字,并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一旦他发现自己能匹配时,他就会非常高兴,就会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时,父母要认同孩子,对他的正确匹配要表扬。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认知与语言匹配得不正确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的错误匹配进行纠正。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小区的绿地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正在摆飞机玩,他们的年龄在3岁左右,旁边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或许是哪位孩子的妈妈吧!
这时,小男孩对年轻的女士说:“看,我在摆飞机的路。”
女士问:“是跑道吗?你说的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跑道吗?”
男孩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不是,是飞机飞行时候的路。”
女士说:“哦,那是航线呀!”
男孩立刻接着说:“对,是航线,我说的就是航线!”
然后,男孩继续给女孩一边摆,一边讲:“你看,这就是飞机的路!”
女孩问:“你说什么?路?”
男孩立刻改口说道:“哦,我说的是航线!”
故事2: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好朋友来家里做客。他看到我两岁半的儿子,非常高兴,于是就说了一句话:“叫爸爸,我给你买好吃的。”结果,孩子还真就叫上了:“爸爸!”当然,那位朋友真带着儿子到楼下小卖店,买了儿子爱吃的零食。
当我儿子第二次见到那位朋友的时候,又主动叫“爸爸”了,弄得那位朋友乐得不行:“哎呀,咱这儿子可太聪明了,一见到我就知道叫‘爸爸’。走,买好吃的去!”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一个聚会。刚到会场,我的一个朋友迎面走来,这时,儿子一看见他就撒腿跑了过去。朋友把一把就把我的儿子抱了起来,亲了他几下,还用胡子扎他。
结果,儿子就非常认真地喊了一声:“爸爸!”
朋友非常吃惊:“不能乱叫,我是叔叔,不是爸爸!”
儿子也很奇怪地问:“那你为什么长胡子呀?”
这时,我才想起来,原来我以前也曾经用胡子扎过儿子。所以,这位朋友用胡子扎儿子时,就勾起了儿子的某种记忆。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就到了一个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起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真感觉与匹配能力很强。孩子学习词语,并不是从名称中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中导出一个名称。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男孩,开始他先用了一个词,很快他就学会了用公共词语或正规词语来表达。
引导小妙招
1.表扬孩子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的情形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的感觉认知与语言能够匹配时,父母应该表扬他,而不应该嫌孩子烦。当孩子在一遍一遍地让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匹配时,父母应该欣赏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任,强化孩子的这种正确认知。
2.引导孩子多去练习
孩子的认知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的。所以,当孩子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多去练习。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所以,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蒙台梭利强调失误教学,反复强调要通过情景形成概念。比如,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容器,他就会反复地模呀、看呀,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瓶子!”让孩子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当父母把瓶子再拿起来让孩子触模时,孩子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然后,再拿一个印有瓶子图案的广告纸或书,让孩子再看。其实,纸上的瓶子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这时,如果用文字告诉孩子,这是“瓶子”时,它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一定能够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地触模、感觉后,他就会对他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形成一个概念。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机会,并让孩子把握好。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