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大师
如何看待同时代最有成就与地位的文化艺术界人
士一大师或大家,关系到传统价值观与现实评价体系。♀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
中国现在有没有大师?谁可以被称为大师?近些年
来,总是不断有人就此争议不休,肯定论者大都是名家大
家的学生或朋友,极尽鼓吹赞扬之能事,动辄就“高山仰
止”;而否定论者大都是没机会被称为大师的,同时对被
捧为大师的大大不以为然,其观点大都不外乎说中国现在
无大师,谁都没资格被称为大师。其实,这是个非常简单
的问题,大师是对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的出类拔萃者的美
誉,理论上讲,有两个层面的定义,一是纵向的,也就是
从古至今同专业领域最杰出者;二是横向的,也就是和同
时代的同行相比,成果最多地位最高者。此外,在口语
中,“大师”还是文化艺术专业晚辈后学对专业有成的长
者的尊称。换句话说,当今之世,大师说有就有、说无亦
无。即使是对真正的大师,也不必过分迷信膜拜,张之
洞说得好:“大家者,气体较大,所造较深,所能较多
耳。若谓大家兼有古今之长,此目未见众集之谬说也。”
(《书目答问二种》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301页)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保留地欣赏、学习、
研究、继承。
我在自己主编的报刊上长期开设“大师访谈录”专
栏,还出过《大师谈艺录》两巨册图书,不言而喻,是主
张“有大师论”者。不过,我清醒地知道,由于上个世纪
从晚清到民**阀混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运动连连,中国
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几乎无人幸免,我曾总结出一个“2020
理论”,也就是在1949年未满20岁与在1976年已满2o岁
的,准确地说是1929年至1956年期间出生的中国人,在文
化学术知识修养上程度不同地普遍先天营养不良,是受灾
的一代,是毁掉的一代,因为从“反右”到“文革”的20
年知识劫难,没有谁能做到置身局外谁要说“举世皆醉我
独醒,,能够始终读书、学习、研究、写作,未受社会环境
的影响与干扰,那是诳人的谎言,20年不读书、不学习足
以废掉第一流的天才,而1929年以前出生的到今天最年轻
也80岁左右了,垂垂老矣,1956年以后出生的最大也才5o
岁出头,对文化艺术专业来说,还有些小(何况还要扣除
1966年到1976年10年时间)。所以,在今天文化艺术界要
找到真正能做出前无古人、天下无双的成就而被公认为大
师者,实在不合理的奢望。被荒废了的十几年,是无法弥
补的缺陷。在最严格意义上来衡量,21世纪的中国文化艺
术确乎是没有大师的。然而,世间万物都是比较而言的。
即使是在文化最萧条的时期,也会有与众人相比更有学
问、更有才华的人。
大师的价值不仅在于著作与成就多么高,而在于让从
事同样学习与研究、创作的人们有效法、景仰的榜样。尤
其是对青少年来说,大师的存在就是努力进取的动力,追
求卓越能使人生更加充实、更美满、更幸福。从人类文化
的传承角度,大师担负着引导时代的使命。因此大师是文
化艺术的希望,没有大师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
在文博书画领域,启功、黄苗子、吴冠中、王世襄、
许鸿宾等可谓有口皆碑的大名家,称他们为大师,应当是
名符其实的。作为后学,我有幸逐一登堂入室多所请益,
这种机会相当难得,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不可复制的。
现在把我与诸位大师的谈话记录整理成册,附以专题研究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
或纪念文章,相信对文物、博物、书画有兴趣的读者能在
史料、观点或治学方法上有所助益。♀限于个人才疏学浅,
尽管我无一例外地遍读其著作,但还是对诸位大师的成果
与建树所知所见极为有限,因此,文中定有差误。用个比
喻,这套丛书就相当于是一个学生的听课与请教名师的笔
记或作业,笔记与作业都不可能与老师所讲授的一毫不
差,无庸置疑,精华是老师的,差误是学生的。当然,
这只是一个比喻,而西谚有云“所有比喻都是跛脚的。,,
(我亲耳听到一位2020的前辈领导在会议上一字一顿地说
成了“所有比喻都是蹩脚的”。)
有必要说明的是,总体而言此书与其他同类题材图
书有所不同的是作者的**的立场。我至今不曾拜任何一
位文博书画名家为师,因此,在与大师们的访谈中,也始
终保持着相对更为客观、理智的心态,我研究大师、敬重
大师、欣赏大师、学习大师,但是并没拜倒在哪位大师脚
下,更不以哪位大师的学生或门生、弟子自居,在与大师
来往以及整理写作的过程中,我非常清醒地自我定位在一
个访问者、一个客人、一个同行的角色上。我一直认为,
作为受过系统现代教育的学者与研究者,在与名家泰斗进
行比较严肃与正式的讨论时(这些访谈往往是在闲聊、说
笑一样的气氛中包含很严肃与正式的话题),平等的意识
与正视(而非仰视)的角度更符合学术精神、更有益于知
识的交流与问题的探讨。从事新闻传播职业,与社会方方
面面人士接触,上至王公权贵,下至贩夫走卒,如果没有
等量齐观的平常心,很容易媚上欺下,而难以达到tt富贵
不能婬,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我对大师的兴趣完全是学
术与艺术方面的,其余一无所求,所谓无欲则刚,既无心
