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第十二节 《周易》与宗教文化

作者 : 书凡

《周易》这一中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其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亦关系密切。

1、《周易》与道教浅释

翻阅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我们可以发现,《周易》与道教思想具有共同来源。《周易》曾作为占筮典籍,属于巫术范畴,而道教出于史官,是从巫术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因此说,两者具有共同来源,并且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共同性、渗透性。

所以,自道教产生以后,《周易》便是道教门人必修的书籍,而在道教典籍中则收录了诸多易学著作,如《道藏辑要》、《道藏精华》、《正统道藏》。

在收录易学著作的同时,道教门人亦对易学进行总结、发挥,并集文成书。如葛洪的《周易杂占》,范长生的《周易蜀才注》,陶弘景的《卜筮要略》,吕岩的《易说》,李道纯的《周易尚占》等。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道教门人还开创了图书学派这一重要的易学流派。而著名的道士陈抟,更是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其影响深远。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周易》也是道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和依据。因此,道教门人不仅要解释《周易》,还把《周易》作为一种基础典籍运用到修道中去。

比如,一个“道”字,这是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学者阐述最多的,但它却被视为是与《周易》的“易”相等的概念。

“道”与“易”相通,因此道教学术中就有《周易》的影子。

就拿道教中与“道”合一的神仙来说,便是如此。《三才定位图》在论述道教上品神仙——“九皇”时说:“《易》之八卦,盖祖乎天真九皇之气,纯阳为乾而居西北,纯阴为坤而居西南。乾阳下降而夺坤中之阴,故坎中实而为月也,坤阴上升而夺乾中之阳,故离中虚而为日也。”非常明显,书中将《周易》“九”老阳之数比“九皇”。

此外,道教还运用《周易》的原理来讲述修道成仙的方术。

如《三箓篇》这部道教学符法的重要著作便深深地打上了易学的烙印。该书上篇《周易内文三甲处》说:“《周易内文》具八极圣祖名上字妙行符,昔伏羲传与神农;神农传由知五谷之播种,辨别百药之良得,济生民;后箓图得之为颛师,周公得之以明《易》道,太公得之以阴谋佐武成王灭纣,孔子得之遂洞幽微,以赞《易》道……”

按照这种观点,作为道教方术重要内容的符箓早在伏羲时代便已存在了。这虽是假托之词,但却反映了道教符法学与《周易》的密切关系。而道教门人制作符箓,其中有不少是以《易》卦命名的,如《八封内吉凶应箓》、《东方震符》、《东方艮符》、《东方巽符》、《东方离符》、《西北乾符》、《西南坤符》、《西北兑符》等。

在道教中,符箓的使用往往同咒语相配合,其中亦隐含着《易》的意蕴。《召五神混合符》服符咒:“太上灵丹,光耀三田。杀灭尸虫,辟切魔烟。五神混合,百关通全,能令冬热,即使夏寒,回反坎离,施气绵绵。我身荡荡,由化千端。入我五脏,百神不迁。真气内降,剥坤健乾。”显而易见,这段咒语中的坎、离、坤、乾即是《周易》中的四个基本卦。咒语的作者引入了《周易》的卦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语词导引,活络通经,使气血流畅。像这种例子在道教典籍中几乎是随处可见的。

事实证明,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道教作品对《周易》的应用都相当明显。因此说,道教与《周易》的关系极为密切。

2、《周易》与佛教浅释

《周易》对佛教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萨,把震比作普贤菩萨,把兑比作观音菩萨。

其实,《周易》与佛教的关系最明显地体现在华严宗、禅宗这两个宗派思想上,它们和《周易》具有某些共同之处。

(1)《周易》与华严宗

《周易》与华严宗思想有许多都是相通的。

比如,华严宗学者认为,华严宗的无相观念和《周易》的六十四卦、384爻的变化原理是一致的。

此外,儒家学者也认为,《周易》的《艮卦》与华严宗思想是相通的,都表现了事物动静自如这样的基本观念。

再比如,华严宗学者认为,华严宗思想和《周易》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一致的。所以,华严学者中有个叫李通玄的,就用《周易》来注解《华严经》,他写了《新华严经论》这一著作。

(2)《周易》与禅宗

禅宗中曹洞宗有一著名的开导学生的方法叫五位法,禅宗学者认为这个方法和《周易》的《离卦》、六爻的变化原理是一致的。

一些佛教学者为了引导儒家学者来研究禅,就用《周易》来解释禅。明末有位大学者叫智旭,就以此方法写了《周易禅解》。

事实上,佛教学者对《周易》也有批评。他们批评了《周易》中“太极生两仪”的观点,认为“太极”若作为绝对的东西就不能生,生的东西就不能做为本源。还有《周易》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周易》认为,精气是个物质,能变成游魂。佛教学者认为这是不对的,物质是无法变成精神的。

3、《周易》“和合”观念与宗教

《周易》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讲“和合”,说“和合”使笔者想到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的爱神。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

传说,“和合二仙”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德,寒山和拾德都是僧人。

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德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

拾德是个苦命人,刚出生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德”,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

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德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德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和拾德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德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事实上,《周易》的“和合”概念,对中国宗教影响至深。正因为讲“和合”,其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样性。

在中国,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一些寺庙当中,就是供奉儒、释、道三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间信仰的关公。

我们甚至可以说,《周易》对中国宗教文化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和合”的思想,使各宗教之间能够和平共处,既相互冲突、相互争论,也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最新章节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全文阅读 |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