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新同学,学校餐厅也再一次进行了整顿,王老师叫宋一云过来帮忙。
这个时候,王老师已经不让宋一云再叫他王老师了,他本人也听得有些别扭,对宋一云说:“一云,以后你就直接叫我哥吧,不用再叫什么王老师王主任什么的。”宋一云也是倍感荣幸,乐的直点头,叫了一声哥。
学校餐厅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整改,效果颇佳。每个餐厅架了电视,同学们在用餐的时候可以看看新闻、娱乐节目什么的;在显眼和多余的位置摆上了书刊展览架,同学们在吃饭、等饭、休息的时候浏览一下当天国内外大事新闻;在楼门口宣传栏和打饭窗口宣传栏上面粘贴了宋一云写的人生感悟、成语接龙、每日英语、生活小常识等。
确实焕然一新,在餐厅就餐的同学也比往常多了许多,而外面的小餐馆已有几家撑不下去关门了。
这就是残酷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切宛如昨日才发生,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
新生报名开始了,宋一云没有课的时候就到报到处去帮忙,他也想能像林曦那样尽力去帮助大一的师弟师妹们,昨天是师哥师姐帮自己,今天也该轮到自己去帮师弟师妹们了。
遇到新同学,宋一云总是很勤快地很耐心地去帮他们提行李、讲解报名程序和食宿安排,他没有别的意思,他只想通过这种方式报答和寄托某一种恩情。
开学典礼结束,宋一云和马辉带着民族班参观校园、博物馆、图书馆,而那段路上,马辉基本上没有开口说几句话,他不敢讲。
一路都是宋一云在讲。
前几天他像骆剑和林曦那样搜集了资料,查阅了书籍,把学校去过的、没去过的教学楼、宿舍楼甚至每一个角落都彻查清楚,形成文字并死死地记在了脑海里,现在在队列里给师弟师妹们讲解着校园环境和文化。这是新生们认识母校的第一堂课,得从学校创校到今天,学校的前身,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现状,学校的未来规划,都要毫无遗漏地讲解清楚,决不能给师弟师妹们留下错误的记忆和概念。
新同学们也亲切地称呼宋一云为辅导员或者宋师哥。这说明宋一云在师弟师妹们的眼里显得并不那么高傲、自大、玩世不恭,而是一个信任、和蔼、平易近人的形象。
在第一次班会上,宋一云拿着准备好多天的材料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的成员们讲了四年大学生活的美好蓝图。与其说是宏伟幻想,还不如说是对师弟师妹们提出的要求。
宋一云讲完,马辉也上去讲了几句,但给人感觉很浮躁,很空洞,有些甚至偏离话题和具有负面影响,宋一云也会及时使眼色纠正马辉。
这是责任,这不是儿戏,不是一时的在师弟师妹心里的高大,这种虚伪的做法更不能在大一新生的身上去得到满足。
那段日子,按扎西、姚爱军的话说宋一云就像民族班的保姆和女乃妈,什么事儿都管着,上课前查岗看有没有迟到的,下课时看有没有早退的,晚上还要上男生宿舍转转看有没有喝酒、抽烟、打麻将的。陈殿民说一云,你做到这些就已经够了,比当年林曦和骆剑为我们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虽然辅导员的时间占用了一部分,宋一云的学习却丝毫没有落下,每天早晨一如既往地早起,自习室、图书馆也是经常去,这一学期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林曦带着宋一云认识了两位老师,学院资料室的何老师和蔺老师……
何老师和蔺老师平常也经常见,只是关系不太熟。去年开学第一天,在张院长办公室里留意过何老师,上一学期,和扎西、姚爱军他们也商量过如何跟这两位老师套个近乎,以后查资料方便,结果都给忙忘了,不过和图书馆老师的关系到挺好,现在应该在资料室留下足迹了。
何老师是研究员,每天开心地像个老顽童。蔺老师是位女老师,学院副研究员,对待学生也是慈母般的亲近。
林曦带着过去,给两位老师特意介绍了一下宋一云,说宋一云如何如何刻苦,如何如何好学,电脑水平也不一般。
何老师和蔺老师非常欢迎,开玩笑说这以后电脑出故障了或者整理书架在就不用找人了。
宋一云心里也说,这以后查个资料就方便多了,图书馆没有的在这里就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