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华佗依旧来给高肃诊断病情,只不过今天他的身边多了一个人。
高肃已经病了八天了,虽然华佗已经尽了全力,可他的病情就是不见一点好转。
“老先生,你来了。”高肃侧躺在榻上说道。
“主公,属下无能,这么久了都无法将这病治好。”华佗惭愧的说道。
高肃摇头笑道:“没什么,术业有专攻,老先生你没必要这样。”
华佗摇摇头,然后指着身边的人道:“主公,虽然属下对此病无能为力,但这位先生想必定能将主公的病给治好”
高肃这才知道华佗身边的人原来不是他的助手而是来给自己治病的医生。
“这位是?”高肃看了一眼那个人,很是疑惑。
“主公,这位张先生乃是南阳张伯祖老先生的弟子,他对风寒之类的病症极为擅长,定能治好此症!”华佗说道。
张伯祖?没听过!
“敢问张先生名讳?”高肃问道。
高肃面前的这个人正是张仲景本人,当日张仲景北上到了雁门郡之后,就先去找了华佗,华佗在南阳曾与张仲景有过数次的交集,他们二人也还算是相熟,华佗也是因此才大胆的推荐张仲景。
当高肃知道眼前的人是张仲景之后,高肃吃了一惊。华佗、张仲景、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可实际上董奉却只是出生在建安年间而已,他出生的第二年曹丕就称帝改元了,所以在他之前,能够和华佗并称的人物就只有张仲景了!
而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的著作之一,是后世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其广泛受到医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将军积劳成疾,且感染了风寒,这病说难倒也不难。这些日子有赖华先生的照顾,将军的身体倒是没什么大碍了,只剩下了这个风寒,在下这里有副自己研究出的方子,按方抓药,吃上三副,将军的病就能渐渐的好起来了,最多不过五日,将军就能下地活动了!”张仲景诊断后说道。
见到张仲景这么有信心,高肃也是心中欢喜,他笑了笑,说道:“那要多谢张先生了。”
顿了顿,高肃又道:“张先生,此次雪灾,受冻的灾民有很多,生病的人也很多,我并州正缺少人手,不知先生可愿意留下来帮忙?”
张仲景笑道:“在下就是为此而来!”
高肃从榻上爬了起来,高兴的说道:“原来是这样!张先生,那你暂且就先留在这里帮忙救治受伤的灾民吧,等救灾结束之后,跟我一起回太原,我想,那里一定会有先生一展所长的舞台!”
“谢将军,在下也正想济世救民,使这一身医术也可以有所作为!”张仲景也很高兴。
“好好!华老先生,你安排一下,让张先生就在这里设置诊所,救济百姓!”高肃对华佗说道。
“诺,主公。”华佗立即出去安排了。
—————————————————————————————————
连日的大雪终于停止了,并州各郡的灾情也得到了控制,高肃管不了幽、冀两州的灾情,但他至少做到了自己作为并州牧该尽的义务。
在下高肃养病的那段时间里,各类救灾物资都很快的被送到了各大灾区。荀攸等人也很是聪明,这次救灾,高肃不仅仅是要帮助灾区的数百万灾民,还要将这一切做给全天下的人看!这也是树立他形象的一个好机会。
高肃的病也好了,正如张仲景所说的五天时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张仲景、华佗、医学院的医生,再加上各地医生的自愿加入,数十万的冻伤和生病的病人都得到了适当的治疗,原本很多注定要病死的灾民,都被救了回来。当然,这些人对张仲景、华佗和众多医生都是感恩戴德的,对高肃也是感激不已,从此之后,华佗就有了“神医”的称号,而张仲景更是被尊称为“医圣”。
“走,我们去府外走走。”高肃病好了以后,不想整日窝在府衙里,于是他就带上沮授和郭嘉,并王双、典韦两人一同换了便装,走出了太守府。
救灾之类的工作现在已经快近入了尾声,高肃一行人出了府衙,向北行了一里多地,路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都是雁门一带的灾民。
赈济灾民的事情主要还是由荀攸和沮授来做,郭嘉那个懒散的性子还真不适合做这样的事,他更倾向于兵事方面的事务。
荀攸看到高肃他们过来,赶紧迎上前去说道:“主公,您怎么来了?”
高肃看着满头大汗的荀攸,说道:“我见到这么多难民,便想过来看看。公达、公与,这些天辛苦你们了。”
转头看了一眼郭嘉,高肃又调笑道:“唉!比起有人天天没事躲在屋里喝酒,两位先生真是辛苦咯!”
郭嘉整个人差点摔倒,撇了高肃一眼道:“谁说我整日没事躲在屋里喝酒了!这情报司的事务一点也不少,我要两杯酒犒劳犒劳自己也是应该的。”
“哈哈哈!”
荀攸笑道:“奉孝,主公可没说是你啊!”
“荀公达,你”郭嘉憋着张脸,气呼呼的指着荀攸,说不出话来。
“好了,好了。在我养病的这段日子里,并州全赖你们几个人哦对了,还有仲德,全赖你们运转,才能使并州不发生大乱啊!”高肃道。文字首发。
沮授谦虚道:“没什么,没什么。这都是我等份内之事,算不得什么。要是没有主公组织赈济,没有华老先生和张机先生防治疫病,还不知道会死多少人呢。”
这时,高肃忽然注意到了路过的一位百姓,只见他手中破碗里的粥稀得可以照见人脸,不由皱着眉头,指着那个百姓的碗说道:“公达、公与,这样的粥他们如何吃得饱?要是粮食不够,可以再从太原调拨,要是还不够大可以去找裴潜、甄俨、司马朗等人,但千万不可饿坏了他们。”
荀攸赶紧答道:“主公有所不知,就是不能让他们吃饱。这些人里有不少青壮年,若是吃饱了,又没活干,难保不会生出事来。现在维持秩序的只有雁门郡里的一些差役和府兵,他们合起来不过三四千人,军队又不能把他们全部给监视起来,所以只好如此了。这粥虽然稀了一点,但保证他们不被饿死还是可以的。”
荀攸说的的却有些道理,高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向前走去,高肃见前方的一处粥棚,那里排队的多是些妇孺,这些妇孺手中的稀饭明显要稠得多,高肃奇怪地问道:“公达,这些人的待遇好像不同嘛。”
荀攸笑道:“主公,这处粥棚的却是与众不同。凡是到这里领粥的,老弱妇孺便是稠的,青壮男子便是稀的。主公可知道这里的主事之人是谁?”
高肃好奇地问道:“那是何人在此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