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一家人 71新安旧事

作者 : 莫洛者

新安村的回忆:

还记得蝗灾之后

张梅花家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张梅花就忙活着做饭了,如今家里缺粮,也不需做些什么,不过是熬一锅稀粥,在粥里打两颗鸡蛋,给三个小子舀进碗里的是满满两大勺的带着带着鸡蛋的稠粥,给男人的也是两大勺,不过是没有鸡蛋,粥也稀些,他今天不去干活,跟自己回新安村去,就不用吃那么好的东西了,她自己是一大勺的稀粥,最后刮了刮锅底,兑了些水,给那老不死的弄了半碗摔在炕沿上,家里的粮食都被她倒腾进小姑家锅里了,她少吃点也是应该的。

宋安平端着粥碗默不作声的把自己碗里的粥倒了一半给自己母亲,用筷子搅和匀了,把老娘扶起来,靠坐在墙边,把粥碗送进她手里,张梅花撇了撇嘴没说话,低头喝自己的粥。

老婆子霸道了一辈子,想当初之所以挑张梅花当媳妇,可不是看她长得好,又是绝了户的独女,带着老张家的好几亩好地,银子钱定然也少不了,后来嫁妆倒是不少,可却还带回个后娘来,有谁家闺女嫁人还带着娘家后娘的?白养一个闲人她自然待见,好在那老东西还算有眼色自己走了,否则,她大棒子也也要干她出去,她儿子可不能当那冤大头,养活后丈母娘去。

老太太摔断了腿,摊在炕上,本来日子过得挺好,儿子孝顺,她脾气不好,打骂儿媳几声出出气,儿子也默不作声,就是这几个月,儿媳妇跟吃了耗子药一般,使劲的在家作,不就是为了她给闺女几升粗粮么?可不给咋样?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闺女一家人生生饿死不管?

天越来越冷,大有冷过往年之势,就连这几年都不大吱声的老族长都发话了:老汉有二十多年没遇过这么冷的天儿了……,老天爷这是不给人活路了……

王氏当时正在老族长儿媳妇屋里帮些小忙,听了老族长的话,回家就开始算计家里的粮食炭火,这要是冷起来,家里的东西可不够。

原先鸡笼子在炕上搁着,她一家子在一边用板子搭了铺板睡觉,新安村里都是这么干的,省炭火,是她嫌家里鸡屎味太大,日子长了人身上也带着鸡屎味,反正家里的碳还有不少就把鸡笼迁了出去,放在柴房里,专门给二十多只鸡生了一拢炭火,一天十五六个鸡蛋,倒也值得。

原先家里日子虽说还算过得,可却没有多少结余,日子紧紧巴巴。也就是这三四年里才翻过身来,年年卖鸡蛋卖猪攒下十六两银子,给小虎娶个媳妇是够了,再攒就是妞妞的嫁妆了,她的妞妞识字比小虎还多,绣活也好,将来必定能找个好人家,等攒够了妞妞的嫁妆,她和大牛再攒些养老银子也就够了。

可今年的年景,实在是要断人活路啊!幸好家里种的三亩麦子一粒没卖,菜地里,院子里种的葵花收的早,没遭了灾……即便如此,也仅仅是饿不死而已,今年喂的三头猪,一头没敢卖,除了接济娘家,自家也只得勉强度日而已。

这老族长又说这天儿是二十多年来最冷的,她自己也觉着比往些年冷了很多,这可不成,不仔细些,这日子也就没法过了,直接饿死算了。

张梅花在娘家胡搅蛮缠耍尽了无赖,从后娘手里弄了一袋子四五十斤的粗粮回去,还带着十来颗鸡蛋,算计着能挨到年后了,抹了把虚汗,跟着男人回家去了,不管怎样总要活下去不是?

