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二百四十四章 英雄之名,万古留芳!!!

作者 : 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二百四十四章英雄之名,万古留芳!!!

王铭章的遗体送回后,中央国民政府决定: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特予国葬,颁发国葬费四万元,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并饬原籍四川省新都县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

王铭章的遗体由151团全体官兵运送到徐州。

由于开初运送时要通过封锁线,遗体只是草草装殓,到了徐州后,遗体要改为盛装。李宗仁找遍了徐州城,最后在一家上等的棺材铺里找到了一具上好的大棺材。

这具棺材上面贴着几个字“棺中之王”,意思莫非”是说这具棺材是上品中的上品。这几个字本不足奇,可在这里却令人大为不解。不解之处就在于,如果这四字倒过顺序念,就成了“王之中棺”。

王铭章字之钟,繁体之锺。而且在军中有时写到“之锺”时,为了省笔就写“之中”了。看到这样的巧合,众人在悲痛之余,不免啧啧称奇。

遗体在徐州盛殓后,经武汉、重庆、成都,沿途各界民众迎柩,隆重公祭。

在武汉,5月8日上午十时,有八十余个单位的六千多名代表参加迎灵。迎灵主祭团由何应钦、白崇禧、陈泮岭、晏道刚、吴国桢、郭忏、黄文桢、郭沫若组成。民众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和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参加了迎灵仪式。

在重庆,5月23日下午,国民政府各院、部、及市区县各机关团体代表数千人齐集朝天门码头迎榇入城。贺国光率随员登上民族轮主持启灵礼,宣读祭文,敬献花圈后,灵榇向岸上移动。此时,岸上各乐队齐奏哀乐,江中军舰鸣礼炮六响,外籍轮船下半旗。迎灵队伍长达数里,夹道瞻仰不下十万余众。

在成都,6月12日上午,由四川省代理主席王缵绪主持启灵礼和迎灵礼,参加恭迎的各界人众达十万以上,行列十里。从牛市口、春熙路至纯化街四川省党部礼堂抗战口号震天。

41军副官长晋鸿高举将军姓字旗当先,其后是遗像亭、血衣亭,灵榇,由军人一团护送。王将军血衣乃殉国时戎装,满衣皆血,有弹痕十三处。灵榇置于一炮车之上,四匹高大白马牵引,两连手枪兵分护两旁。灵车后面是王铭章将军夫人、子女及家族。全城下半旗,停止宴会娱乐。各商家住户争相路祭,万人空巷,争观盛典。空军飞机一架,在灵榇上低空盘旋,散发传单。

纯化街满是黄白色布条天花,沿街两旁均用木条竹片扎成长棚,两侧悬挂各界送来的挽联,街道两端各立牌坊一道。礼堂大门和二门也各立素坊一道。大门牌坊上悬挂王铭章身戎装血战滕县五心高油画一副。油画上方有五色霓虹灯绕成“民族光荣”四个大字。大门至礼堂的几处天井均悬满白布天花,两旁墙壁悬挂党政军要员的挽联。礼堂正门挂于右任、孔祥熙的题辞。礼堂正中悬挂王铭章二尺高遗像一张,遗像上方是孙中山遗像。遗像两侧是蒋介石、李宗仁等致送的挽联,遗像下方停放灵榇。

成都公祭后,魂归故里新都县。

8月8日,新都县各界组成“新都实验县各界恭迎王师长灵柩筹备会”,决定8月30日午后一时迎柩,从8月30日至9月1日举行迎灵公祭和安葬仪式,全城停止娱乐三天,各家下半旗三天。

30日上午,城区各机关、法团全体职员,城区各学校学生,城区及附城义勇警察队,壮丁队,义勇补充队,警卫队,宝光寺全体僧众,王铭章亲友,党政军负责人,自带干粮,各自整队,自饮马河起排队川陕公路两侧迎候,全长三里余。沿途各街道口摆设香案,悬挂“新都实验县各界恭迎王师长灵榇”的巨幅横标,沿途树木挂满鞭炮。各界民众手执香果,万人含泪,一批又一批涌向川陕公路两侧。新都县北门至桂湖沿途万人空巷,肃穆静候。

午后一时,巨大的绛帛铭旌映入眼睑,绛帛上是李宗仁题写的“王上将之钟灵柩”七个大字。

灵榇置一炮车上,周围满插大小姓字旗,由五匹白马牵引,在总司令孙震和军校学生马队、军乐队的护送下,在凄怆的哀乐声中,沿川陕公路徐徐而来。

此时,县长陈开泗迎上灵榇,三鞠躬敬礼,默哀,党政军学界各负责人和王铭章亲友相继执绋前行,在城内主要街道绕行一周。

五时左右,灵榇进入桂湖广场。广场上万头攒动,口号声此起彼伏,悲壮激昂,鞭炮声震耳欲聋。用黄白布条扎成天花的灵堂在桂湖大门对面正中。灵堂上挂王铭章遗像一副,灵堂两侧排满中央、省市县各界和各乡镇保送的挽联。

孙震、王文振、陈开泗和王铭章亲属将灵榇缓缓移入灵堂。

挽联排成了长长的队列:

陈绍禹、吴玉章等联合撰赠挽联一副: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刘伯承等联名挽联一副:

“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

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史沦亡大地,复兴中华。”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词:“民族光荣”

