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要抽出腰间宝剑,突然有人从背后把住我的手腕,我下意识地想到是凌统使诈,猛一回头看,原来是杨胜在出手制止,心才渐渐平定,此时杨胜小声跟我耳语道:“不能与凌统决斗,以大欺小,胜之不武!凌统乃烈士之遗子,你为敌国之降将,彼亲吾疏,杀之不智!先杀其父,再杀其子,岂不与曹操同恶?”说罢杨胜的手攥得我手腕生疼。
我幡然醒悟,转过头说:“凌都尉息怒,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杀你父亲之时,我是江夏之将,各为其主,战场拼杀,哪能不以死相搏。如今我为东吴之将,你我皆为孙权之股肱,安能手足相残!”
凌统听了略微有些动摇,手中之剑颤抖不止,转而又垂头大哭:“杀父之仇不能得报,我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说罢便要挥剑自刎。
我见他欲寻短见,慌了手脚,赶忙上前制止:“凌弟,凌弟,不要冲动,有事儿好商量!”我边劝边拦住他的剑柄。
凌统跟我较了会儿劲,这小子虽然年纪轻轻,力量却大得惊人,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剑硬生生夺下来。其实他要是想继续争执下去的话,他依然能牢牢地握住剑,只是这争执了一阵,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滑稽可笑了,干脆卸了手劲,任我取走佩剑。
只见他破涕为笑,然而笑中带泪,让人看得如此心痛,看他这番表情,心中不觉可怜起这个年幼丧父的少年。我沉默了一阵,下了个狠心跟他说:“凌都尉,我杀了你父亲凌操,你要于我决斗以报仇雪恨,本来就是天经地义,我不应该狡辩。但现在天下纷乱,时局动荡,北魏之兵屡屡下犯吴境,此正是生死存亡之时,你我皆为东吴效力,肩负着保护江南六郡男女老少的重任,自相残杀是不理智的!我恳请将你我的决斗延后十年。十年之后,只要我甘某还侥幸活在世上,到那时愿与你决一生死如何?”
周围在场的人显然被我的提议给震惊了,凌统一时又不知道说什么好,杵在那里良久才缓缓地说:“十年之后,甘都尉年已五十有余,而凌某二十七岁,正值壮年!莫非甘都尉一心要以死谢罪?”
我答道:“若真能在这乱世活到五十岁,那我也知足,再说十年之后我虽已衰老,但是也不会羸弱到连武器都提不起来,还请凌都尉这十年强健体魄,勤习武艺,到那时若卖老夫一个破绽,我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凌统于是接受了我的十年之约,我将夺过来的佩剑还与他,凌统收起剑,看样子好像还要打算说点什么,但、还是咽下去了,最后向我施礼便转身告辞了。这是我此生见过最不自然的施礼动作了,不过他此时的心境我也深有体会,并很佩服他,一个向自己的杀父仇人施礼,恐怕得需要相当复杂的一段心里斗争吧。
拜别了凌统,我同杨胜转身登上船,坐在船舱内,杨胜与我讨论方才提出的十年之约,他说:“凌都尉所言极是,再过十年,你可就是五十多岁的老头了,打人家二十七八岁的壮汉,岂不是去送死吗?难道你另有想法?”
我说:“提到这个十年之约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很多的,大部分理由甚至可以说都是心存侥幸,第一,我就希望这十年之约成为一个缓兵之计,让时间慢慢淡化他对我的怨恨,等他觉得不再对我仇恨了,就会放弃那场决斗;第二,我觉得自己以后八成会战死在沙场上,恐怕都活不到和凌统决斗,所以跟他提出个这么个想法,无非就是宽慰一下他的情绪;第三,我想真要是十年后我还活着,凌统还是想要和我决一生死,我倒也没什么可牵挂的了,到那时,我好歹也能混出个将军或者太守什么的,之前答应婉儿的誓言就终于实现了,虽然可这个誓言兑现得实在太晚了……”
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与婉儿在江边惜别的那一幕,信誓旦旦的诺言到头来成了虚妄的空话,直到现在也是我心口一块隐隐作痛的伤疤。当上个大将军虽然换不回来苏婉儿起死回生,但是至少能减轻我心中的痛楚吧。
我停止了言语,凝神盯着杯中起起落落的酒,恍恍惚惚地在摇曳的倒影中瞧见了苏婉儿如桃花般迷人的笑魇……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抵挡不过,弃城逃跑投奔江夏刘琦,又派诸葛亮往柴桑郡,欲与东吴结盟共抗曹贼。虽然表面说是结盟,然而在我看来应该叫投靠,据我分析,刘备手下兵丁数不过万,这点实力就要用“结盟”这种平等的词汇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应孙权召,我又赶回柴桑。到了驿馆才知道此时东吴文臣武将皆从四面八方聚来,想必正是为了定夺是否与刘备戮力抗曹之事。
次日清晨,又见一大批约有二十余人,由张昭带头的文武官员与诸葛亮辩论。引来了驿馆上上下下的围观者,我也好奇地混在人群中。
