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上来的第一批稻谷,是要尽快送到公社的国家粮站去。咯是交爱国粮,是贫下中农三忠于四无限的实际行动,头一不能落后的,要不,队里是会挨批评的。搞不好,还会连累大队甚至公社挨批评。
要是出早晨工去送公粮,那太早了,人家粮站还会没上班。上林湾的人就在家出了早晨工,打了早伙后,顶着上午的大太阳去送公粮。全队的正劳力和可以出门的年青人都得去送公粮,晓枰晓楠两兄弟自然也都得去。他们还想着,现在是阳历七月份了,也是知青吃国家粮的最后一个月,正好送公粮去了公社粮站,可以顺便把咯最后一个月的口粮买回来。
上林湾的大男人、小青年,前前后后十几个人,一人挑了一担谷子,一字长龙阵地往公社粮站去。队长功英哥在前头喊着:“大家走起点,好赶早些,看能争个交公粮的头吗。今年我们队里开镰早,不定还真是赶在前面呢。”
应着队长的喊声,大家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只听得一路扁担受力在肩上晃动的吱吱声,合着脚步声往通公社的老州府马路上去。
当上林湾的队伍一上马路,他们发觉一条长长的马路上,前前后后早已经有不少送粮的队伍了。是啊,如今的形势,能早点完成公粮任务就尽量早点,反正赖不掉,迟早是要交的,没必要辛辛苦苦作出了稻谷,还要挨个不爱国不三忠于的冤名。
上林湾的队伍一路不歇气,七八里的路上,超过了好几个湾村的人,可能只花了半多个小时,就到了公社粮站。稻谷过了称,晓枰晓楠又跟着队伍把谷子送到粮仓里去。他们挑着担子,踩着之字形的木梯子,登上了高高的粮仓顶上,站到了那个往仓里倒谷子的口子边。
刘晓楠放下担子,不经意地张眼往仓里望了一眼。哇,咯么多粮食啊!偌大的粮仓里好像是卧着一座巨大的粮山,粮山的山脚已经紧紧地抵着了粮仓的四壁,而山顶已经差不多就到了倒谷子的口子边。晓楠一下子就呆住了,不,他是被眼前咯巨大的粮山震撼了。咯就是大水公社各队各村的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他们一滴滴的汗水堆在了咯个巨大的粮仓里!城里的人吃国家粮,就是吃的咯种粮山啊。
“楠楠,我跟功英哥他们回去赶半上午工去,你就去把咯个月的口粮买回去吧。”哥哥晓枰已经和大家空出了谷子,正要往回赶。他把手里的粮食折子和一个玻璃油瓶交到了晓楠手上,就跟着上林湾的队伍回去了。
刘晓楠空了担子,一个人走下粮仓,到公社粮站的售粮窗口,把粮折和钱递了进去:“把咯个月的米和油都买了。”
里面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接过刘晓楠递进去的东西,同时斜着眼睛看了看立在窗口外面等着的咯个知青。
刘晓楠只见那个男子打开粮折,用钢笔在上面写划着,估计是填写出售粮油的数量。可是,他写划了几笔又慢慢地停下了,重又翻起眼皮看了看窗口外的知青,有些阴阳怪气地讲道:“你才刚讲么子,还要买油?”
“嗯,米和油都买了。”刘晓楠简单地答了一句。
“油?哪里还有油啊?你们早就买光了。嘿嘿。”里面传出故作惊异又带嘲讽的话声。
“一个月的米,一个月的油,米没买,怎么会没油了?咯个月我们还是头一次来粮站。”晓楠他们从来都是米油一起买的。
“那怎么晓得你,先把油买了呢?哼?”里面一双眼睛像是威胁又像是怀疑地盯着刘晓楠。
“我们队里到公社十来里路,来一趟不容易。我们每个月都是米和油一起买的。”刘晓楠一边回着里面,一边想起哥哥曾讲过,有一次也莫明其妙地少了一个月的油。那一个月,晓楠几乎就只用红锅子做菜了。国家定量供应给吃国家粮的人每月二两食油,只几角钱一斤的价格。晓枰晓楠两兄弟每个月就是靠咯点油做菜。要没了国家定量油,买黑市上的油,得要几块钱一斤,还难买得到。再讲,晓枰晓楠他们也不敢去买那种油,要是正在买卖时被抓到了,还会被治个投机倒把的罪。
刘晓楠想着,就回头去看哥哥他们走出多远了,还能不能叫他们回来帮自己讲讲理。他心里似乎明白了,里面那家伙又要黑掉自己咯个月的油了。
“望么子啊,有女同学等你啊?嘿嘿,哈哈。”里面那家伙不正经地怪笑着,一脸的浪相。
“你!”小小年纪的刘晓楠一下被里面的话声和笑声,搞得脸红心跳地,他直想骂里面的那个。
可里面那家伙却厉声地喝问着:“你么子啊,你?你的米还买不买啊?不买莫占着窗子。”
“买!”刘晓楠也提高声音吼了一声,还狠狠地瞪了里面一眼。一个小青年,对着里面那个国家粮站的干部,能讲么子呢,能做么子呢。
“你吼么子啊!”里面是一声更高的吼叫,随着还飞出来兑米的条子和找补的零钱,“粮本作废了,收了,走吧!”
是啊,最后一个月粮食买完了,吃国家粮的折子就没有了。以后,自己就只有为国家粮仓里那座山添高度的份了。刘晓楠无奈地离开了那个他以后再也没有资格靠拢的窗口。
......
担着几十斤米往回走,刘晓楠全然没有了来送公粮时的那股劲。平日在队里,虽然总觉得自己有个家庭政治包袱,还有勋老、德保他们不时的教训,但怎么讲湾村里的叔伯哥哥们,还有嫂子姐妹们,还是对知青小兄弟俩不见外的。在乡亲们的眼里,咯对小知青怎么着也是上林湾的后人,没理由歧视他们。
可是,今天咯样难得地出来一趟,难得地与外面的国家干部接触一次,得到的却分明是歧视、蔑视,甚至是无视尊严的喝斥与调戏。难道自己咯样听毛主席话上山下乡的知青,咯样天天与乡亲们高呼着三忠于口号,辛苦地为咯个国家生产出山一样的粮食的农民,在那些似乎高高在上的干部们眼里、心里,就只有咯么个地位?唉,难怪在水利工地上,农友们有人讲,农民还不如个劳改犯,天天有国家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