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得道 三百五八章 针锋相对

作者 : 里天崖

天宝九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大事。(请记住我)先是大唐北部一个叫恒罗斯的小国家竟敢冒然进犯,李隆基大怒,便命大唐名将高仙芝率五万军前往征讨

紧接着皇帝身边的宠臣,大宦官高力士突然病重,原因是多日不进食导致身体严重虚弱,甚者危及生命。大多数人听到这消息后,无不欢心雀舞,大快人心。但是很少人知道,高阉人之所以患上了厌食症是受了刘帮主所赐。

三月初,丐帮帮主刘得道低调迎娶了大唐国师,前白莲教教主张舞娘为平妻。虽然是低调迎娶,但还是被长安许多官民知晓,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平妻这个身份,很新鲜的词语,这个平常不过的小事却引发了一场大唐帝国的婚姻危机。

在大唐朝婚姻法明明有个规定,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都只能允许迎娶一妻。你有钱迎娶多少个小妾都可以,唯独妻子只能娶一个。要想娶第二个妻子并非不可以。除非原配妻子死了或者休掉了才可能迎娶第二任妻子。

在长安,大多数人都知道,刘帮主早娶有妻子了。他妻子也没休掉,不久前还为刘帮主生下了一个女儿。如今迎娶张国师为平妻,再加上原来的妻子,那么他现在可是有了两个妻子了。

刘帮主这一举可是对大唐婚法的公然挑战了。李隆基知道了会怎么对付他?张舞娘终究是嫁人了,而新郎不是自己,李隆基心里当然不爽了。不过他现在可没有这个心思研究怎么对付胆大妄为的刘得道了。

因为就在这些日子,发生了一件棘手的大事,让他不得不放下刘得道闹腾的小事。

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已经激发到了极点。安禄山多次派使臣到长安面圣,公然指责杨国忠为首的尚书省严重克扣截留范阳军的军饷已经达到了半年多。引起边军多次哗变,要不是安某人的调停和安抚,平卢郡,安阳郡,辽北郡等早已发生巨大的叛乱。当然这里面也安禄山能力浅薄,不能好好约束部下,在没有军饷发放的情况下安抚不周。

为了稳定军心,臣安禄山恳请陛下賜罪指前,先行处置杨国忠,及时补发军饷三百万贯钱,已好稳定军心的作用

这边,安禄山公然叫嚣处置杨国忠。作为当事人,杨国忠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最近杨某人可是春风得意了。原本还跟他处处对持的高力士一下子病倒,朝中在也没人跟他抗衡。文臣不敢公然对抗,唯有武将不服气。大将郭子仪看杨某人不顺眼,在朝堂上顶撞他几句。结果,第二天马上就被贬至灵武,在荒凉的大漠守卫边关。有杨氏在朝,一辈子也别想在回到中土了。

杨国忠露出这一手,也极大了震慑了那些帝国的名将们,这次真正做到大权独揽,权倾天下。连太子李亨见了他也得降份来巴结几分,祈求他的庇护。

不过,杨国忠高兴没多久。死对头安禄山就跳出来折腾,指责他拖欠克扣边军的军饷,硬是给他身上添堵。杨国忠此能让他这么诬陷下去。他一边向皇帝证明户部是按季度准时发放军饷,自以那些粮饷到没到边关将士们的手中就不关户部的事了。有可能是安禄山是血口喷人,他自己把军饷克扣了。不然,安大胡子每次来京,有那么钱大肆挥霍,一万贯钱买一处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听了杨国忠的辩解,李隆基也觉得有道理。这两人都是大唐的肱骨大臣,处置谁都不好,他一时心里又犯糊涂了,心里只想着拖延下去,然后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杨某人是克扣军饷了,但是又能怎样呢?他是尚书令,户部是他直属,要做什么手脚不难。李隆基查都不查一下,就轻易相信了杨国忠看似有道理的辩解。谁也不处置,听之任之。最后导致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彻底恶化,最后无法挽回,矛盾渐渐激化下爆发了。

