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在农业和畜牧业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一直过著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当时的所谓「服装」,不外乎狩猎所获的野兽皮毛和采集所得的树叶草葛。但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情况有的改变,兹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分述如下:
表1:中国古代服装发展
时代
服装发展
发现地或文献记载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任何一种服装,都是由款式、质料、色彩等形式构成的。平民服装和贵族服装的区别,就具体反映在这些方面。故要了解平民服装,首先必须对这几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首,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於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黄色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三、中国服饰的形制类别
中国历代服饰形制丰富,品种齐全,史籍中著录的服饰名目就有数千种之多。可以肯定,未被著录的服饰还有不少。和石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文物相比,布帛衣物的保存更难,随著时代的变迁,大部分服饰以淹没失传,只有一小部分才得以传世。古代平民虽然不如贵族服装等级分明,礼节繁缛,但形制却很丰富,以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首服、衣服、裤裳、足衣四大类,每一门类有可系分为若干种类,兹分述如下。
表3:中国服饰的形制类别
门类
种类
解释
作用
首服7
巾
裹头用的布帕,又称「头巾」
约发,保暖、防护功能
帻
男子用以包裹发髻的首服,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
约发
帢
古代士庶男子所用的一种头衣,以缣帛为之。
约发
帽
帽子。
防止头发散乱,御寒。
朴头
方形头巾演变而来的一种首服。
约发
抹额
头巾的一种,系扎时由后抄前,交结於额。
头巾、御寒。
笠
古代平民百姓的雨帽称「笠冒」,简称「笠」。
当雨具用。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0
当作便服。
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衫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著。
襦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袄
短衣,介於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裤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袜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履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屐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靴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四、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服装有许多的功能,如抗寒避暑、障体遮羞、增颜助容、防御护身等,除了这些基本用途外,还是礼仪的一种标志。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度,「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受到礼的约制,如祭祀、冠笄、婚娶、治丧等,无一不在礼的规范下进行。而服装这些礼仪活动中,一直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兹分述如下表: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根据上表中关於丧服制度,规矩繁重、等级严密,为后世的丧葬礼俗定下了基本格调,从周代起,历经沿袭,一直被用至民国时期。在这数千年时间里,人们的祭服、朝服、吉服以至於日常家居所穿的便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丧服仍保持著原来的风貌,没有太大的变动。
至周代开始,丧服分为五等,一谓斩衰,二谓齐衰,三谓大功,四谓小功,五谓缌麻合称「五服」,或叫「五衰」。五种丧服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形制及质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长者三年,短者数月,完全由亲疏关系而定。根据亲疏关系,守孝者的饮食以及睡寝用品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有的禁止饮酒,有的禁食荤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饭,只可喝粥,以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之情。兹将丧服的五等分述如下表:
表五:中国古代丧服的种类
项目
丧服材料
丧服款式、特徵、规定
丧服使用情况
斩衰
极粗的生麻布。
上衣下裳制。衰指上衣,在制作过程时将麻布斩断,不加缝纫,故意留出毛边,故称「斩衰」。裳用七幅麻布制成,前为三幅,后为四幅。
服期需苴杖、食粥、寝苦、枕槐。
服丧期为三年:
1.儿子、未嫁之女卒:父母
2.承重孙卒:祖父母
3.父卒:长子
4.媳卒:公婆
5.妻妾卒:夫
6.臣卒:君
齐衰
粗麻布制作。
衣裳的边缘都用针线缝缉整齐边缘。
穿齐衰时,男子用丧冠,女子用丧髻,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不得听音乐。
服丧期为两年:
1.父卒:母、继母
2.母卒:长子
服丧期为一年,因守孝时握「苴杖」,故称作「杖期」:
1.妻卒:夫
2.母卒:父
服丧期为一年,不握杖,故称「不杖期」:
1.男子为伯叔父母卒:兄弟;
2.出嫁女子卒:父母;
3.孙、孙女卒:祖父母
4.曾祖父母。
大功
经过锻冶的白色熟麻布制成。
麻布的质地较斩衰、齐衰为细。
服丧期间寝具可用席子,但不能食醯酱等调味品。
服丧期为九个月:
1.男子为已出嫁的姊妹及姑母:为堂兄弟
2.丈夫之祖父母
3.伯叔父母
小功
熟麻布制作
麻布的质地更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五个月:
1.男子为伯叔父母,堂叔父母,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服丧。
2.女子为丈夫之姑母姊妹及妯娌服丧。
缌麻
五种服丧中最轻的。以十五升细麻布制成。
衣服的质地最为精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三个月:
