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一位妈妈有个4个月大的儿子,早在一个多月前,她就发现自己的儿子开始吃手。♀+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开始,她没在意,可后来发现儿子吃手的现象特别厉害,几乎手不离口。她想,儿子这样做,一方面不卫生,另一方面也算是一个小毛病,这位妈妈就开始采取措施了。
她只要看到儿子一把手放到嘴里,就打他的手一下,孩子就哭。但一会儿,儿子还是把手往嘴里放,这位妈妈就再打……
现在,她的儿子很老实,已经不再吃手了。这位妈妈也很欣慰,心想:“孩子的毛病就得从小治才行!”
敏感期分析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就是口,口也是孩子最早使用的探索器官。有人曾研究过,其实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时就已经开始吃手了。在子宫里,因为空间狭小,胎儿的肢体自动蜷缩成手指靠近嘴唇的形态。这样,胎儿就不用太多练习就能比较容易地吃到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胎儿已经学到了吃手的习性。
虽然孩子在母体中可以吃到手,但是出生后,手臂却离口远了,要想吃到手,还得重新练习自己的手臂。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他使用口是需要手来配合的,为了能让孩子更早地使用到自己的手,父母还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吃到自己的手。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当他的口吮吸到手时,口对手的感觉和手对口的感觉需要被大脑统合起来。其实,当孩子知道嘴里吮吸的东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觉到是自己的口在吮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儿童心理学上,把这种认知称为“跨通道认知”。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3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到了口腔敏感期最为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自己抓到物品,并把它们送到嘴里。而且,他会用手去抓他喜欢的物品,然后放到嘴里,他的大脑自然就会进行跨通道统合。所以,对于口的敏感期、吃手的敏感期,父母都应该有所了解。
故事1中妈妈的做法是非常科学的,有助于孩子口的敏感期的发展;而故事2中妈妈的做法就很不妥当了。因为孩子在出生的头几个月,他的手和脚是不受大脑控制的,随便动。而吃手是第一个被大脑控制的有目的的行为。那位孩子一吃手就打他的妈妈,等于自己亲手把孩子发展的小苗给砍断了。教育专家指出,这就好比是把森林毁坏一样,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那么,面对孩子吃手的这种行为,父母应该怎样应对呢?
引导小妙招
1.不去注意孩子吃手的问题
孩子在用口和手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表现,也可以说是天性。所以,父母可以不用注意孩子的吃手问题,也不要把孩子的吃手当成一种毛病。所以,即使看到孩子吃手了,父母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不要紧张,也不要不舒服。
2.允许孩子去吃手
孩子在吃手的敏感期,父母可以不必干涉孩子,允许他自由吃手。就像故事1中的那位妈妈,她就比较明智;而相比而言,故事2中的妈妈则是对孩子口的敏感期的一种扼杀。
3.给孩子一些替代品
当孩子已经有能力抓住物品往在嘴里送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孩子抓,供孩子用口去探索,比如给孩子一些磨牙饼干、橡胶女乃嘴等。当孩子再大一点时,可以用一个托盘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选择,让孩子有些新鲜感。这样,孩子也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会渐渐忘记肯手。这对于不想让孩子啃手而又不想强行干涉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
4.不要吓唬孩子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手,就会用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来了!”“手上有虫子,吃手会把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疼!”说这些话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去吃。吃完之后,他就比较恐惧,想象着虫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结果就会出现焦虑情绪。如果这时,父母再提醒他,就会更加加强他的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他发现手并没有掉下来,他的肚子也没有疼时,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这时,吃手的行为就会被强化,他可能就会疯狂吃手。
5.不要给孩子不吃手定时间
当孩子6岁之前有吃手的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大自然从来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去改变,也不会按照某个人说的时间与规律作改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给孩子不吃手定时间,就一定会因为孩子没有改变而对他产生不满,然后可能就会是强制。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