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雅的芳香
宋代是文人的社会,宋人比唐人更懂得生活品位,更懂得精神上的追求。♀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正因如此,芳香文化已经不是贵族文化,它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走向普通百姓家中,并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中国香文化步入了鼎盛时期。
(一)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中国香文化步入了鼎盛时期。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对宋代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的妙品。
宋人善书画,文房四宝必不可少,墨中添香,更显风雅。宋代李考梅撰《墨谱法式》中提到的冀公墨(松烟);仲将墨(醇烟)少不了麝香的存在。庭圭墨、油烟墨配方中都用栀子仁、黄蘖、秦皮、苏木、白檀以及甘松香、零陵香等。李庭圭之墨到南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有云“黄金可得而李墨不可得矣”,为世所贵,因为“质量上乘,墨色不褪,坚如犀石,莹泽丰腴、腻理可爱”。加工过程惟加入蔷薇露者其香经久不歇,其次则九杆之时旋入脑麝。
《墨法集要》载,墨谱法式中的配方加入叙药一份,叙药实际上是一种多品种合和香料。又载“文房精鉴至用,苏合香点烟制墨,可谓穷幽极胜矣,兹复致力于粉泽香膏使嫔妃辈云鬓益芳,莲踪增馥”,可想像当时人尽如花,花尽皆香,风华旖旎。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欧阳修在另外一首诗中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
宋代的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
宋代是中国医学史上中医药学开始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沿海对外贸易的开始旺盛的历史时期,在宋代的几百年间,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指南针在航海的应用,使得明朝与海外往来密切,1973年,我国泉州地区附近海域发掘出一艘南宋神福建制造的大型海船,这就是著名的“香舶”,其中装载的物资有**、没药、肉桂、丁香等阿拉伯香料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科学技术的总结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各种通(专)“谱”、“录”、“志”、“史”、“经”、“记”、“集”、“编”等不断出现。这里列出几部与香药(料)关系较大的著作,以见香药(料)应用的一斑。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叶廷圭曾任泉州知州兼市舶使,绍兴21年(公元1年)撰有《南蛮香录》一书(已佚),记载包括了61个国家和地区的47种香药(料)的有关情况。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