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忽悠 第38章 胡县令帮忙

作者 : 西门吹灯零零七

万历后期为什么官员任命极少?这和万历与众大臣们的对峙有很大的关系,万历皇帝因为大臣们把他架空了,便跟朝臣们抬杠。于是这傲娇的皇帝一直罢工不上朝,增补的官员也罢工不签,造成了很多进士高中却也只能一直等待,等啊等,等啊等,有的就等到死也没做上官。

胡方顶本事福建福州人,家族之中属于富裕阶层,有钱人,便一直在京城候着呢,而李云则不同,他是京师城外某个村里的学子,当真是家徒四壁,没活动经费,便只好在等待的同时给别人家做做私塾。后来他渐渐有了一点小名气了,又通过关系在国子监里挂了个名,担任名义上的教授,如此给别人做私塾收费就更高了一些,李云的生活才逐渐改善起来。

其实国子监里的那些监生们对他也是看不起的,李云一没关系,二没地位,每个月在国子监领着点米面银两混ri子,还不如胡方顶这样的暗中给吏部的人一些银子,能跑到陕西做了县丞,后升迁到魏县来做县令的路子呢。

所以这次来魏县巡监,李云倒不是很热心——耽误我家教赚钱了——只是形式所迫,国子监里推来推去,就把他这个总是在外面干私活的给遣来了。

李云尽管能耐小,但是野心大,他现在思考的不是巡监这种小事,而是朝堂上,东林党与浙楚齐三党大战这种国家大事。

而在国子监,东林党也越来越占上风。作为一个痴迷于做官但却与官员位置越来越远的人,李云偏偏还不是东林党人。当然李云希望能够与东林党扯上关系,何其容易啊,东林党是高大上,而自己只能在国子监做一个教授,甚至不如南京六部去做闲散官员。

“这种憋屈的ri子何时是个头啊。”李云郁闷地心想。

胡方顶此时来了,将选中的秀才名单和试卷递给李云,心中有些忐忑不安,此乃舞弊啊,地方舞弊啊。若是李云回去之后参上一本,自己可就功名全无了。他微微略带着一丝丝冷汗,强笑道:“文华兄,何故唉声叹气?与我说来,你我八年相交,又在京师同遭排挤。白发垂鬓之际,方才有所成就,何事不能与我相交?”胡方顶嘴角一抽抽,他说这番话的目的自然是将两者关系拉近了,希望这李云万万不要给自己穿小鞋,勿忘友谊。

李云果真感慨起来道:“八年矣,你我相识八年矣。”他低头看了看试卷,心烦意乱更是无心在此,便暂时放在一旁道:“立人兄,你我都是万历四十二年进士,迄今为止混沌些许年,吾等何ri出头矣。”

“文华兄,不必气馁,何不寻找机会外派出来好一展身手。”胡方顶道。

李云顿时苦笑起来,外派?说得简单,若是不能用钱将吏部的头头尾尾打点好了,哪里能外派得出来。尤其是现在,四党攻伐关键时刻,就算是有钱吏部官员未必敢收啊。

当初两人中了进士之后,两人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胡方顶希望外派成为一地县令,而李云寄希望于在朝中发展,但两人都是大榜的三榜行列,按照道理是没资格进入翰林院的,应该外派予以任命县丞或者典史之类的正八品、正九品官员,甚至是主簿这种从九品,或者县学正这种未入流的官。

可以说能入得了翰林院的才能有资格三年学习之后,通过考核外派做一个七品县令,显然两人只能外派去做个低阶官员。当然,作为天子门生,至少也得是正九品以上,除非得罪了人才去做从九品或者未入流的官。

胡方顶和李云彼此并不算是优秀才俊,只能选择做低级官员,但是做低级官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因为两人都比较倒霉,倒霉是遇到了一个吝啬的懒惰外加傲娇的皇帝万历。

万历朝自中后期,万历皇帝极少任命官员了,历史上说万历是爱财舍不得花钱。但是这种说法靠不住的,因为给官员的薪俸并不从皇帝的内库中拿,那么万历不认命官员只有一个原因了,就是他是故意的,谁让你们内阁啊,六部啊,言官啊没事儿就骂我,逼我干这个,逼我干那个,我就偏偏不干,别以为你们可以培养学生就可以继续骂我,我偏偏不任命官员,等你们都老了告退了,我重新任命一批,我耗死你们我。

结果,这两人就遇到了这件事儿。

尤其就在两人考中进士这一年,正是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爷因为朝臣不允许他立福王为太子,恼怒不已,群臣又嚷嚷着让福王赴封地,万历皇帝一怒之下搬空了半个国库给福王,让他前往封地洛阳。并且给福王花了三十万两银子修建了洛阳王府,相当于后世的三亿人民币,可见当时万历皇帝有么宠爱福王。正因为搬空了国库,更是连官员的俸禄也拿不出来了。那一年中除了几个特别优秀的人才进入了翰林院,便是胡方顶和李云这种等待分配工作的士子了。

幸运的是胡方顶家中寄来了钱财,由他上下打点,进了翰林院做了一个庶吉士,而李云比较倒霉,家穷只能在京师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等待有官员空缺。实在等不及了,只好在乡下开始讲学授课。等到了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在乡下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因为就在京师乡下,国子监也知道了这个人,一翻开记录,人家还在待仕之中呢,于是任命他做了国子监的教授,尽管是九品官员,但是怎么说也是国家大学的教授了。这国子监教授比起后世神马清华北大可牛掰多了,人家直接是zhongyang党校的老师。

而胡方顶在翰林院做了三年庶吉士之后,考核之中被评了一个三等,被外放做了一个八品县丞,一直到今年升任为魏县县令。

胡方顶见他毫不在意考生的试卷,更加放下来心,便拉着他换上便装去吃花酒。李云在京师的时候过的ri子比较低调,据说一块砖头砸过去,拍死的七八品官员就一片,他这国子监九品教授岂能不低调。

可是在这儿就不一样了,再加上两人还是同科进士,更是亲切,便就酒桌上将取生的名单定了下来。这些人文采不足,便是参加科举,也是枉然啊,李云心想。

既然胡县令都订好了名单,本县的教谕、教导以及秉生们更没什么意见,这大明朝后期,纲常已经乱了,不似开朝百年那么严苛正统,甚至有人花钱打点就可以绕过秀才这道坎,纳粟入监做一个国子监监生,于是王孝棠这个字都写不好的家伙居然成为了魏县本次童试通过的三十个人中的最后一人。

当下正在饮酒的时候,忽然大名府来人,众人连忙前去接待,原来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府的锦衣卫。再看看来人居然是胡知县胡方顶的四弟胡方平。

一身新装的胡方平兴奋地宣布自己因为参与破获了白莲社案件,已经由从七品锦衣卫小旗连升两级,成为从六品练百户了。众人纷纷敬礼,请他上座说话。

胡方平说这次来,其实是找那郑仙人的,原来锦衣卫一番拷打得知潘家事起源自于郑仙人做法。原百户死万敌已经升至为从五品副千户去京师任职去了,而新任大名府百户龙云历却不相信,希望与那郑仙人见上一见,这才派他这个熟悉魏县的人前来请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明朝大忽悠最新章节 | 明朝大忽悠全文阅读 | 明朝大忽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