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第五节 《周易》与中国人文精神

作者 : 书凡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之内涵。

1、自强不息的精神

“乾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关于“乾卦”,《周易·乾卦·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此,《周易》指出了“乾卦”的精神实质,即刚健努力,奋发向上。

《周易》含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天道运行的标准即春夏秋冬的交迭变更、昼夜的不断变换,且谁也阻挡不了。因此,《周易》认为,人也应该效法这一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由此可见,《周易》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是《周易》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日月更替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出来的。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是我们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2、厚德载物的精神

《周易·坤卦·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笔者认为,明人林希元的解释似乎更为妥当,他说:“地势坤,言地势顺也。于此就见其厚,故君子以厚德载物。盖坤之象为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地之形势,高下相因,顿伏相仍,地势之顺,亦唯其厚耳。不厚,则高下相因便倾陷了,安得如此之顺。唯其厚,故能无不持载,故君子厚德以承载天下之物。夫天下之物多矣,君子以一身任天下之责。群黎百姓,倚我以为安。鸟兽昆虫草木,亦倚我以为命。”以此而论,君子须有宽厚容人之德。

如《文言·坤》所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孔颖达说:“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德不孤”,必有邻,内心品行纯正,行为适宜,内心和外化的行为完美的结合起来,美德才能广布,德性才能周正,于事于物才能亨通畅达。

《周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终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惭惧不安,反省自身。这就是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从“潜龙勿用”到“或跃在渊”。这样人生才能通达“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3、和合精神

“和”,《说文》:“和,相应也。”原指一种乐器,引申为乐器演奏的协调,后引申为不同事物相互配合的关系。

《周易》提出了“太和”的观念,指出了“和”的思想。

《周易·乾卦》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太和”观念可以说是对卦爻价值理想的解读。“和”与“中”相得益彰,“守中”便能“致和”,守住“中正之道”便能达到和谐的理想境地。

《周易》中论及“和”共有九处,而以“太和”思想谓显。

张载认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王夫之注曰:“太和,和之至也。”

《周易·咸卦》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周易》将“和”提高到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提出“太和”、“和平”重要概念。

《周易》中的“中和”精神是其“天人合一”思维的体现,表现为“知和曰常”与“保合太和”的整体和谐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积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层,影响着中华民族心理的特质和思维方式,从而铸造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团结一致的和谐观念和进取精神。

4、变革精神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息”,“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爻者,言乎变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论证宇宙事物生生不息的变化,是《周易》这部书的核心,所以有人将《周易》称为“变化之书”,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心。

既然宇宙间的事物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永远处在无限的变化之中的,那么宇宙间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正是这个生生不息规律的支配,世界总是处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不断新生、不断生灭的过程之中的。旧事物的消亡或灭亡,新事物产生或创生,是宇宙变化的本质。宇宙的自然法则是这样,人类社会的法则也是这样的。人类社会,特别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的革新、创新,社会才能发展。

在《周易》中,《革卦》与《鼎卦》是相综的两个卦,所谓“相综”,就是《革卦》颠倒过来就是《鼎卦》,《鼎卦》颠倒过来就是《革卦》,即它们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革”是变革、改革、革新、革命的意思。“鼎”是烹饪之器,经过烹饪的熟食是一种有别于生食的新东西,所以“鼎者,取新也。”《周易》认为变革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说得上是变革。物极必反,物壮则老,月盈则亏,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如此。

所以,《革卦》卦辞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高亨解释说:“改革乃自然界与社会之普遍规律,但必需应时之需要。天地应时而革,所以四时成。汤武应时而革桀纣之命,所以顺天应人。革之应时,乃能成其大也。”这里说明变革的重要意义和掌握变革时机的重要性。该变革时,要及时变革;不该变革时,不能盲目进行变革。变革是“动”,是破坏;维持现状,保持旧质状态是“静”。把握好变革的时机,抓住变革的机会,前途就十分光明,所以《艮卦》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鼎新”、创新是立。先破后立,在变革的基础上创新,只有新的东西立起来了,才能实现创新。“鼎”,取新,鼎立而新。新的东西没有真正立起来,就说不上变革和创新。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创新,是《周易》最核心的、最富有哲学智慧的、辩证的思想。

5、重生利物精神

《周易》中有重生利物的人文精神。

“生”,《说文》释其为:“进也,象草木出生于土。”意指自然万物的滋生成长,后也指人的出生成长。

《周易·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

孔颖达曰:“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续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生生不已,这就叫“易”。

《周易·系辞下》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化生万物,生生不已。

《周易》不仅讲“重生”,也讲“利物”之德,十分强调自然万物的作用。因为,首先卦象都是取法自然的产物。

《周易·系辞下》认为:“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自然之性如此,万物之性亦如此。老子承继了这种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即效法自身的样子,亦即自然而然。老子提出了“天地万物乃自然生成”的观点,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自然之道”运行的产物,要达到人的本然状态,就必须返回自然之中,效法自然,尊重自然。这种对自然本性的确认,实际上是对人自身本性的回归。追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理想境界。

事实上,《周易》的“重生”与“利物”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重生”才会更好的“利物”,“利物”也才更利于“重生”。

《周易·系辞下》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正是因为有了万物,人类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精彩,所以更应该注重一切生命的存在。

综上所述,《周易》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最新章节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全文阅读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