年后朝廷下了明旨,要来赈灾,放粮,受了灾,几乎要饿死的人们直呼苍天有眼,高呼皇帝万岁。

雀跃的数着日子等着放粮的百姓们哪里知道等着他们的其实是滔天大祸。

朝廷拍下来赈灾放粮的官员竟然是个胆大包天的色胚。

三月十五这天,午后,郑钧匆匆的从外头回来,洗漱之后,便坐在瑶光床下的脚踏上,与瑶光逗弄了小玮一番,待得小玮睡着了,才扶着瑶光靠床坐好。

“阿瑶,你说咱换个地方住好不好?”郑钧有些黯然,眸子里的火光却盛得很。

“三郎,便是天涯海角我都跟着你去!我知你有事,而且事关重大,迫在眉睫,就不要瞒着我了,你知道的,只要我们一家子不分开,万事我都顶得住的!”瑶光拉着郑钧的手,声音语调平平,仿佛闲话家常一般。

“嗯。”郑钧知晓阿瑶的聪明,他这些时日的异常,亲近如她,怎会察觉不到,虽找了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又怎能,瞒得过她,只是她尚在月子里,最忌思虑的时候,不到万分不得已,他舍不得她受累,可,如今……

想到这些日子在府城的事,郑钧垂在身侧的拳头捏的死紧,身上的戾气有些收敛不住,丝丝寒意肆虐,直到脸颊被温热柔软的小手轻抚,“三郎!”瑶光很担心他,从未见他这般暴怒过。

闻言回过神来的郑钧立即收敛了满身的戾气,片刻间又恢复了过去瑶光面前才有的温润模样。

“阿瑶,你还记得两年前那次去府城看元宵灯会么?”他决定把事情和盘托出,她的阿瑶太聪明,若是做了遮掩,只会让她更加多心。

“嗯,记得,那年小瑞虚两岁,我们一家从头逛到尾,没有错过一个首饰摊子!”忆起昔日快乐时光,瑶光嘴角带着浅浅的笑,就连眼睛都是弯弯的,带着笑意。

郑钧闻言嘴角扯起一抹讽笑,那时的他真正是全部的心都在阿瑶身上了,便是小儿也只得分去一分的注意,一家子和乐美满,几曾知晓那时的欢快竟隐着迫人的杀机。

“当时一个畜生正在知府衙门的高台上……”郑钧的声音发冷,他恨不能把那个觊觎阿瑶的恶鬼毙于剑下,可他在府城暗伏了大半个月,竟一点机会都没有,他没有把握能杀了那畜生,若是原先,他孤身一人不计后果都要手刃那畜生,大不了就是一死,以命抵命,一了百了,可现在他有了阿瑶,还有两个小儿,没了他,阿瑶一个弱女子,带着两个小儿只怕是举步维艰,他恨得几天几宿盯着跟着那畜生,只为求得万一的斩杀机会,可哪畜生身边仆役如云,高手亦有三五个,他只能忍下来。

畜生?瑶光的脸色有些白,心思四转,猛然间抬头问道:“可是如今下来赈灾的钦差?”

“嗯!据说出身安国公府。”

钦差?安国公府门风尚还算得不错,只是不知与她们有何怨仇,若不能化解,还是远走避开为好,他们这样的平面便是一个无品的县衙小吏也是轻易惹不起的,

“那畜生命人画了你的图像,贴满了府城大街小巷,并挨村盘查,污你为他府上逃妾,知其下落赏银百两。”郑钧的声音有些干涩,一字一句如同烙铁般刺啦啦的烫在心上,胸口,他的无能使得他的阿瑶如今受了这般的奇耻大辱,却一丝一毫的反击不了,这股子气憋在心

里,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无耻!”瑶光气急。

“阿瑶!”郑钧双眼赤红,竭力弹压着的戾气又要肆虐而出,“是我无能,护你不住。”八个字,一字一字如破空而出的冰雹一般,砸在瑶光心上,字字泣血。

“是我无能,杀不了那狗贼!”

“三郎,我们走,立刻就走!”瑶光心疼得难受,“你万不能冲动行事,要知道,我和孩儿们都指着你呢!”

“阿瑶!”