虽然我从来没见过诸葛亮其人,但是只要在那些端坐在席子上的人身上扫一眼,便马上就能分辨出来。诸葛亮的言谈举止,体貌穿戴与东吴的文儒武夫比起来就如同一群凡夫俗子中赫然坐着一个天上的神仙,说这是众星捧月都大不为过。
只见张昭、顾雍等人一一与诸葛亮辩论,个个说话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看来不只是要内容甚至是在气势上也想要力压诸葛孔明一筹。尤其张昭之言,叙述清晰,辞藻华美,咄咄逼人,滔滔不绝。他这一长篇大论说完,引得堂上堂下一阵喝彩。
然而让张昭等人始料未及的是,孔明依旧神情自若,轻摇羽扇,只看着香炉之上的袅袅青烟,俄而整衣端坐,娓娓道来,由浅入深,讲古论今,推此及彼,头头是道,侃侃而谈。语言简约而不直白,论据凿凿而不晦涩,不乏妙语连珠,不乏慷慨激昂,张昭一席话毕只引来了一阵喝彩,可这孔明说完除了席间不敢喝彩者,在场其余人掌声喝彩声不断,经久不息。
我听得也是暗中叫好,恐怕就算是苏秦、张仪再世,也要输这孔明三分。看来在驿馆的这场激烈的辩论,诸葛亮已是拔得头筹。
到了中午,鲁肃又引孔明见孙权,东吴众文臣武将也跟随至堂上。因为之前已经漂亮地舌战群儒,那些铩羽而归的东吴官员想必这回也该缄口不言了。当下诸葛亮再需要说服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使命,那就是吴主孙权。
文武官员各成一列跟在鲁肃与孔明的后面,进入堂中,孙权听孔明已到,降阶而迎,施礼毕,孙权与孔明分宾主而坐,鲁肃站在卡孔明左侧,其余人立于两旁,因为看到凌统站在了靠近孙权那边,为了避免摩擦,我故意放慢了脚步,使自己列在靠后面的位置。
孙权上下打量眼前这位气宇非凡的诸葛亮,又与鲁肃耳语了一阵,不觉微微点头,眉目之中流露出对孔明的欣赏,不禁月兑口赞叹道:“人道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幸见伏龙先生本人,果然名不虚传啊。”
与清早那个盛气凌人的孔明相比,这时的他换了一副礼貌谦逊的面孔,听到孙权的赞赏,手搭羽扇,颔首低眉,以浅笑回应。
孙权问道:“伏龙先生之前在新野辅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想必对曹军实力已经了如指掌了吧。”
孔明轻摇羽扇,没有直接回答孙权的问题,反而说起了曹操这个人:“天下英杰,非曹孟德莫属,二十岁,举孝廉,入京为郎。初为洛阳北部尉,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但有违犯,不避权贵,皆棒杀之,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二十九岁,官拜骑都尉,兴兵五千讨伐黄巾,大破颍川贼众,斩首万级。擢升济南相,方到任,即奏免济南贪官污吏十之有八,其余奸宄皆望风而走,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十三岁,任典军校尉,时值董卓专擅朝政,操不顾个人安危,独闯太师府行刺逆贼,然卓有猛将吕布守护,终究行刺不成,但论其义勇,谁与操同?四十一岁,迎天子有功,假以节钺,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三月推行屯田,于是闲地不荒,流民有业,榖百万斛。四十五岁,袁绍造反,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巧解白马之围,后又于袁绍会战于官渡,以区区七万之兵大败袁本初七十万之军,孙膑、吴起用兵亦不过如此!于是除凉州之外,北方幽、并、翼、兖、青、司隶、豫徐各州皆落入曹操之手。五十三岁,汉废三公,拜操为丞相,自此孟德位极人臣,霸业终成,天下之奏折皆操批阅;四海之贡品皆操筛选;九州之贤能皆操录用。五十四岁,奉天子诏南下平乱,亲率马步水军百万余众,大小船只数不胜数,现已沿江下寨,虎视江东!”
孔明说到这,故意停了下来,假作闭目思考,暗中却眯着眼睛观察着周围的反应。方才孔明之言,着实吓了我一跳,没想到孔明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竟说了些长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的话。而且孙权问得是曹操现在的兵力虚实,何必费那么多口舌赘述曹操生平呢?最后又替曹操夸下海口,妄说魏军有百万之众,岂不是在劝孙权归降么!
我又偷眼观瞧周围的官员,各个表情惊讶,无不骇然。而有心力促两家联合的鲁肃更是诧异得瞪直了眼睛看着一个让他完全模不透的诸葛亮,身体又如冰冻住一般僵在那里。
再看孙权,听得是脸一阵红,一阵白,之前的和悦之色尽失,怒气长出,吹得须髯并起。竟不说一句话,甩袖而起,退入后堂。
孙权一走,顿时满堂哗然,间有哂笑孔明不懂察言观色之法。此时的鲁肃也顾不得形象,一把揪住孔明衣襟皱眉责问道:“幸亏我主宽宏大量,不然只凭刚才的言论,就足以叫你离不开柴桑了!”
