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中心 第十一章 辛家

作者 : 逆风漂泊

辛勇出发两天后,辛杰去单位报到。辛杰的单位离家不远,骑自行车也就二十分钟的路程。单位给新分来的学生都有宿舍,要求第一年住厂学习,以便尽快适应工作。

辛杰花了一早上的时间办好手续,下午把铺盖卷拿到宿舍。一切整理妥当,辛杰觉得住单位实在没意思。

三年了,住校,如今,又要住厂,真扫兴!还是家里好呀,有温馨的关怀,可口的饭菜,好看的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衣服脏了还有人洗……

辛杰象个逃兵似的溜回家,父母已经做好了晚饭。

餐后,辛杰开始看电视。

他好久没有看电视了,中学时,老爸老妈害怕影响孩子学习,不买电视机,后来上中专,家里总算买了一台,可遗憾的是,学校离家远,没机会看,结果错过了好多好看的节目。如此每逢寒暑假,辛杰就和哥哥美美地过上一把电视瘾。俩人几乎天天守在电视机前,把个港台武打片看得如痴如醉,连吃饭、上厕所都舍不得离开,结果开学以后,依旧看兴难止,没办法,那就在周末,租上一些古龙、金庸等人的小说,看它个通宵方才过瘾……

此刻,电视上热播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尽管小说已经看了好多遍,辛杰依旧被剧情吸引,看得入迷,对那些飞檐走壁的武林侠客,敢作敢为,而又无所不能的生活羡慕至极。

现实中,人要是象侠客一样,过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该多好!但遗憾的是,每每把思维从电视剧中移开,或者合上手头的小说,辛杰总会对现实或多或少得有点儿感慨:为什么我们活得那么苍白?至于有关“苍白”的程度、含义,该怎样生活才能给苍白添点儿色彩,以及“我们”所包容的范围,是指辛杰和他的家人,还是他的同学,或者包括周围的很多人,这些问题辛杰从来没有多想过,总之,就是我们活得苍白。

也许,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苍白,一模一样的苍白,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于苍白有着不同的理解,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一生的时间,不同程度地改写苍白。这就象婴儿呱呱坠地,都是光溜溜地来,却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一样地走。

辛父又开始研究起茶道。

自从两个孩子分别上了大学和中专,辛父就象功德圆满隐退山林的元勋,人生该做的大事都已经做完。这几年,辛父最关心的事情,已不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茶叶。

晚上,辛父必做的事情就是研究茶道。

他今天研究的内容依旧是《有关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题目辛父已经研究了三个月。从三国以前茶文化的启蒙,如东汉华佗在《食经》中说“苦茶为食,益意思”,最早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三国魏代在《广雅》中最早讲述了饼茶的制作和饮用:“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再到晋朝、南北朝时茶文化的萌芽,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明、清两代茶文化的普及,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如一九九三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成立,一九九八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的建成,以及全国各地“茶叶节”的兴办……最后,辛父把茶文化的定义总结为:广义茶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而狭义茶文化却着重人文科学,重视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效;当自然科学中的茶以物质形式出现,并渗透到人文科学以后,就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

就这样,辛父象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一丝不苟地研究着有关茶的每一个细节:从茶的发现,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茶叶的审评、存储;茶菜肴的烹调、品尝;茶具、茶艺、沏茶工艺;再到饮茶与健康;各类名茶的特色、鉴别,最后延伸到好多“非茶之茶”:如绞股兰茶、杜仲茶、罗布麻茶……辛父拟了个提纲,他要按着这个提纲,把有关茶的所有知识,一一研究个透。

辛父是林学院老三届学生,根正苗红的贫农出身,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艰苦的地方奉献一生。在冰天雪地的军营,辛父与辛母,一个有着小资出身的上海女兵结为连理,培育出他们爱情的结晶一生的希望——辛勇和辛杰。一九七八年,在国家新政策的照顾下,辛父携家带口地返回故里,和辛母分别转业到梅寒县林业局、文化局。

转业后,俩人都是普通的公务员,但在梅寒这个相对贫穷的农业县,他们可是拥有固定收入的双职工,称得上富人,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很多家庭不能解决温饱的时候,辛家却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这种优越感一直持续到辛勇、辛杰都到外地上学,才开始渐渐地消退,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辛家的生活以及辛父辛母各自的情致,毕竟,这只是暂时的困难,辛家的前景,依旧是一片光明,辛父辛母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有退休金保证,辛勇和辛杰很快都会毕业、工作、挣钱。

女人天生都爱做梦的同时,也爱回忆,要是很闲的年轻女子,那就更爱做梦了,但对于相对清闲的老年妇女,回忆总是占据了思维的绝大部分,尤其是那些曾经美丽的经历,纵然早已消失在漆黑的苍穹,可回忆起来,依旧是“美丽不减分,幸福百分百”。

