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 第17章 大战在即

作者 : 横笛落梅

长平战役以赵国的丧师失地而告终,国力上升途中的赵国无疑是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而秦国尽管最终占领了战略要地上党地区,但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惨重,不得不暂时罢兵休养生息,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也是秦昭襄王还有武安君白起心里都不太情愿的事情。

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也都认为这只是两国大规模较量的开始,双方暗地里加紧备战,表面上的“客套”也得去做。

长平之战打响的时间被大部分书籍暂时确定为公元前262年后,对于战争延续了几年还是争议颇多。根据秦军攻击韩国野王的大致时间(前263年)计算,公元前262年后战役开始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对于战争究竟延续了几年,3年?2年?1年?争议更加激烈了!

为什么必须要理出个头绪?没办法,因为这关系到下一步邯郸保卫战的具体发生的时间,而且直接关系到赵政(秦王嬴政)出生的具体日期!可惜,目前还是无解。

《史记。赵世家》中有这样耐人寻味的一段话----“七月(或为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7年(公元前259年大约是夏季)长平战事结束,赵孝成王感到后悔,他去了趟秦国进行和谈,但返回后不执行两国的协议,于是公元前259年1月,秦军兵困邯郸。也就是说,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古时候出行不易,邯郸去咸阳来回恐怕就要耽误不少时间,再说这样短暂的时间,秦军能恢复过来吗?

赵孝成王究竟去没去秦国呢?无从知晓!

我们再来看秦始皇的生日:《秦本纪》记载: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此处时间有问题。)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是在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生於邯郸,秦攻邯郸时候,秦始皇的年龄应是一岁半应是一岁大小了,《吕不韦列传》: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月兑,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竞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可是一般认为:秦攻邯郸是发生在公元前259年1月至公元前257年春,大约17个月。(《战国策》中有:秦围邯郸,十七月不下),按照这种说法,异人逃离邯郸的时间是在围攻邯郸的秦将王龁接替前任王陵之后,即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期间,也就是说未来的秦王嬴政已经1岁多了,这与前面的记载相吻合。异人出逃一定是逃到了进攻邯郸的秦军军营之中,兵荒马乱之时,也只有那里最安全!

可是,如果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时间都错了呢?这段历史就成了糊涂账。

还有,那时候的邯郸还能不能进城呢?答案也是能!

《战国策》中就有魏王派遣将军辛桓衍潜入邯郸面见赵王、平原君并与滞留邯郸的齐国名士鲁仲连对话的记载。

所以,我们干脆就自由发挥,只要别象一些“明明对历史无知、还敢肆意胡诌的作者非要给小秦始皇整出段邯郸恋情不可!什么小赵姬啊、阿房女啊、在白纸上写些唐诗宋词啊---叹息,真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啊!

秦国获得长平之战空前大捷后,白起主张趁赵军主力被歼灭、实力空虚,继续东进,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秦昭王却认为: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获胜,但军队伤亡过半,国内粮饷物资消耗殆尽,而且新占国土民心不稳,暂时搁置了白起继续进军的建议。

这时候,秦国大臣楼缓来到赵国,替秦国索要赵国答应割让的六城。

赵王向他如果赵国不割地如何?楼缓说:不割地,秦国必来攻打,你们说割是不割呢?

虞卿劝谏说:楼缓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月复地给它来求和吗’。现在讲和,楼缓又认为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那么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城邑,又有什么好处!明年再来进攻,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割让给它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所以不如不讲和。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即使不能防守,终归也不会丧失六座城。秦国疲顿而撤兵,军队必然疲软。我用六座城来收拢天下诸侯去进攻疲软的秦军,这是我在天下诸侯那里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国那里得到补偿。我国还可得到好处,这与白白地割让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样好呢?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赵国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不如韩、魏两国’,这是让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来事奉秦国,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明年秦国又要求割地,大王将给它吗?不给,这是抛弃了原来割让土地所换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国进攻的兵祸;给它,也就无地可给了。俗话说:‘强大的善于进攻,弱小的不能防守’。现在平白地听任秦国摆布,秦**队毫不费力便可多得土地,这是使秦国更加强大而使赵国更加削弱啊。让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来割取越来越弱小的赵国,秦国年年谋取赵国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会停止了。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要求无限,拿有限的赵国土地去应付无限的秦国要求,那势必不会再有赵国了。

大臣虞卿说:楼缓的看法,是赵国根本打不过秦国。同样,你不是人家的对手,秦国又为什麽跟你讲和呢?大王你看秦国下一步的举动会如何?