挽联:“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取忠忱垂宇宙;

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挽联两副:“君真三峡豪拼血肉作墙垣顿使瓮城成铁壁;我忝五区帅率健儿驱丑虏誓将凯奏慰忠魂。”

“碧血洒滕城,壮志难酬,只惜英才多死职;

玄棺归蜀道,忠魂不返,当为厉鬼助平倭。”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壮节殊勋”。

挽联:“云暗鲁天魂归蜀道;忠昭党国绩著旗常。”

孙震、王文振、陈开泗和王铭章亲属将灵榇缓缓移入灵堂。迎灵仪式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结束。

此时,迎灵群众拥向灵堂,瞻仰遗像和血衣,情不自禁地深深鞠躬,还有不少人行跪拜大礼,以表达对这位战死沙场的将军由衷的敬意。

在追悼会上同时受到祭奠还有赵渭宾、邹绍孟、王麟、谬嘉文等一同在滕县阵亡的英烈。

9月1日,王铭章将军忠骸安厝于县城西门外新建墓园。

英雄千古,英雄之名万代不朽

而在滕县之战中,同样和王铭章永垂青史的还有许多官兵。

赵渭宾,字象贤,122师少将参谋长,成都人。少年入学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多事之秋,民族濒临危殆。在学校深受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深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以身许国”的志向。

辛亥****后,己十八岁的赵渭宾参加了学生军,后次转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周转于川中各军,后任该职。

赵渭宾在性情和爱好上有极浓厚的文人气度,亦有很强的国学根基。随时手不释卷,深读诸如二十四史、各类子书、名家诗词文集等。对于先贤名将著作更是百计求购,提写跋语,置于案右。如岳忠武王集、文山先生集、史阁部集等。

阵亡时年四十四岁,牺牲后追赠陆军中将。

之前的太原会战时,赵渭宾给其小名铁松的儿子世诚,写了一封长信,极能代表他的思想、个性和气节:

“铁松:出门因在行进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望你告诉我。

到陕西即催促前进,西安行营说到太原就可以补充,到潼关等部队过河及孙军长来陕,又被催得要死,到了此地,仍一无所有,阎的新枪新炮,均运到后方去,晋军则望风而逃,十五万人现在只剩下二三万,余均把枪带回家了,这种残余军阀的可恶,真是太无人心到极点了

你现在一切也不必问,埋着头只去读你的书,只要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需的工具呢?

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什么,可惜我的体力不顶强,不能直接到一线去作战,否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说这些话,不必使祖母知道,你也不必向人说,自己有一个目标,有一志愿,且把目的地走到再说,反正你的造就比我好,你的前途自然比我好,你们的幸运自然比我好了。

我不幸生在过渡时代,自己又无毅力打破环境,始终受环境的支配,以至今日,我也无怨,不过要使你们弟兄晓得,就不负我的苦心了。

原说今日上车,因车不够,迟到明日,一个人无事,提笔随便同你谈谈,并没有其他意思,不要误会。

代我问祖母及刘外婆安好。

宾十、二四、夜于太原。”

邹绍孟,字慕陶,124师上校参谋,四川省荣县乐德乡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少时读于私塾,二十四岁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多年在田颂尧部任职,一九二五年任少校参谋,一九二八年任中校营长,一九三四年任中校参谋主任,一九三五年任41军124师上校参谋长。滕县保卫战中,一直追随着王铭章等人在城中巷战,直至最后一刻。时年四十三岁,阵亡后追赠陆军少将。

在滕县陷落前的第六天,邹绍孟从滕县寄出了他的最后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其独到之处在于,慷慨激昂之语无多,更主要是一个忘身于外的火线军人,从人父的角度指责自己的正上小学的大儿子成绩“名列丙等”,从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教训儿子不可“幼时一味说诳”。

一封普通的家书,却又有如此超越家庭的高度和辉煌,既忧国忧民又忧家,拳拳之心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邹绍孟阵亡后,这封绝笔在当时的成都报纸上刊出,若干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向报社索要。当时的41军驻绵阳留守处把这这封家书翻拍成五千分照片分发。这份语言质朴家书,至今读起来仍然感人肺腑:

“宁儿如晤: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渝,藉悉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微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的忧思。回想汝前次来函云,准定受外祖父母教训不再贪玩,勤奋读书,于乎因功课甚多,正准备试验,均是一派假话,益令我愈觉忧气。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甚竞争心,不可一味玩,不温习功课以至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成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辈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然。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

近好

父孟手示

民国二七年三月十一日

山东滕县军次。”

除了这些阵亡的军人外,还有一个人,也依旧能够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名。

滕县县长周同

城破时,周同带着一些人突出了城,转到沂蒙山区开展游击作战,继续和日本人奋勇作战。

只不过后来他多次和另一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发生摩擦,因此他的事情就被历史湮没。

不过,这仍然不能抹杀县长周同在一九三八年初的滕县保护战中作出的贡献。

许许多多的人都和周同一样,他们在抗战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因为种种的原因,他们的功勋却并没有得到宣扬,以至于许多人,甚至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但无论他们的主义是如何的,无论他们的政治信仰如何,起码在这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他们都是真个民族这个国家真正的英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抗战之血色战旗最新章节 | 抗战之血色战旗全文阅读 | 抗战之血色战旗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