1.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服丧
2.为外孙、甥、婿、岳父母、舅父母服丧。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五、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律令
律令是朝廷颁布的行政命令。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除了既定的典章制度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律令,并以强制的处罚手段,保证了这些律令的实施。律令的实行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但这些律令的颁布实施,抑制了平民百姓服饰个性的发挥,剥夺了广大人民追求美的权利,这些都是消极的一面;但古代的服饰律令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提处俭朴,反对奢侈等。下表即是对平民服装以法规律令来限制:
表七:服装法规律令种类
项目
原因
规定朝代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六、身份特徵
在尊卑有度、贵贱有别的古代中国,服装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而且还能皆是一个人的职业特徵。因此,在士农工商各式各样的人的衣冠服饰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印记。
、四民29身份
表八:四民身份服装特徵
项目
地位
服装及特徵
典型代表或文献记载
农民
务农耕稼
头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围有蔽膝,穿短裤、戴笠帽。
四川成都杨子山汉墓出土
农人头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无衣,**穿短裤。
四川德阳柏隆汉墓出土
农民头戴笠帽、身披蓑衣。
明代「孔子圣迹图」及清代「康熙耕织图」
士人
在四民中,社会地位最高,文化层次较高
青衿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汉毛亨传》:「青衿,青领,学子之所服。」
逢掖30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缝腋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衫31
《新唐书‧;车服志》:「礼无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请加襴、袖、褾,为士人上服。」
直裰
《儒林外史》:「只见陈合甫走进来,身穿茧绸直裰,腰系丝条。」
商贾
四民中,商人社会地位最低,经济上最富裕,服饰最华美。
隋:用黑色服。
五代后唐:用白色服。
宋:戴高巾、宽袍、丝履。
明清:长衫、长袍。
《宋书‧;周朗传》:「商贩之室,饰等王后,佣卖之身,制均后妃。」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其他身份: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侣和道教到图所穿的服装,在各自的教仪规范下,分别有不同的形制。
1、释道
表九:释道的服装
宗教
法服
常服
佛教
袈裟32、偏衫、方袍
直裰
道教
鹤氅33、霞衣34
道袍35
资料来源:卢玉惠本书依据内容,并经刘胜骥老师指导修正后整理编表。
袈裟作为僧侣的法衣,又可分为三类:
表十:袈裟种类
类别
意译
使用场合
僧袈梨
大衣,重衣
集会、见客、出入重要场所
郁多罗僧
上衣,中价衣
诵经、听讲
安陀会
内衣,中宿衣
日常作业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按三衣,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制定,教室合於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服制很难推行,特别是在北方,气候寒冷,出家人即便将三衣合穿,有难以御寒过冬。於是中国僧侣根据本土情况,又创制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表十一:僧衣的种类
项目
意义
文献记载
偏衫
宽衫,制有两肩双袖,但穿著时却如袈裟一样开脊接领,斜披於左肩,袒露右臂,亦称「一肩衣」。
北魏赞宁《僧史略‧;服装法式》:「后魏宫人中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肩衫袖,失祗之体,自魏始。」
方袍
双层,中纳棉絮,制为敞领大袖,下长过膝,衣袖展开时略成方形。
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以南朝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
直裰
宽大的长袍,以素布为之,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以黑边。
《水浒传》:「智身穿了皂不直裰,系了鸦青涤,换了僧鞋,大步踏出山门来。」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2、娼优
娼优,本指供人消遣娱乐的艺人。「娼」指演唱,「优」指杂戏,泛指各类演艺活动。随著蓄妓之风的盛行,妓女被分为「艺妓」与「色妓」两类。
娼优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尽管他们有著悲惨的身世,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却远比普通的平民百姓优裕。娼优的主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尊严,显示自己财富权力,炫耀自己的人品志趣,往往将所蓄娼优刻意打扮,著力装饰,所以大部分的娼优服饰华美,妆扮入时。
、由下表中文献记载,可看出娼优的服饰华美情形:
表十二:娼优的服饰
书名
文献记载
《宋书‧;恩幸传》
南朝宋明帝宠臣阮佃夫「权亚於人主,宅舍园地,诸王邸第莫及。妓女数十,金玉锦绣之饰,宫掖不及也。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
《晋书‧;石崇传》
西晋豪富石崇之家,蓄伎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近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各个时期的娼优服饰形制不一,但总体呈现出两大特徵:
表十三:娼优服饰特徵
娼优服装特徵
文献记载
用料精美
唐《李娃传》:「头巾履袜,接取珍异者」。
款式奇异
元刘庭信《戒嫖荡》:「露酥胸半袒春衫」。
鲁云奇《妓女之妆饰》:「双臂冻作殷红色」。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3、游民
游民包括:无田可耕、游手好闲、流离失所、未落户籍。因此没有正当行业,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者,皆为游民。而游民服装,以性别、职业、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表十四:游民的种类