辛母就是这样,好不容易从望子成龙的主题中解月兑出来,却掉进回忆的深渊。童年时有关大上海的记忆,少年时小资情调的生活;成年后经历社教文革的迷茫,到军营锻炼时冰天雪地里的艰辛;成家后在梦幻和现实之间的徘徊,有关工作和家庭的种种无奈……都随着那些忙里偷闲间翻阅了很多次的泛了黄的老照片,一次次地在思维中重演。

每一次梦回千里,上海呀!故乡,还有那些永远留在故乡里的金灿灿的童年,被人尊称为“小姐”的幸福时光,都象掌中的流沙,粒粒在目,可就是握它不住,却又实在不舍得把手松开。就这样,一次次极不经意地回忆,辛母或多或少地感慨:造化弄人!否则我怎么会来到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地方;何时何地,我会重回美丽的上海?!重回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

回,重回,怎么个回法?这个问题是令辛母最为无奈的问题。离开上海时,辛母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多么美好的年华!那时候,人美,时光美,梦幻更美。辛母就是迎着那些美好梦幻的召唤,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飒爽英姿,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祖国建设的前沿。

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世界在变,上海变得更加美丽灿烂,而自己逐渐变老的同时,曾经的美丽梦幻却被岁月消蚀得黯淡。江流入海,叶落归根,随着皱纹在额头肆无忌惮地栖息开始,有关故乡的回忆和思念,不知不觉袭入辛母的心间,编织成新的美丽梦幻,把心灵夜夜召唤。

这么多年来,辛母“心甘情愿”窝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山沟,无数次地重复着两点一线的路途,永不停息地奏着锅碗瓢盆交响乐,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为的是啥?不就是望子成龙,把自己深埋于心的那点儿未了梦幻,嫁接在两个儿子,尤其是辛勇,那更具有生命力的未来上面,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重回故乡。

都说女人结婚生子后,生活中只有两个主题:丈夫和孩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丈夫的衰老孩子的成长,这两个主题就地成了埃非尔斜塔,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倾斜,最后,锅碗瓢盆式的生活主题是丈夫,有关未来的各种设想那就是孩子。

七八年返乡,是辛母回上海的绝好机会,可惜……唉!不提了,每想起这段历程,辛母总象吃了没熟的柿子,苦涩的要命。最后,当丈夫实在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心愿变成现实,一种新的力量——孩子,开始在辛母的生活里展露光芒,茁壮成长。

辛勇上高中时,辛父辛母都希望他考**。尽管俩人考虑的出发点不同,辛父觉得学文的人虽说有更多的机会进机关当领导,但就业面太窄,倘若没有社会背景或者超凡月兑俗的才能,他就是进了机关,不但当不了领导,恐怕连个小科员也当得极不舒服,弄不好被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学理的人就不一样,无论走到那儿,至少有一技之长,绝对不会发愁没有饭吃,当然,如果他兼有文科特长,比如辛勇,那优势就容易显露出来,前途也就更加光明,将来照样能当领导,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领导。就说**,在全国成百上千所高校里,以理工科称著,可那儿是培养国家领导人最多的地方。对**的这点优势,辛父确信不疑,他已经查过好多资料,这也是他希望辛勇考**的原因。

辛母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儿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样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学好。常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了状元还会发愁没有去处?**是全国知名院校,是以理工为主,文理兼跨的综合类大学,辛勇若是考到那儿,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将来留到上海岂不极有可能?!“一家人”回上海的心愿也就有了着落。这个带引号的一家人,很简单,仅仅是指辛母思维中的一家人,毕竟,对于辛父、辛勇、辛杰来说,除了随辛母到上海探过几次亲外,人生中有关上海的部分,能占多少?!

穿越长长的梦幻,回到有些遗憾又不失幸福的现实,辛母还是有很多值得欣慰和自豪的事情:在贫穷的梅寒县,自己也算是个富人;在众多的孩子里,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在琐碎的婚姻家庭里,丈夫虽不懂浪漫,却对自己呵护至极;在已经逝去的人生历程中,自己虽没有事业可言,但却拥有一份令很多女性羡慕的工作……其实,现实中,又有几个人,真正地拥有事业,还不是凤毛麟角的事情,尤其是女人,一个幸福的家庭才是人生的关键。“知足者常乐”,辛母觉得自己很知足,也很常乐,可就是在回上海这件事情上,常常令人不乐,原因很简单,故乡的云呀,只能飘荡在梦里,醒来,泪眼盈盈,一片思情难寄。丈夫、儿子,谁能明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从边缘到中心最新章节 | 从边缘到中心全文阅读 | 从边缘到中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