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调高低的变化中通常会遇见以下四种类型:
1平直调,没有高低升降变化的语调更显平直舒缓,常用来表示庄重、严肃、悲痛或平淡等语气,在叙述与说明中较为常用。♀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
2高升调,即由低升高的语调,这类语调通常用语鼓动、号召、设问、反问、申斥等感情,也能够体现演说者内心情绪的波动。
3降抑调,即先高后低的语调,语势渐降能够体现出演说者在演说中的自信情感,通常用于赞扬、祈使、感叹、祝愿等。
4曲折调,即升高继而下降然后再升高,这种曲折变化的语调通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怀疑、夸张、惊讶、幽默等情感。
实践证明:气息上的千姿百态造就了音调上的千变万化,也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音量和气息的变化的确不可忽视,演说者应当加强练习。♀
附:朗诵练习材料。试着朗诵以下散文,注重音量和气息的变化。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女敕女敕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女敕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女圭女圭,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散文《春》
如何让语感自然流畅
语感即语言直觉,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直觉判断对言语词句进行理解和使用并形成习惯。语感的形成能够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正所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语感通常被认为是人们的一种直觉思维。汉语词汇浩瀚如海,想要在演讲中将各种词句信手拈来,语感的作用不可忽视。
文豪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并指出“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不外乎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登台演说作为语言精髓的提炼过程,更是对语感的自然流畅提出要求。
美国总统林肯同样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他非常看重流畅的语感在演说中的特殊作用,为了训练出自然流畅的语感效果,他在某一段时间中坚持每日徒步行走三十多英里到一所知名的法院中倾听律师们的辩护词。律师们的辩护风格、语言逻辑和思维进度深深吸引了林肯,他坚信这是他所看到的最为精彩的演说。于是,林肯也尝试着模仿律师们的辩护,并逐渐将这种辩护转化成当众演说,期间培养出了流畅的语感。
萧楚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家、演讲家,经过平日刻苦的训练后他有了非凡的演讲口才,但是他对自己的语感仍有不满,他认为语感应流畅自然,拒绝矫揉造作才是演说的最高境界,于是他利用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的机会认真研究演说语感,不但将讲台变成了自己的语感培训基地,更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后山寻找僻静地方将镜子挂于树枝之上,从镜面中观察自己的演说表情,悉心聆听山涧自己演说的回声,期间他的语感有了飞速的提升。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