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县衙里这两天格外的忙碌,因为李序然要去臬司衙门赴任了,朝廷给他的时间比较紧,而且原先的按察使还等着和他交接,所以,李序然忙着收拾他的东西,准备动身,而衙门里上上下下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李序然。
因为,在县衙的人来说,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李序然这个县衙当家的,平时只要看见李序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了,可现在突然说他们的知县老爷要走了,他们确实一时半会还真适应不了。
这天,除了自己带来的亲信外,李序然依旧把张庆峰还有沈捕头等一些太仓原先的差役请来,他们要最后一起吃顿饭,因为,明天早上他就要离开太仓县赶往南江的省城了。
张庆峰和沈铺头也可以说是李序然在太仓的左膀右臂,沈铺头的名字叫沈浪,人如其名,他是一个直人,这几年确实帮了李序然不少忙。
至于张庆峰的话,更是李序然在太仓难得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到了很多话题,聊到了一些人生和为官的哲理。张庆峰也是个有想法有抱负的读书人,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也不足为怪,加上张庆峰的起落更加剧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在后来的开建水渠中起了不少作用,这也加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李序然说道:“我已经向皇上请示过了,想提请张兄你担任太仓的知县,同时建议沈浪担任县丞一职,至于捕头一职,相信朝廷自由安排,不过咱们太仓的府兵我心里清楚,在我心里,他们和你们一样,我很放心。
太仓县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的话,人口会慢慢的增加,同时管辖的事务也会多起来,所以,你们肩上的担子也会更重,来,我敬二位一杯,为我们这几年一起走过的岁月干杯”。
于是,他们几个一饮而尽。
张庆峰说道:“知县老爷,哦,不,臬台大人,你现在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了,在南江省比你官大的人也没有两个,那天传旨的时候,我们都听见了,那个公公说了,皇上说你有什么请求可以尽管开口提,可是,你没有为自己要什么,而是给我要了个知县,给沈捕头要了个县丞,这让我们如何担当的起?”。
李序然急忙安慰他们:“是的,我没有为了自己的私利向皇上请求什么,我举荐你们俩个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你们俩个的人品和能力我最清楚,俗话说举贤不避亲,是你们有这个能力和威望,你们无需考虑我这一层,交给你们我放心,太仓县的百姓也放心”。
这时,沈捕头说道:“臬台大人,官不官的,我不在乎,我就是喜欢动武的差事,既然大人这样安排了,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今天我不说这个,而是想说另外一件事”。
李序然急忙说道:“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这时,沈捕头说道:“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想法,就是想叫你一声大哥,原本打算是选个合适的时候说的,可是没想到大人就要走了,而且你现在是臬台大人,朝廷的三品大员,不知道我这个想法还能不能提?”。
李序然爽快的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原来就是这个事情啊,好,从今往后我就是你大哥了,以后就不要叫我什么臬台大人按察使大人了张兄也一样,我们都是好兄弟,除了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外,大家都以后就这样叫吧”。
这时,徐明和惠浩还有杜唐也很高兴,因为,三年多了,他们对沈捕头赞赏有加,现在好了,他们的关系又进了一步。只是,他们就要走了,而,沈捕头和张庆峰还要留在太仓。
于是,李序然和他们又说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关于交接的事情,他们几乎不用办理,因为,张庆峰和沈捕头对太仓的情况太了解了,同时,他们对李序然的改革步骤和思路都很清楚,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当然,这也是李序然极力推荐他们俩个的缘故,因为,这个改革中,他们俩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他们对这份改革的成果会更加的珍惜。
就这样过了一会后,他们打算各自回房的时候,李序然发现门口站满了人,都是县衙的差役。
这时,罗氏兄弟和周青对李序然说道:“老爷,听说你明天就要走了,兄弟们有个请求,我们想再次在县衙里聚一次餐,就像上次一样,我们一起吃肉喝酒,你放心,我们自己掏银子凑钱买东西”。
李序然知道,这是他们舍不得让自己走,毕竟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人都是会有感情的。