天宝九年六月,得不到回应的安禄山耐不住性子,再次发来一道奏折,要求皇帝处置杨国忠,补发军饷,不然后果很严重。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是大权独揽,严格的把制言论,这道奏折自然是很难到李隆基手里。

七月,安禄山接连发来六道通牒,如果朝廷方面再不满足边军的要求,那么他们只能选择极端的行为了。安禄山通牒上说的很耐人寻味,那个极端行动底是什么谁也猜不准,也可以说安禄山要反叛,也可以说不是。

大唐已经安定近百年,根据沉厚,当今也是名将名帅辈出,就凭安禄山一郡之地,要叛变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大多数人都客观的相信,安禄山现在很生气,但他肯定不敢反叛,才接二连三的派人来警告和谴责。总之,日后见分晓。

不过,此刻在欣园里过着性福生活的刘得道可不这么想。他虽然不在朝为官了,但他还是杨党的核心成员。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安禄山的种种作为可以显示,安胖子要造反了。他连连向朝廷发出通牒,肯定是在舆论上做文章。要反叛,也要反叛的道理。况且现在朝堂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开元盛世了。如今奸臣当道,国库空虚,民生越发的困难,受苦受难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某人若是反叛也是逼得已的,让舆论站在安某人那一边,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

刘得道意识到安禄山可能要叛变了。防患于未然,刘得道刚刚过上幸福生活呢,他可不想那么快就家庭破裂了。他大量的派出人手前往范阳,密切监视安禄山的行动。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天宝十四年,不过现在安史之乱很可能要提前上演了。

果然,在天宝九年九月初,安禄山突然来一道令人震惊的清君侧檄文。直言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官商**,导致百姓琉璃失所。安某人做为大唐子民,食君之禄,理当为大唐社稷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安禄山斗胆带兵进京,扫除奸臣,重整朝纲,肃清社稷,再振开元之盛世

从这道檄文中,安禄山表面上还不是真正的要反叛。他只是不满朝堂上奸臣祸乱,朝权不举,他是逼不得已,才带边军进京来清除奸臣的。实际上,一个边疆大将擅自带兵进京城已经构成了反叛的动机。

这可是整死安禄山的大好机会,杨国忠这次不截留这个檄文了,他亲自动手修改几个关键的字后反交到李隆基手里。他也不说是安禄山要造反。因为李隆基还没老糊涂呢。

看到这张被杨国忠修改过的檄文,岂能不知道安禄山那是什么意思,擅自离开驻地,带兵马来京清君侧?清朕的人头才是真的吧。李隆基暴怒了,枉费朕如此看重他,他居然敢反叛朕

李隆基感到事态严重了,紧急下了一道圣旨,严厉的警告安禄山不要倾举妄动,不然以造反之罪论处。

大唐帝国东北边境——范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十五万军队从那里挥洒排阵,呼啸来回演练着。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他们的铠甲在寒日中闪耀着冰冷铁色。这是帝国最可怕的部队,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可敌。跟在后面是黑压压的步兵,遮盖了整个地平线。

这支部队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帝国的正规边兵以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蛮族部队。不同的民族、语言,装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潮水。数十万军队在城中宽大的广场内井然竖立。

在校场上,鹤立着十五万大军,在校场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位肥胖的胡人。——他就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今天是他和大唐帝国决裂之日。从今天开始,这十五万大军再也不是大唐帝国的军队了。他们只效忠一个人:安禄山。他要带着他们冲进长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以想见,那将是一个残酷血腥的蛮族帝国。

当安禄山接到李隆基快马给的这道圣旨,笑而不语。要造反杨国忠是罪魁祸首,李隆基不处置他,反来警告老子,速度到时挺快的嘛。还要我倾举妄动?那军饷,粮饷呢,不发钱粮,谁替你李家看北大门?让老子自掏腰包安抚军队,哼,没门

“来人啊,命先锋军向平阳进发,等待冬至来临,黄河结成冰便进发长发”安禄山一声令下,校场中,一队威武的骑兵率先离去

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改变大唐百年的命运,应是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恶魔来临

这段时间来,可谓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注定是不太平了。

大唐得道三百五八章针锋相对(正文)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唐得道最新章节 | 大唐得道全文阅读 | 大唐得道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