郑郑钧夫妇要走,消息放出去,整个新安村都知晓,瑶光娘家有事,且远在京城,郑钧要带着妻子并一双儿女前往京城去探亲,唯有邓老头知晓内情,当时也是目呲尽裂,恨不能生吞活剥了那畜生。

六婶知晓后,忙前忙后的给瑶光收拾路上要用到的吃食,还间或的有些怨言,“再急的事也得出了月子再做啊,这一路上风啊雨啊的,一个不谨慎落下病根可怎么好?”

瑶光和郑钧一家得着消息逃出了潞州:

瑶光领着小瑞跟大家一一道别,离别之时,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六婶最先抹起了眼泪,惹得几个小儿也泪水涟涟的:这一去,怕是得有大半年的功夫才能回来吧?

唯一知道内情的邓老头反倒一早无话,直愣愣的站在旁边,不错眼的看着瑶光,眼睛赤红赤红。

瑶光忍着眼泪最后看了眼这个她住了四五年的家,一狠心上了马车,这一别,不知还会不会再有相见的那一天了。

马车不紧不慢的出了村子,小瑞从一大早就话少的很,眼见着出了村子,才开口:“娘,不去外祖家不行么?”他都开始想家了,想六女乃女乃,想先生,想长生,想长春长青哥哥,也想小长云,他还没有给他这兄长行过礼呢。

瑶光把小瑞轻轻的搂紧怀里,柔声劝慰小儿。

三月的天气倒不太冷,马车走的也快些,不到一个时辰就出了新安镇,瑶光撩开车帘,往后看着越来越远的大山,仿佛又回到了那年,她和郑钧一点一点的近了大山,然后在山脚下安家……这一晃过了好几年,几年间竟如梦中一般。

马车走得不快,直之走了两天才出了潞州,两天里,并不敢在路过的县镇歇息,便是吃食也是郑钧在野地里支了铁锅用现做的,小玮的尿布屎布都是用过即扔,瑶光更是没有从马车里露过头,直到一路出了潞州才略略的松懈下来。

马车一路朝着边关驶去,原本只要离了潞州,找个僻静的小山村,窝上几年,瑶光深居浅出一些时日,也能避过此次灾祸,毕竟那畜生在也不可能真真的把整个晋地翻过来,仔细排查一番,只是郑钧不愿,他深恨自己的平民身份,保不住阿瑶,累得她还未出月子就跟着他逃难一般有家归不得。

以前离开边关,是不愿陷入无谓的争斗,也心寒上天家子弟为了些个小利亡故千万战士性命。

此次去边关,便是个泥潭,他也要进去趟一趟,有命挣出分前程来,不为别的,只为能保住妻儿。

几个月后的边城阳城,郑钧立了一个不小的军功,侥幸活捉了混入阳城的吐蕃二王子,并击杀了他的三个武艺高强的随从。

吐蕃的二王子是吐蕃国最有竞争力的王位继承人之一,位次仅次于和他同母的长兄,颇受老吐蕃王的宠爱,在吐蕃的地位甚高,亦是吐蕃国里排得上号的战将,手里沾满了大周将士的鲜血,直接导致郑钧负伤回乡那场战役里,吐蕃国的大将便是这位二王子,郑钧手臂上那道几乎毁了他的胳膊的剑伤便是为他所赐,此次侥幸擒获了这位算得上宿敌的二王子也算报了那一剑之仇。

随后一系列的事件下来,一年后吐蕃国土崩瓦解,连年征战,闹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暴动不断,再也不具有扣我大周边关的实力。

为此后事史官在史策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只为歌颂该帝王文治武功,创不世基业!

说起此次祸事,幸亏了清歌前来报信,若非如此,直等着新安村附近的村子去领粮食,一旦遇到个见过瑶光的,郑家怕是就要家毁人亡了。

而那狗官却因着偶尔一次见面,便要画了瑶光的画像,满州府的搜寻美人,下级官员乘机夺色虏人,敛财,丧尽天良:

衙役暴怒,一把推开邓老头,在郑家翻了个底朝天,并未发现线报上说的美妇人,一把抓过邓老头问道:“不是还有一对夫妇么?人呢?”