而他们这些差役对李序然是很感激的,从他刚来时差役们的涣散慵懒到现在的训练有序,令行禁止,李序然的严厉也造就了差役们成就。
于是,李序然说道:“好的,你去告诉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吃饭呢,记住,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太仓县衙像三年前一样,像过年一样,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喝酒吃肉。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次他们的聚餐显得伤感了一些,因为这是他们的知县最后一次和他们在一起了,明天,李序然就不属于太仓了。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李序然已经准备启程了,除了他的一些书籍和衣服外,再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随行的人有:静儿、梦盈、杜唐、安刚,十三骑,还有他的宝贝孩子。
尽管李序然起的早就是为了不打扰大家,但是,县衙的人除了必要的站岗执勤的差役外,其他的人一个都不少的站在了院子里。
李序然激动的看着大家,这么多年朝夕相处自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昨晚的相聚可见一斑。
这时,李序然大声的说道:“太仓的各位兄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是朝廷的命官,旨意到了那里我就要到那里,但是,我还会来太仓,来看你们,因为,太仓也是我的家,希望你们能够在新知县的带领下继续我们改革成果,太仓的县的今天不容易啊,大家都散了吧,以后来南江省城了,直接来按察使司找我,那里和咱们太仓一样。
但是,有一点我要给大家说清楚,谁要是敢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话,我可不会放过你们啊,按察使司可是专门管这个的啊”。
李序然的话一会把大家逗笑了,可一会又把人惹的眼圈红了,好多人忍不住的抹着眼泪。
这时,张庆峰和沈捕头急忙命令他们各自回各自的哨位,这时,李序然感激的说道:“真是谢谢了,不要说他们了,这个样子,我也舍不得离开了”。
这时,张庆峰说道:“哎,你先别谢我,一会你就知道了”。
看着张庆峰神秘的样子,李序然不解的上了马,出了衙门口。
这时,李序然感到很意外,除了他们之外,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店铺也都没开,这时,李序然急忙问张庆峰是怎么回事,张庆峰笑了笑说道:“现在太早了,好多人还没起床呢”,李序然只好半信半疑的:那总得有一两家吧?
来到城墙底下的时候,守城的差役看到李序然走过来了,便大声的说道:“知县老爷来了,知县老爷来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好高,好像是要怕别人看不见似的。
李序然发现城门是关闭的,按理说平时这个时候应该是开着的啊,这时沈捕头过来主动向李序然说道:“大哥,这时兄弟们不想让你走,想多留你一会”,同时,他吩咐人打开城门。
这时,城门慢慢的被打开了,随着门被慢慢打开,李序然无意间看了一眼,结果,他大吃一惊。
门外是一块大空地,可是现在这里站满了人,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李序然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应该有一万人吧,李序然上前几步,看见他们手里拿着的东西,就知道,他们也是来给自己送行的吧?
怪不得街上一个人都看不见,原来都在这呢。
万人送行?这可不是一般壮观的场面的啊,看来,太仓的百姓对他们的知县老爷是真的认可,甚至可以用爱戴来形容了。
李序然立即下马向前走去,一百多米的距离,李序然能看到前面站得依旧是太仓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用不舍和感激的眼光看着李序然及他的随行。
李序然一步步的走向他们,这一百多米的距离就好像银幕一样,将他在太仓的足迹慢慢的勾勒出来。
他清楚的记得:就是在城门不远的地方,他将城北的白家大公子抓起来的,当时百姓们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而到了太仓县后,给他接风的竟然是城中的富商恶霸;银满楼的赴宴、白霸堂的笑声……
他更记得,刚到县衙时差役们的慵懒和涣散;山匪们猖獗的过街骚扰;同时,李序然不会忘记,之后县衙里有了每天早上的操练和呼喊声、自护队的成立,县衙各个小分队的成立……
刚到太仓时看到这里偏僻落后的情景,看到百姓们的贫穷和无助的样子,看到饱受干旱之苦的田地,人们几乎不知书院为何地的情景在李序然的脑海了久久不能抹去……
后来,县衙的差役终于训练完毕,自护队也成功建立,白霸堂被抓、樊老爷被抓、陆老爷被制服;山匪被剿,水渠开建、荒地和林地被垦、肥料进了田地、新房屋盖起来,书院里也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李序然也记不清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无奈和愤怒,无数次的借酒消愁……
“知县老爷,知县老爷”,为首的一个老人说道,这位老人正是当年李序然拜师学艺种地的那个老农,自从他看到太仓欣欣向荣的情景后,人也好像年轻了几岁,逢人就说:知县老爷还向我学习种地的诀窍呢,你们可要好好种地啊……
