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杨柳依依,草长莺飞。荀子带领弟子们来到沂水岸边,信步观光,沂水波光旖旎,渔舟飘荡。岸边芦苇丛生,鹳雀惊起,振翅飞掠河面。
荀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圣人之乐也!今吾等同享于斯地,体感先哲的智慧,岂非乘风快意的事情吗?
浮丘伯:敢问老师,我有两个事情不明白:
一是孔子为何总是责难子路?二是难道子路真的曾经企图用石盘殴打孔子吗?
既然是各述其志,那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为何哂之?
荀子笑道:这个故事流传很久远了,但它不是事实。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著问:“那堋,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当,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著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钟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著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著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来,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门生,把孔子治国平天下很有历史穿透力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流传下来。
首先,子路初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孔子问子路:“你喜好什么?”子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喜好长剑。”孔子摇摇头说:“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如果再努力学习,别人就很难比得上你了。”子路怀疑地问:“学习也有用处么?”孔子说:“君主如果没有劝谏的臣子,施政时就会有失误;士人如果没有劝诫的朋友,德行上就会有亏缺;木材要直,就得经过墨线的校正;人要成为仁德的君子,怎能不接受劝谏、不努力学习呢?”子路虽然觉得这话有点道理、可又找出理由反问:“南山上的竹子,不必处理也根根笔直;砍下来当箭射,能够贯穿坚韧的犀革。有这样的天生美质,又何必学习呢?”孔子答道:“如果在箭的后面装上羽毛,箭的前面装上磨硕过的箭镞,不是可以射得更远更直、穿透得更深吗?”子路终于被说服了,从此投入了孔子的门下。
子路是个质朴但不粗俗,虚心求学的人,他怎么能做出那样禽兽的举动呢?
子路曾经问孔子:“您要是统率三军去打仗,会带上谁?”孔子说:“徒手跟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深河,死了也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才不要。要带就要带上那些能周密谨慎考虑问题,以智慧行事克敌制胜之人。”
那个故事就是依照这句话杜撰出来的!
孔子曾经说过:懦弱的就鼓励他勇敢,鲁莽的就教给他谨慎,骄傲的就教给他谦恭。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奚落子路,一下子把他捧到天上风光无限,紧接着又将其摔落在地搞得灰头土脸。不过是想借此让子路正视自身的缺陷而已。
子路是孔子最心爱的学生,后来,子路担任了卫国蒲地(今河南长垣)的大夫。临行之前,孔子谆谆教诲道:“蒲地民风强悍,最难治理。然而你只要恭谦谨慎地待人接物,宽大清正地处理事情,就会得到人们的普遍拥护,也就能治理好蒲地了。”三年之后,孔子率领着学生们去看子路,才入蒲境,孔于就称赞道:“不错,子路已经得到蒲地百姓的信赖了。”入了蒲城,孔子又称赞道:“好啊,子路办事尽心尽力,对老百姓也很宽厚。”到了官衙门外,孔子又称赞道:“很好,子路明察事理,办事果决,实在是好。”子贡不解地间:“老师还没见到子路,更没有询问他是如何治理蒲地的,就接连称赞了三次,究竟是怎么回事?”孔子答道:“我已经看到子路治理地方、处理政事的能力了。我一入蒲境,就看到田地都垦植得很好,野草拔得很干净,沟渠水道也修得整整齐齐,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得到百姓的信赖,所以百姓办事就很卖力。进城后看到家家户户屋墙完固,树木茂盛,看得出他对百姓很宽容,百姓也就不会苟且偷懒。现在到了官衙,又看到官厅上冷冷清清,下面那些吏役们都在默默地、认认真真地各办各事,说明子路明察果决,做事决不拖泥带水,政事也就不会烦扰不安。由此看来,我可以三称其善‘。”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已经是近7岁的老人了,在跟人谈论子路时还认为他做事太冲动果决,过于刚烈。(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第六》)刚易折,性格又决定命运,所以孔子非常替他担心。在卫国动乱消息传来,孔子就预知子路必死,异常担忧。果其然,不幸言中。
卫出公用武力将老爸拒之门外,当了12年国王后,似乎懈怠了,放松了对他的父亲的警惕。他的父亲——太子蕢聩,得以秘密潜入国内。当然,太子蕢聩也不是什么好鸟,一心琢磨的就是儿子的王位,非要抢过来用自己的**坐,野心不死。他串通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卫出公的表哥孔悝一起作乱抢王位。卫出公特信任表哥孔悝,让他掌控卫国大权。因此,表哥一反水一切就都完了,卫出公于是仓皇逃走,奔向鲁国。做父亲的终于把儿子也撵出了家门,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呀。“父子争国”就是一趟浑水,想当初孔子都不想赶这趟浑水,才离开卫国的。可子路偏不。在他头脑里,他认定卫出公是君,自己是臣,君有难哪有臣躲避的道理。
在孔悝作乱于卫都的时候,子路还不在都城内,得知这一情况后不顾6多岁的老迈身子,心急火燎地往回赶。其实,孔悝还是他的顶头上司,子路不过是孔悝领导下的一个邑宰。半路中,遇见了逃跑出城的子羔。子羔就告诉子路:卫出公已经逃月兑了,城门现在也已经关闭,您还是不要去了,免得白白送死。子路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坚决要进城制止动乱。子羔挡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子路望火坑里跳。城门紧闭仅对使者开放,子路机灵,尾随一队使者模进了城内。城内局势已经完全被太子蕢聩和孔悝掌握,处处布满了忠于他们的军队,两人登上高台意气风发。子路勇敢,螳螂挡车,单枪匹马杀了过去。因为太子蕢聩做卫君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子路就把叛乱的罪责全归到顶头上司孔悝头上,要太子蕢聩允许他取下其项上人头。太子蕢聩又不傻,岂能答应。子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放火烧台,把他吓得要死,于是下令诛杀。刀剑林立,子路尽职尽忠,慷慨赴死。激战中,老迈的猛将被人击断了战盔上的红缨。大将军即使死也要保持节气,绝不失态。他于是停下手中的剑,将失落的红缨从容绑上,冷眼嘲笑死亡的刀剑,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子路这种大无畏的气慨彻底击垮了对手的勇气,出于恐惧,他们不敢停下手中的剑,疯狂地刺杀,竟把子路的身躯化为一堆肉泥。
子路,算得上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yin、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啊!
但是,子路不知道权变避祸,也实在是不智----
贤德机敏的人才有四种:
1、济世之才,此为开天辟地,拯救万民者也。
2、经世之才,此为治国安邦,励精图治者也。
3、适世之才,此为外圆内方,中庸和睦者也。
4、避世之才,此为知有进退,宽容坦荡者也。
为师望汝等弟子,择其善者而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