其实那画像只是凭着记忆所画,只有跟本人极为熟悉的才能认出来,瑶光一贯的深居简出,别说府城,就是新安村里也没有多少跟瑶光相熟的,大多是见过一两面,哪里能凭着一张一根线条画就的美人图上看出瑶光的影子来,便是提供线报想要花红赏银的线人也只是因着郑家办了学堂还免费施粥,见过瑶光两次,才去府衙报了信儿的,想要搏一搏那百两银子钱,其实这线人还不是别人,正是六婶的继女张梅花。

那日张梅花从六婶手里抠走半袋米粮后,又听说郑家办了学堂,还供粥饭,便起了心思,想要把自家小儿也送到郑家,也免得跟着自己挨饿受苦。

其实也带着小儿这么办了,只是六婶冷了心肠,也不愿给郑家惹事,强硬的拒绝继女,张梅花大闹郑家,撒泼哭闹,寻死上吊俱都用上了也没能将儿子们塞给郑家养活,只从六婶手里抠走了二十来斤的米粮,从此彻底断了与六婶的母女情分,一并的恨上了郑家。

这才有了衙役带着画像来新安村锁拿瑶光,新安村里跟瑶光熟识的妇人里只有几个,还俱是受过郑家恩惠的人家,自然不肯能因着一张有些像的画像和百两银子钱就昧着良心卖了瑶光,那些不熟的,哪里能知道他们找的便是瑶光,衙役问到头上,只是磕头摇头,三四个衙役在郑家翻腾了一阵,带着搜寻出来的几十个铜板和厨房里的两袋子粮食离了新安村。

乡人多自闭,不大出门,是以新安村民才不知道,整个潞州的各个村镇里,但凡长得周正些的民女民妇俱都遭线人举报了,被衙役锁拿至府城让钦差大人查看,有那绝色的,便不是画上之人也被钦差大人并一众大人留下享用,其余之人,运气好些的,在府衙小吏手里受过一番侮辱之后还得回家或者被小吏们收了回家做个任人打骂的小妾通房,在大妇手下辛苦过活,运气差些的直接被衙役小吏们从中劫持了卖往外地,性格烈些的女子当场边有自戕的,性格软些的除了回乡苟活的便是在他乡的青楼妓院里苟延残喘。

赈灾的粮食还未发到新安镇便被突如其来的‘抢美女’风波盖住,要下发的粮食也被府衙小吏们贪污挪用私卖一空,钦差大人忙着辨认美女和享用美女,自然顾不到这些小事,整个新安镇几千户人家,粮缸空了九成,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便是啃树皮也活不到麦收去,唯有一半存着些许蝗虫粉,养着几只鸡的人家,凑合着咸菜缸里的几块不多的咸肉勉强度日。

整个潞州民怨滔天,天子一怒,斩尽了作恶官员,整个安国公府受牵连,抄家流放,朝廷府库收入珠宝古董价值百万两银钱。

新安村里,郑家的学堂一天两顿的粥饭养活了几乎整个新安村民,好些的人家小儿们在学堂喝粥只省下些许口粮匀给父母,穷些的,整个一家子就靠着小儿每日领回来的两半碗稠粥添了水冲开填肚子,虽不得温饱,却能勉强度日,不至饿死,也算得幸事一桩。

眼红新安村的人家不在少数,可也只得在一边看着眼红嘴馋而已,少数的能跟新安村勾连得上的人家就少不得动动心思了,像停妻再娶,气死发妻的李秀才就悄悄的回了新安村,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已经塌了屋顶的老宅里,带着小儿去郑家自荐,要做教书的先生,小儿也进学堂念书;张梅花因着郑家主事的郑氏夫妇皆不在家,她的继母可就是一方独大,想来养活她几个小儿也是不在话下,甚至她也能在郑家谋份活计,做些打扫,不为别的,能吃个饱饭便好,……一时间,整个新安村里,群魔乱舞,都朝着郑家的粥饭而来。

张梅花:娘啊,你可得帮衬帮衬闺女,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呜呜~(抹眼泪中。真的眼泪,饿的!)