孔明却笑着回答说:“亮言语冒犯,多有得罪,你家主公喜欢多听多闻而后断,然而曹操南下刻不容缓,岂容再拖沓延误?故出此言为激将法。你家主公必以此询问诸将士,别人不敢说,待问及周公瑾,他必替我圆话。到那时你家主公一定遵从公瑾之见,与刘豫州结盟。”
鲁肃听得更诧异了,问道:“难道你已经将此事交代给周都督了?”
“没有。”
“那你怎么能料定他会替先生圆话呢?”鲁肃的眉头都快凝成一块了,连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忠厚的子敬先生正稀里糊涂地被孔明牵着鼻子走。
诸葛亮起身施礼说:“知我者公瑾也,足下请放心,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在下先告辞回驿馆了,等他日结盟大会见。”说罢,摇着手中羽扇,迈着盈盈的步子走出了堂外。余下的文武官员也都散去,我临走的最后一眼还瞧见鲁肃用那痴痴的表情望着孔明离去的方向一动不动地发着呆。
然而有一件事确实让诸葛亮说中了,孙权当时气冲冲地退入后堂之内,确实反复思忖着孔明之言,终究琢磨不透,遂于次日,在堂中召集了部分文武官员专门讨论了昨天诸葛亮之言。而今日恰逢周瑜、吕蒙等人抵达柴桑,也加入了讨论。
孙权背着手,在堂中左右踱步,看这短而急促的步伐,足见其迫切焦急,腰中佩剑的坠子与剑鞘碰得叮当乱想。像是在有意催促着堂中这两行文武官员速速想出诸葛亮的用意。
席间气氛压抑而紧张,不少人都紧锁眉头,冥思苦想。因为昨天偶然听到诸葛亮与鲁肃说的那些话,所以我猜能说穿孔明心思的恐怕这些人都靠不住,唯有周瑜才能解答主公的困惑。
孙权步子迈得越来越急,剑坠子声也越来越响,文臣武将们如芒刺在背,各个都耸着肩,垂着头。我虽对此不以为然,但也不敢造次,只好假作低头思考。
孙权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他停在张昭面前,问道:“张公意下如何?”
张昭咳嗽两声,说:“诸葛亮昨日极言曹魏之势大,臣以为意在劝主公勿要冒然与操宣战,曹操诡计多端,兵力又敌我悬殊,战则不利,应冷静观望。”
孙权摇摇头说:“如果真的是劝我按兵不动,那曹贼不日就可擒下刘备,何烦孔明跑来一趟枉费口舌。”
孙权又走到顾雍面前,问道:“顾公沉默已久,可有何见解?”
顾雍拜说:“臣以为诸葛亮此行是为联合东吴而来,故夸张敌军实力,以暗示主公与刘豫州结盟抗曹乃大势所趋。”
孙权碧眼一转,微微点头,小声说:“此话有些道理,但还是没法解释他为什么要把曹贼称赞一番。”
孙权又走到吕蒙那里,问道:“吕将军意下如何?”
吕蒙先是吃了一惊,手指焦急地在膝盖敲打一阵,显然是还没想好,但只能硬着头皮说:“臣,臣以为,呃,孔明之所以说这番话,是,呃,是因为……”吕蒙狠狠地挠了挠头,索性说道:“主公,我觉得只要咱们一心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管它这个孔明心中到底在想什么呢!”
孙权叹口气说:“孔明岂是等闲之辈,他的话若不仔细掂量掂量,恐怕有一天被他利用了,咱们还都浑然不知。周都督可有良见?”孙权边说着,边走向周瑜。
众文武目光也都聚焦在周瑜身上,这周公瑾虽然年纪轻轻,三十出头,但是他的意见却是在场中最有分量的。
我离周瑜席位较远,可也能看出他此时异于旁人的自信。周公瑾身姿婷婷,容貌姝丽,皮肤雪白,瑶鼻绛唇,眉宇之间尽显娟秀之气,十指纤纤,娇女敕无比,好似天宫仙女下凡尘,错投了男儿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青色的印记,一只垂羽回眸的孔雀,它的眼睛没有望向远方,而是自己的尾巴,近乎高傲地欣赏着华丽的羽毛收拢在肩峰上……
周瑜的声线也如清水白沙,涓涓流溢,不经意说的话,也如音律一般婉婉动听,他见孙权问到了自己,胸有成竹地说:“诸葛亮之意,在于向主公讲述如何成就霸业。作为一方霸主须有惩权贵之刚正、破黄巾之威武、清奸宄之贤德、刺董卓之义勇、迎天子之远略、兴屯田之明政,败袁绍之鬼谋。如果主公能做到正、威、贤、勇、虑、仁、谋,样样兼备,天下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归顺呢,霸业有什么不可能成就呢?”
孙权听罢,叹服不已,夸赞道:“真高见也。”
周瑜又说:“孔明虽后言曹操今有百万之众,沿江下寨,然而依他之见此事亦不足虑。”
孙权好奇地问:“哦?难道此事也能在他言语中推敲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