在名位上攀附,也无意在利益上揩油借光,对我来说,最
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得到如此多的权威名家的认真郑重的接
待,答疑解惑,传经授道,成为接受过同时代最有名望的
大师们指教的幸运儿。
因此,我所写的也就是我自己真正所想写的的话,既
不是为人代言,也不会阿谀奉承、曲学阿世,赞美或批评
都出于同样的立场,也即为了自己更为了读者而提问、求
知、思考、判断。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大师谈艺录》一、二卷出
版后,对书中所介绍的二十几位书画界大家、名家,我只
在机会方便时分别当面赠给了阳太阳、启功、黄苗子、秦
岭云、王世襄、袁运甫等有数的几位以样书,其余的前辈
我甚至没有打一句招呼,这不是我不懂礼貌,而是因为老
先生年事已高,我不愿意轻易打扰,更不想献功讨好。因
为我写的书不是为大师树碑立传、包装炒作,而是为公众
负责任地介绍大师。只要读者接受并喜欢我的书,就可以
了,说到底,我是为读者而写,不是为大师而写。
值得指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文博书画大师多
享高寿,我在《大师谈艺录》里多次对此有所议论,可以
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修身养性,而文物收藏与书画
研究创作,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保健。俗语有云“人见
稀罕物,必定寿限长”(《武松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7
年版第140页),文物古董书画都是文明的结晶,是人类
智慧与才能的精华,能够多多观赏、多多接触,必然会得
到美的滋养与熏陶,而这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化社会
环境中,是极为难得的纯净享受。作者的最大愿望是这套
丛书能给读者增添一些轻松与快乐。
李潇潇编辑对这套书非常重视,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对书名也特别认真地进行推敲,在博客上广泛征求意见,
最后定为现名,意思有两层,一是大师说,也即访谈录;
二是说大师,也即评论、研究大师的文章,二者合一,简
省中间一字,便为《黄苗子说黄苗子》等等。在付印前发
现坊间已有类似书名,不过,都是自说自话性质,与拙著
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也便不再另择书名。
这套小书,是2007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确定下来
的选题,本来拟在年内开始推出,结果中间又临时加项出
版了我的(《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和《把脉中国传媒》
两本书,于是竟延迟了一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种做
法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毕竟推迟一年就是耽误晚一年得到
回报,不过,正是因为延迟的这一年,我又收集阅读了大
量图书资料,对每位大师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研究与思考,
所以,比原计划的篇幅与分量都有所增益可以说,这一
拖反而是好事。事实上,迟迟不交稿的另一个主观原因是
太看重这套小书,总想精雕细刻打磨润色。
在生活、工作与事业上,我都是个沉得住气的人,
也是能拖的人,用股市术语是个做长线的人,我相信日久
见人心、慢工出细活、天道酬勤,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
学著书,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自居易诗有云“朝真暮伪
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
佯愚。虫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
乘,可怜光彩亦何殊。”“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
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
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
知?”没有足够的时间,便难以检验出真正的价值。而对
于书籍的撰写来说,仓促赶出的不容易成为精品杰作。
这套小书虽然远远谈不到是精品杰作,但是我尽了最
大努力,而且敢斗胆预言以后肯定还会有再版的机会。这
倒不是因为书的质量有多高,而是主题文博书画会越
来越热,而只要有人对这一代中国文博书画感兴趣,就势
必愿意阅读以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大师为题材的图书。
无论是学术还是艺术,时间将说明一切。当然,书中
一定会有谬误和差错,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堵鸦
2008年10月30日定稿于昆明挂云居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