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以后,父亲再没有到工地上来了。但是,当大桥通车后,刘晓楠还在和民兵朋友们挑土垫高引桥。在从临时引桥开过的长途班车上,他有两次看到了坐在车上父亲。父亲刘鸿僖坐在汽车上靠窗的位置上,手上拿着他那个半导体收音机,聚精会神地在收听节目。
刘晓楠知道那个收音机,是父亲专为他自己排遣寂寞买的。但是,他却从来不准两个儿子碰这个收音机,讲是收音机可以收到么子外台,年青人玩咯个东西,怕出问题。可是他就不想想,你一个中年人都觉得寂寞,两个年青的儿子,两个喜爱学习,充满求知欲的年青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就不会寂寞难耐吗?
那个收音机,不听就不听吧,或许真如父亲所言,是为了儿子们好。可是,父亲明明知道车窗外的工地上就有他的儿子,他怎么就不下来看看自己的儿子呢。也许,父亲你确实没有时间了,公共的汽车又不能为你一个人停下来。但是,你就坐在车窗边上,你怎么连向车窗外望一望,找一找自己儿子身影的念头都没有呢?车窗外就完全可以看到你的儿子,你的亲生儿子,一个还只有十几岁,就独自在外面辛苦劳作的儿子!
每当在车窗外路基下的土方档口上看到汽车上的父亲时,刘晓楠心里怎么也想不过咯个道理。父亲咯是怎么了?他不至于是个咯样的人啊。
对了,父亲那次不是还到工地上给自己送咸菜来了吗?可那以后就不再来了。为了么子事由呢?
哦,刘晓楠想到了,那次自己对父亲讲了,这个工地上有他的老熟人!父亲是不想见到老熟人。欧主任、刘显乾,都是他以前共过事的老同志了。现在他们都在县里指挥部工作,老欧还是公社一级的领导干部。而父亲刘鸿僖却一度被清理回了乡,现在又到了全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大堡公社工作。唉,那叫么子安排工作啊,讲实在的,一个县机关里的干部到那里去,就是被流放被充军了。
对了,父亲的这种心态可能就是鲁迅讲的那个么子“破帽遮颜过闹市”。一个本算是全县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十几年来,落得如此下场,还有么子脸面与老熟人老同事相聚啊。何况,父亲刘鸿僖又是个极爱面子的人。是的,是咯样的。他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从这个县城里经过,来往于南乡的家与东乡的大堡公社之间。但是,据他以前讲过的情况,每次都只是在县城西郊的汽车站转个车,却几乎从没进县城里去过。咯个他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县城,已经成了他心底里一块触动不得的伤疤。
想到咯里,刘晓楠觉得自己其实有着与父亲相同的心态。不是吗,自己到大桥工地都快一年了,除了那一次为答谢朋友们的关照,和大家一起进城玩了一趟,吃了一餐外,也几乎没进过么子城。平时买个肥皂牙膏么子东西,也只是在一中学校旁边的一个郊区小铺子里办了,从没为咯种事进城去过,更没有无事到城里游玩过。
不要讲进城去玩,就是民兵营驻扎在一个学校大院子的县一中里,刘晓楠也从没穿过那道虚掩着通道门的隔离竹篱笆,去学校那边走走看看。为么子呢?以前自己还没去想过,现在一想起来,不就是与父亲一样的心态吗?既然要破帽遮颜,那不如干脆不去那个闹市,不就得了。
唉,父亲以前是县里有名的才子,儿子以前是县一中拔尖的优秀生,怎么就都到了咯步田地呢?不应该啊。
反正做装土挑土咯样的事,不要动脑筋,刘晓楠就一边手脚机械地干着活,脑瓜子里一边不停地想着心事。是啊,怎么会咯样呢?几十年前的知识分子境况,怎么又出现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呢?
不对啊,以前在学校时听老师讲过,鲁迅咯句诗应该不是咯个意思。那么,自己按咯个意思去揣摩知识分子父亲的心,可能是合适的。父亲咯样做是么子意思呢?
对了,与咯句连在一起的还有一句,是“漏船载酒泛中流”。这就对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境地啊!漏船载酒,何欢之有?为何无欢?因为危在咫尺,危在旦夕矣!
刘晓楠回忆起来,鲁迅先生的咯句诗是出于其《自嘲》诗中,全诗是: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是啊,咯些年来,正直的知识分子都“运交华盖”了,在高压政治下,自己处在一种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之中。处境就象一条装了酒的破船在汹涌的急流中行驶那样,随时会遇到危险。咯种时候,还何必张扬招摇,出门在外最好要用破帽遮脸,不让人认出来,以免遭受不测之灾。
不是吗?特殊时期刚起那年,造反派疯狂地抄家抓人,父母都受到了严重而残酷的打击。那时候,他们就叫两个儿子不要回他们单位机关的家,以免被红了眼的造反派看见了,捎带着把儿子当狗崽子整。
刘晓楠想,自己咯大半年来,不进城,不去一中学校那边去看看,不也隐隐地有一种顾虑,怕碰上黄小宗那个红得发紫的造反派同学吗?那小子当年在学校里,就老盯着刘晓楠咯样学习成绩好,最受老师们喜爱,而偏偏家庭又有些政治问题的人,狠狠地整吗?如果他要知道了自己现在在大桥民兵营,还受到领导的表扬重视,他要动了心思,在他那穿军装的老父亲面前一说,自己还有好日子过吗?现在的县革委会,可是军人的天下呀。
那么父亲呢?他一身的才华,在咯个县城里肯定也有不少嫉妒记恨他的人。现在他落魄至此,何必还在别人眼前晃来晃去,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招致无名之灾呢?
是啊,在咯样的社会里,在咯样的处境下,唯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哈哈,鲁迅先生咯首诗,自己读过无数遍,可一直不能明白其真谛。现在,竟然一下子豁然开朗,明白了。看来,读书还是要结合实际,结合社会实际,结合人生实际,才能理解那些名家伟人文字中蕴涵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