游民种类
文献记载
男性游民36
明清时代:戴尖顶笠帽,穿青布窄袖袍衫,腰系蓝布阔带,脚穿麻履棕鞋。
女性游民37
《宋代东京梦华路》:「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著紫被子,…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
明清时代:媒婆通常穿著青布上衣,衣袖多不翻卷;下穿蓝布长裙。
乞丐
《苏轼东波志林‧;异事》:「时从人乞,予钱,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
流氓
《清秦炳如上海县竹枝词》:「紧身窄袖半洋装,非勇非兵躯干强。马夹密门绸纽扣,成群结队荡街坊。」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七、中国古代平民服装沿革变迁
冠服制度的确立,将服饰分为两类,一类用於行礼,名谓「礼服」,其中包括祭服、吉服、朝服及凶服等;另一类则用於家居,名谓「便服」。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装,大多属於后者?俗话说:只有百年不变的礼,断无十年不易之俗。贵族服装因受到礼制的沿革规范,变化较为缓慢。有些服装,如帝王祭祀所用冕服,后妃亲蚕所用褘衣。从周代创制起,一直用到明代,仍在使用;其间虽有损益,但总体变化不大。又如官吏朝服,大多颁式於立国之初,一旦形制确立,则很少更改,因为稍有变动,就会影响全局。与此相比,平民服装的变化比较显著,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主要的是社会风尚的改变。
表十五:历代平民服装变迁
朝代
服装样式
服装变化、特徵
先秦
商周
首服
男子:扎巾
女子:插玉笄
1、上衣下裳形制38
2、冠服、服章制度
3、服装以紧窄为主,衣袖小39。
上衣
布帛、毛褐
足衣
鞋履:以葛麻布为面,皮、麻为底
春秋
战国
楚国:崇尚戴高冠。
魏国:男子在黑衣之外,加上一件白色罩衣。
齐国:举国皆穿紫衣。
秦国:尚武,勇士头上皆裹绛帕。
赵国:儒生身穿褒袖长衣。
1、深衣形制40。
2、织绣工艺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
汉魏
汉代
首服
巾帻
1、沿袭深衣形制41
2、舆服设置、著重锦绣工艺。
3、士庶男子穿著曲裾禅衣42
4、在两臂上套上臂衣
上衣
深衣、襦裙、绣屈、袍衫、短衣
裤裳
裙、裤
足衣
皮履
魏晋
南北朝
首服
头巾、纱帽、风帽、破后帽、突骑帽。
1、北朝男子便服是裤褶43。
2、妇女衣衫之外,加以裲裆。
3、冠帽已被幅巾所代替。
上衣
衫、袍、襦
裤裳
褌、夸
足衣
皮靴
隋唐
首服
朴头、纱帽、棉帽、皮帽、油帽、席帽
1、在襦、衫及半臂之外披搭帛巾。
2、彩锦、刺绣,作为边饰。
上衣
袍衫、襦、半臂
裤裳
裤、裙
足衣
丝履、木屐、蒲鞋、靴
宋元
首服
顶、巾、帽
1、除了陈袭随唐时期服装外,亦有独创,如大袖、背子。
2、色调趋於单一。
上衣
衫、袄、直裰、道衣、貉袖、背心。
裤裳
裤、膝裤、绑腿、裙
足衣
弓鞋、布鞋
明清
明
首服
网巾、小帽、鬃帽、绒巾
1、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2、将传统服装做改进,演变出道袍、曳繖、褶子等服装。
3、在衫子之外,加罩上比甲。
上衣
道袍、曳繖44、褶子、团衫、比甲45
裤裳
裤、裙
足衣
镶鞋
清
首服
礼帽:暖帽、凉帽
便帽:瓜皮帽、困秋
1、长袍马褂形制46。
2、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3、满族妇女所穿之袍,称「旗袍」
上衣
袍褂、衫、袄、披风、背心
裤裳
长裤、套裤、裙
足衣
弓鞋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伍、书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祈福式的发展也有著漫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造出无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饰,给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长期以来,人们在辛勤劳动中创造了无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形制,遗憾的是,由於年代久远,加上纺织品本身保存不易,致使许多服制淹没失传。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服装,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流传於世者凤毛麟角。历代服制中虽有不少服制方面的记载,但多详於帝王公卿、百官命妇,至於庶民服饰,则极少涉及。因此,作者乃以清新的笔调系统介绍了平民服装的历史渊源、构成形式、形制类别、使用场合、禁忌律令、身份特徵以及沿革变迁等,对於了解各个时期平民百姓的衣著文化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平民服饰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代服饰遗产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能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鉴定、艺术创作提供一份宝贵的资料,同时还有助於人们形象地了解古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有助於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助於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及对文化生活的借鉴。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出版几部著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走出面向社会,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及各种途径向人们展示此一优秀的民族文化——
1款式,是构成服装特徵的重要因素,一件服装可以不染颜色,不用纹样,但却不能没有款式,即便是最简单的服装,也有其固有的款式。
2衣料是服装的载体。衣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衣服的品第,同时还能反映出穿著者的身份高低……
3葛是豆科藤本植物,其茎皮纤维经过加工,可纺织成布,俗称「葛布」。
4从残茧中抽取丝绪织成的织物,称之「丝帛」。
5山顶洞人遗址出土饰物为红色。
6西周时设有「染人」一职。
7用於饰首的服饰,称首服。
8古代服装有两大类型,一种为衣裳分体制:上身称衣,称裳。凡穿在上身的衣服统称「上衣」,包括馈?馈?氡邸13o裆;凡穿在的衣服统称「下裳」,包括裙紫、裤子等。另一种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和一制。
9表示人类的内衣已经完善,故不需以曲裾来掩饰里衣。
10垂直的衣裾,制作时将衣襟长一段,穿时折向身背,直通到底。
11演变为贵族服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