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垠大道 第一百篇 重回终南山

作者 : 古木逢春

ps:

古小龙在经过多次磨练之后,终于要回到终南山,准备接受他从一出生就必须面临的使命。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求点击求打赏求订阅求月票!

第一百篇重回终南山

时至今日,古小龙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大男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名头,如“神童教授”、“太极少侠”等,但无论怎样的名头对他来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从自己出生之日起,就将担负起一项使命。

为了完成这项使命,他不遗余力的东奔西跑,一会扮演着“神童教授”的角色,一会扮演着“太极少侠”的角色,无非就是一个目的,用实践去检验自身的能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机会来锤炼自己,使自己尽快的成长成熟,才有能去完成那项重大的使命。

按照古木道长的安排,自从三岁离开终南山后,六岁以前每两年回去一趟,由古木道长对其进行考核一遍,再到祖师洞前修炼三天,因为祖师洞前是在祖师意念能场的笼罩之下,对古小龙的意念能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最为重要的是能与祖师通过意念能场修炼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一是能通过祖师的意念能场,接收到所有古小龙想知晓的远古信息,而是祖师以通过古小龙的意念能场,接收到现代的信息。

六岁以后则是每三年回到终南山一趟,到了十二岁后则是每六年回终南山一趟。从十八岁回终南山后,古小龙已经整整五年多没有回去过了,在十八岁离开祖师洞时,祖师的意念能场传达了一个信息,要求他务必提前几个月回去。有重大事情告知。实际上古小龙早就已经从祖师的意念能场中得知,在他满二十四岁之时,也是他必须担负起那项重大使命的时刻。古小龙带着一颗忐忑之心,开始了返回终南山的旅程。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二千六百零四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盛产药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太乙山黑膏便产自于此地。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有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为证:《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否方便?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现代又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尹喜又名关尹,周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尹喜,先秦时圭阝县,母鲁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坟、索、素、易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招为东宫宾友。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九篇,挥道德二经。

天水市东伯阳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付,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

、、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经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东晋道都理论家葛洪对《关尹子》推祟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仰而不攀,玩而不执,鉴而不思。符而不说。《关尹子》在列在道德经前,见其书的份量了。

魏晋进梁湛所著《楼观本起内传》称:历代时君世主相继在尹喜故宅楼观台建庙立观,召致幽人逸士度为道士。战国秦汉间有名姓考者有尹轨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道士云集楼观。形成了中国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的楼观派,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周至楼观台为中国闻名于国内外的道教丛林。

尹喜是道家学说最早的传播者。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月兑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之中。

尹喜出生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天水。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午睡时,梦见天掉下来在自己周围旋转,然后就怀孕了。尹喜出生时,他们家的周围一下开了许多莲花。尹喜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对天文学特别精通。传说他在西部边界做地方官期间,一次在观察天象时,现从东方飘来一团紫气,他意识到将有伟大的人物到来。不久,果然看见老子骑着青色的牛经过这里。尹喜赶紧出来迎接,诚心请老子在这里休息几天。老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就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并向他传授了修炼的方法,还应他的请求,写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经》。临别时,老子跟他约定,一百年以后在四川相会,然后就浑身出金光飞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后,尹喜一面刻苦修炼,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写成一部道教经典,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了一部叫《关尹子》的书。一百年时间到了,他就按照约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会,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并封他为无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尹喜墓,位于老子故里太清宫东二公里处。原墓占地一千平方米,高约九米,俗称尹子孤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辞书。成为当时一大新闻。尹喜,又名关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天下大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大弟子。同时又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道教奉为经典,称。尹喜不忘恩师。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葬于此,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以示虞诚和报答五千言教诲之恩。尹喜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喜是天水籍历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贤名士,闻名中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由他承传推广于世的。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军事、史学等学术界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非常,尹喜的功德是无量的。

大型辞书、等书中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河中上游一带。除了伯阳柏林观、讲经台等地之外,他们还去过秦州区的老君台、玉泉观、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道寺与老子讲经台相距约数里路,殿宇中祀尹喜圣像。尹道寺建筑规模不大,殿前悬挂古联一副,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颂《道德》”,对尹喜给予了历史的精辟颂扬和评定。著作有《文始经》,亦名《关尹子》传世。

古小龙按照古木道长定下的规矩,凡每次进山,都必须步行经过楼观台,瞻仰祖师那千古流芳,在此写下了洒洒洋洋五千字《道德经》的地方,并沿着祖师足迹遍游这道家古迹,从中感受感知来自远古生的种种事迹。

楼观台是世界公认的道家祖庭,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十五千米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得名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王朝。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一日见紫气东来,预感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尹喜便守侯函谷关。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秦,尹喜便迎请老子于草楼观,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草楼观楼南高岗筑台授经,故又称说经台。这便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楼观台的名胜古迹,现存上善池、百竹林、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圣宫、会灵观、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誉。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东距古城西安七十千米,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一零八国道相接。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的风景特色。

楼观台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始建于一九八二年,是最早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老子像一九九二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一九九七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公园总面积二点七五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十二个景区,二百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有四十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公园目前开放的东楼观游园有景点五十余处:主要有世界高纬度、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竹类品种园;有繁育号称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珍兽馆;有我国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说经台,距今三千余年,为道教祥地,史称“仙都”。

森林公园有木本、草本植物千余种,其中竹类一百二十八种。千年古树,名木花卉,蔚为壮观。

森林公园风光绚丽,青峰碧水,深藏灵秀。春天:层山绿秀,女敕柳含烟,百花争艳;炎夏:群山凝翠,苍山秀水,清爽宜人;金秋;层林尽染,满山红遍,美不胜收;隆楼观台冬:“三友”斗雪,娇娆迷人,涉趣无尽。

森林公园经过十多年建设,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本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不失为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避暑、探险考察、教学科研、议事开会的好地方。

有说经台:即相传老子为尹喜授说《道德经》的地方。主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灵官殿、太白殿、四圣殿、藏经楼等。进出门即是老子祠,老子在大殿中央正襟危坐,目光深邃。说经台保存古碑碣石甚多,有唐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宋米芾行书《天下第一山》、苏东坡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隶书《上善池》石碑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当年老子的炼丹炉遗址在炼丹峰上,一片突兀孑立的山峦中。此炉是用砖砌长的方形石楼观台室,室顶呈八棱形,象征着八卦。历尽沧桑的青石雕像已残破不全,传说老子当年就在此炼丹修道,现在仍然吸引了不少人祭拜。站在峰顶放眼望去,一马平川的关中道上,阡陌纵横。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无垠大道最新章节 | 无垠大道全文阅读 | 无垠大道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