这时,李序然才缓过神来,他已经走到了他们的身边。
“李大人,听说你要到南江去赴任了,可是不管你当多大的官,我们还是想叫你一声知县老爷,知道你今天要走了,我们大伙想送送你,可是人太多,在县衙门口站不下,所以大伙就商量在这里为老爷饯行,知县老爷,大伙舍不得你走啊”,说着大家都跪下来了,不少人流下了真情的泪水。
李序然急忙将老人们扶起来,同时,大声的喊着让后面的人快站起来。
这时他看见了中间有好几个年轻人扛着一把大伞,旁边还有一个小木盒子。
这个大伞李序然知道,就是所谓的万民伞,这是古时乡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的姓名,以示挽留和赞扬的意思。
但是,那个小木盒李序然就不知道了。
这时,另外一位老先生说道:“知县老爷,时间仓促,大伙们知道你是个清官,每次过年给你送的年货也都被拒绝了,这次路途遥远的,大伙商量了一下决定就送你两样东西”,说着那些年轻人就把伞和小木盒抬过来。
“李大人,这是大伙给你的万民伞,太仓县百姓的名字都在上面的小绸条上,不会写字的就由他人代笔,八万多人都在上面了”。
李序然轻轻的抚模着这一张张的小绸条,上面的好多的名字他都能和本人对的上,因为,他和这些人都打过交道,甚至有了交情。
伞的中间写着:“清真廉洁功勋卓著”八个大字。
显然这是太仓百姓对李序然的评价,也是最好和最高的评价。
人们常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是什么?这就是民心。
这时,老人又把那个小木盒拿过来,李序然看到上面写着:太仓粮仓四个字。
“李大人,里面是八万多粒米,是太仓每个人亲手挑的,每人一粒,大伙商量了一下就叫它为太仓粮仓,要是没有李大人,就没有太仓这么丰厚的粮仓,没有这么好的收成,更不会有现在的丰衣足食”。
李序然接过小木盒,慢慢的打开,里面的米粒个个饱满无比,这是太仓百姓的心血,也是自己的心血所得来的。
李序然的眼睛慢慢的模糊了,他在太仓的改革大计成功了,太仓的百姓成功了。
那个老先生说道:“李大人,这还有九个果子,是你亲自栽的树上结出来的,你太仓百姓将时代谨记你的教诲”。
李序然接过老先生给的东西,虽然是九个果子,但是他感觉却沉甸甸的。
接着,他们送给李序然的随行每人一件衣服,全是太仓县自家店铺出的料子和自家的织法。
杜唐、安刚以及十三骑的人也经常到百姓的家里去,他们也在这些百姓当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威望,所以根据他们的身高体重量身定做一件衣服也不是什么难事。
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张庆峰向他们大声说道,李大人必须要启程了,因为带着家眷所以行程较慢,不然就耽误了朝廷规定的时间了,他们才真正的开始道别。
这时那个老先生感动的说道:“李大人,你是太仓县的恩人,太仓县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李大人的功德,你改变了太仓多年的贫困落后和匪患,太仓县遍地都有大人的足迹,太仓就是李大人的家,我们随时欢迎李大人能回家看看”。
李序然跳上马车,站在高处大声的说道:“乡亲们,谢谢你们的好意和认可,谢谢大伙们多年的信任和支持,希望大伙能珍惜我们的劳动结果,继续我们的太仓建设,你们说的对,太仓就是我的家,我们会回来看望大家,看咱们的太仓县,因为,我相信太仓的明天会更美好”。
说完后,李序然跳下马车,再次和他们道别,但是,这把伞太大,路上也不方便拿着,于是他让张庆峰和沈捕头把这把万民伞带回县衙,替他好好保管,同时也希望能以伞自勉,好好的替百姓做事。
至于那个小盒子和九个果子,李序然便吩咐杜唐装上马车,自己也上了马,他要去往很远的地方了。
太仓县为官三年多,走的时候能有这几样东西,值了。
这时,百姓们从中间让开了一条路,李序然他们便从中间走了过去。
“李大人一路走好,知县老爷,李大人常回来看看……”,听着这一声声的道别和祝福声,看着一张熟悉的面孔,李序然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人群中间走过去的……
离开太仓后,李序然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带有太太梦盈还有小孩的缘故,所以他们的行程较慢,但是他们也不敢耽误,能不歇的就不歇,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也只能找个客栈住下了。
就这样他们走走停停过了几天,马上就到泰州府了,李序然看到了前面城门上的字,这时已到了下午时分,看来,又要在这里住一宿了。
就在他们准备进城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俩个人骑马走了过来。
“大哥,快看,是一驰和尘远兄弟”,还是徐明的眼尖,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大哥,大哥,我们在这里等了你两天了,我们估算着,这是你去省城的必经之路,也该到了吧,这下好了,知道这个消息后,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兄弟们又能在一起了”。一驰和尘远说道。
原来他们是提前来接李序然一行了,这时,杜唐和十三骑的人看见他俩也激动坏了。
这时,李序然高兴的说道:“太好了,今晚咱们就在泰州府留宿,弟兄们好好的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