赵王:秦国的心思,肯定是要灭亡我们赵国。

虞卿说:那大王应当拿上贵重的财宝,去归附楚国、魏国,秦国看到天下联合,自然会知难而退。

楼缓:大王不要听他乱讲,我们赵国怎能去归附楚、魏?

赵王:是啊,我凭什么要归附楚、魏,让他们白捡便宜呢!不行,就同秦国讲和吧。

虞卿:赵国的使臣即使进入秦国,也不会熄灭秦国灭亡赵国的野心。看到赵国与秦国媾和,楚国、魏国必然不会与我们结盟了。如此,赵国必危!

虞卿再次进言:割了六座城,大王您能保证秦国不再进犯吗?

赵王:不能。

虞卿:既然如此,用赵国有限的土地去满足秦国无限的要求,赵国离灭亡就不远了!臣觉得,要保全赵国,一定要去和楚国、魏国结盟。大王就算不听我的话,作为臣子,我也要把它讲出来。

赵王痛哭,“本王哪里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可是我军新败,国内几无御敌之兵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蔺相如确实该杀!

后来,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宁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最后离开赵国,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史载: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的相国,他的门客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使齐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使舍人鞭笞范雎,后者奄奄一息,最终诈死之下得守者与魏人郑安平之助潜逃入秦。范雎在成为秦国相国之后,秦昭王四十二年,秦昭王为了替范雎雪恨,欲杀魏齐。当此时也,魏齐寄居于赵国平原君门下,秦昭王向平原君索要魏齐人头,平原君拒不肯交。秦昭王遂向赵王施压。魏齐见赵王迫于压力兵发平原君所围捕他时,夜里偷偷逃到赵相国虞卿家里。虞卿见事不可为,挂下相印与魏齐一同逃跑。跑路途中欲求助于信陵君,信陵君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绝望之下,怒而自刎。

眼看赵国没有找到盟友,秦昭王再次改变初衷,加上此时赵国也拖延割地赔款。于是,公元前259年正月,秦昭王下诏全面攻击赵国。依旧点白起为将,白起却称病卧床不起。

昭王震怒,宰相范雎对昭王说: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请派遣我去问诘白起。

昔年,范雎正是谋夺了魏冉的秦国相印,而魏冉最得力的两个心月复弟子正是胡阳和白起,胡阳在第一次上党之战为赵括所杀,白起也在第二次上党之战中被赵括打成了残废。心有罅隙,范雎自然也就十分防范白起--这个功高震主、又与自己不睦的秦军统帅了。

咸阳白起官邸

范雎落座,厉声质问白起:

我听说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国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国家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挥。”

当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你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楚国,攻下了楚国国都,烧毁了他们的宗庙,一直打到东面的竟陵,楚国人震惊,向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动员大批军队,而您率领的军队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却和它们大战于伊阙,大败了韩、魏联军。现在赵国士卒死于长平之战的有十分之七、八,赵国虚弱,希望您能领兵出战,一定能消灭赵国。您以少敌多,都能大获全胜,更何况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奈何胆敢拒绝王命!

白起起身回答:当年楚王依仗他的国家强大,不顾国政,大臣们居功自傲,嫉妒争功,百姓离心离德,城池也不修缮,所以我才能领兵深入楚国,占领了很多城池,建立功勋。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国相互推诿,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有机会集中精锐,组织劲旅,出其不意地进攻魏军。魏军已经战败,韩军自然溃散,然后乘胜追击败军,所以我才能获胜。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不趁赵国恐慌时灭掉它,反而坐失良机,让赵国得到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现在赵**民上下一心,上下协力。如果攻打赵国,赵国必定拼死坚守;如果向赵军挑战,他们必定不出战;包围其国都邯郸,必然不可能取胜;攻打赵国其它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夺赵国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我国对赵国出兵毫无战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赵国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有利之处。”

范雎愤怒地责问:你是对大王当年做出撤兵长平的决定,致使你失去唾手可得的武功心怀怨恨吧?!我且问你,难道也是王上让你坑杀数十万赵国投降士卒,陷我大秦于天下不仁不义的吗?

白起暴怒,劈手摔碎一面铜镜说:此镜可裂,我心无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又何故诬陷至此!送客!

两人不欢而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秦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 大秦帝国风云全文阅读 | 大秦帝国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