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学会等待孩子表达
一位父亲曾说:“我女儿出现‘口吃’的现象时,最初我不明白她想说什么,我就会耐心地等待,直到她经过几次‘口吃’,终于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后,我会蹲下来,看着女儿的眼睛,慢慢地重复一次她刚才说过的话,然后再让她自己慢慢再说一次。♀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有时候女儿不会表达或者表达的意思不对时,我就会告诉她正确的词语,让她再重复一次。就这样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女儿对于自己的‘口吃’问题并没有感觉到不对,心理上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而且词汇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
可见,这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他学会了等待,这一点,也值得很多父母来学习。所以,父母要摆正心态,不急不躁,要有“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说不定,正是由于自己的这种心态,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孩子的“口吃”现象早已经无影无踪了。♀
5.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慢慢说
父母也可以微笑着提醒孩子慢慢说,甚至可以引导孩子慢慢说,也就是说,父母面对孩子“口吃”时,自己先慢慢说话,给孩子以提醒。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快速语调,放慢速度说话,他想说的话也就能表达出来了。
6.对孩子的持续口吃现象不要掉以轻心
一般来说,孩子这个时期的“口吃”现象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不需要治疗。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这种现象因为某些因素而持续下去的话,就比较容易成为口吃,所以,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觉得有必要,就去正规医院去做诊疗,弄清楚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配合治疗,以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8.哭泣:孩子用哭泣表达心中的感受或想法(3—6岁)
——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3—6岁的孩子,本来是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或想法的,但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一般会选择用哭泣的方式来吸引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注意,以此来表达他的需求或感受。♀这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表达他的心声。当然,父母也不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委屈,比如,孩子喝粥烫着了嘴巴,父母就不应该把责任推给粥,否则,孩子就会感到委屈,进而以哭泣来表达。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个3岁的男孩在客厅里兴致勃勃地玩一个玻璃球,让玻璃球在地板上滚来滚去。可能是因为推动玻璃球的力气大了点,玻璃球滚出好远,而且滚到了长沙发的底下去了。他
男孩伸手去模,模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模到。于是,他就哭了起来,而且还用手指着沙发底下,想以此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让妈妈把玻璃球给他找出来。
可是,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做饭,也许是孩子的哭声把妈妈惹烦了。她来到客厅,也不看孩子有什么需求,就朝着孩子的拍了两巴掌,而且还非常严厉地对孩子说:“让你哭,有什么好哭的!”结果,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故事2:
有一次,5岁的雨霏与爸爸一起逛商场,就要离开时,雨霏拉住了爸爸的衣襟,恳求地说:“爸爸,我再玩一会儿。”雨霏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只是她被柜台里漂亮的玩具吸引住了,她的眼睛里全是想要得到的渴望。
可是爸爸却装作没看出女儿的心思,女儿如果不说出来她想要什么,他决定不去主动买给她。他认为,女儿想要什么,应该有勇气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唯唯诺诺。
过了一会儿,爸爸看雨霏什么也不说,就拉她要走。这时,雨霏委屈地哭了。但爸爸并没有被雨霏的哭声吓倒,反而平静地对她说:“雨霏,你想要什么呀?你只要说出来,爸爸就给你买!”
雨霏终于忍不住了,她带着哭腔说:“爸爸,我……我想买一样……东西。”
爸爸说:“买什么?说话不要吞吞吐吐的,想要什么就大胆地说出来。”最后,雨霏鼓起勇气说:“我想买一个玩具女圭女圭!”于是,雨霏得到了那个洋女圭女圭。这件事以后,雨霏无论对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委屈,她都不用哭表达了,而会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
敏感期分析
在语言敏感期,有时候孩子会以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委屈,或是某种需求。父母应该读懂孩子的表达方式,并试着去让孩子用语言表达来代替哭泣。
像故事1中的那位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打一顿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非常常见。其实,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严重的伤害,甚至会扭曲孩子的性格,抑制孩子智力的发展。
故事2中的爸爸就是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表达自己的最好案例,这可以给父母以启示。所以,父母应该正确面对孩子的敏感期,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引导小妙招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