六婶:梅花呀,娘想问你一个事儿。

张梅花:娘啊,咱娘两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您有话只管问,闺女保准不藏私!

六婶:我就想知道,那次官老爷拿着画像来郑家抓人是谁诬告的?(对诬告,老大夫可说了,对谁都得说是诬告,画上的女子和阿瑶一点都不像!别说是同一个人,便是远房亲戚都挨不上边,丁点关系没有。十个阿瑶也没人家长得好看啊!就是这话!)

张梅花:那个,娘啊,这个事我还真不知道,要不把你外孙给你留下,也好做个伴,我回去好好的给你打听打听,不是我吹牛,在咱这新安镇,还没有我张梅花打听不出来的事儿呢,娘啊,你就放心吧,那个我这就回了啊!(把三个木呆呆的小儿一把推向继母,扭头一路小跑的出了郑家,在大门口吁了口气,赶紧的,回镇上,不到夏收,决不来新安村,她就不信,继母能把她的三个外孙活活饿死!)

六婶下意识的抱住三个被推过来的外孙,眼看着张梅花逃命似得跑了出去,就这么着了?可她还没有质问呢,人怎么就给跑了呢?

不能不说,很多时候脸皮胜过一切,这次张梅花又胜利了!

新安村的实况转播三:

说起清歌也算得个伶俐之人,先前在知府公子身边带呆了几日,被富贵迷了心窍,在郑家做了些丑事,被郑钧严词喝止之后,也还算规规矩矩的找了个老实男人,踏踏实实的过期日子来。

给郑家报了信息也算回报了郑家当年赠银和骂醒她的恩义,别的不讲,家里的十三亩好地便是用郑钧给的银钱买的,有这么些田地。一家子一年的口粮足足的,便是闹蝗灾那年,因着家里种了七亩地的麦子,而未挨饿,再加上她一手的好针线,每年家里都能置办两亩田地,相公又是招赘回来,无父无母的孤儿,正派老实,她当家得做得主,日子过得安心自在,便拿是县令家小妾的位置来换她都不要,每每想起在郑家的没脸,就又是气闷又是感激,是以才看见那张图形,她就一门心思的前去报信,多少能报答了郑家的恩义,她就不用总是感激郑家夫妇而为难自己的气性了。

自那日里她去郑家报了信儿之后,便时时的有些忐忑难安,日常起居总是有些心神不定,一天夜里起夜时候脚下不留神摔了一跤,打破了茶盅,脸颊着地按在了破碎的茶盅渣子上,从眼角到嘴角扯了个口子,伤的虽不深,却要好些天顶着伤药见人了,也不知会不会留疤,哪里知道因着这道疤却躲过一场大劫,后两年又得了瑶光托人捎回来的谢礼,很置了几亩田地,更因着郑家的关系,让长子进了郑家书院,最后得了个举人功名,安心在家做了个老封君,虽每每想起郑家夫妇的对自家的帮衬,总要在嘴上说两句感恩的话,可当天被眼里责骂的气还没消呢,是以嘴上夸人,心里骂人的事儿,清歌咬牙切齿的做到了她八十岁的生辰宴席上,一头栽倒,再未醒过来,想来她的魂魄也会松了一口气吧。

回头看看当年新安村甚至整个潞州所发生的一切天灾**,无不蕴藏着上位者的权谋之术,正所谓神仙打架,烦人遭殃,奈何升斗小民,人命至贱,便是因缘巧合,躲过了灾祸的郑钧夫妇去了边关,仍旧奋勇杀敌,殚精竭虑的算计吐蕃国,最后也只为皇帝的文治武功算上一笔使其能够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可其中真相又有多少史学家能够解析得出来,这位皇帝的清名之中蕴含着多少无辜之人的血肉?

新安村的新事旧文晚些时候会放在作者有话里,这一章的字数也会替换成阳城新闻,嗯,我只是一时有感而发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晋地一家人最新章节 | 晋地一家人全文阅读 | 晋地一家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