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鯰魚 03 讀書生涯

作者 ︰ 民國無義戰

***本章節來源*****

自打入住了縣城里的大宅,馮克西到是感到自由的多了,不像在老宅子里時,連宅門都出不去,現在可以在下人的跟隨下,行動範圍擴大到大宅門前的一條街了。

馮克西現在剛到過完年,學館還沒有開館,馮克西總是帶著下人跑到街上自家的鋪子中玩耍,總是問那些店里的伙計各種貨物產地,用途及價格,問街上各種小販們販賣的各種東西的價格。他和店中一個姓李的學徒最為要好。

一天,馮克西口袋里揣著一塊墨西哥鷹洋,抓在手中按照前世玩硬幣的玩法,通過手指使硬幣不斷的在手中滾動。其實,這是前世在法國用于制毒的地下室看書時所養成的習慣,馮克西到不是為了賣弄,只是在作手指操,可以煆練大腦,是馮克西在前世還是高明時,通過幼教書籍中學來的東西。

那學徒看得呆了,因為他沒有工資,每月只領月規錢二百文錢,這種月規錢是包括學徒洗浴理發以及購置鞋襪之用。他見了馮克西的一塊錢,也拿去放在手中學著馮克西的樣子把玩不已,他講出綢緞鋪中薪金最高的掌櫃先生,每月的薪水不過八兩銀子;普通的職員,不過六兩、四兩銀子,剛滿師的學徒每月只有一兩銀子。你拜一個年,就拿到一塊鷹洋,真令人艷羨,你要好好地保存起來。

馮克西听了他的話,有兩世為人的經歷那里會放到心上,嘴上雖然應著是知道了,可能是出于羨慕,嫉妒,恨的心理在那個姓章的學徒眼里就變成了隱隱然流露出一種驕傲的姿態。姓章的學徒就反唇相譏地說︰「小小兒!你不要脹顛,我滿師之後,努力做事,也會發達,到時我的錢一定比你多,而且要買一輛包車,那時節我高高地坐在包車上。你這種小小兒沒有一些用處,馮家雖大,但是家大業大張嘴的人也多,真到了分了家時,你可分不了多少家財,用不了多久可能成了乞丐,只能幫我推車,向我伸手要一個銅板呢!」馮克西听了他的話,氣得了不得,但是他這幾句話卻深深地印在馮克西的心坎上,兩世為人的經營,使得馮克西知道,一文錢憋到英雄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錢。

在當時普通人,要賺一塊錢,也不知道要流幾多汗血,所謂「汗血銅鈿」即是說當時一塊錢的來之不易。這個李姓的學徒,名來福,果然在三十年後開了兩家織布廠,成為山東有數的大實業家。

-----------------------------------------------------------------------------------------------------------------------------------------------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馮家在縣城里的大宅佔地廣大,可以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相比,不但設有池塘,假山等人造景觀,而且布置的相當合理,充份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馮家家塾是設在大宅院的池塘邊上,與普通富貴人家設在祠堂不同的是這是專用于教學之用的房子,有兩間屋分成兩個學館,一個叫蒙館另一個叫經館。有兩個教書先生都是從臨胊馮家老家的族塾里派出來的,兩位都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族叔,要是按家譜來算,至少要排到二百多年以前,一個曾作過幾年縣官不知什麼原不干了,專門教授經館的學生,而經館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于舉業;另一個是連舉人都沒考上的落地秀才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頭,專門教授蒙館,蒙館的學生由六七歲的兒童組成,重在識字;

要不是b馮家正處于發展前景廣大,一片興旺的氣象,估計是萬萬請不來的,因為能把族學里的先生請里來,就表示b馮家這個分支得到臨胊馮家本家的認可。

馮克西的入學到也簡單,馮馬氏把兩位先生派人在內宅請了過去一說,也沒經過入學考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就算取得了入學的資格。

馮家的家塾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馮克西入蒙館時正是剛過了年才剛開館館了,那個五十多歲的落地秀才,在馮克西入館時首先考驗了一下馮克西的學業情況,讓馮克西背了幾段《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寫了幾篇字之後,先生見馮克西「三、百、千」、學的是極熟的,就連四書五經上的文章也能背的出來,知道在入學前就總是極聰明也是下了苦功的,就改教《名賢集)、《神童詩》、各種《雜字》等等。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瑯瑯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充分利用了漢語、漢字單音、四聲音節的特征,充分發揮了馮克西記憶力特強的特點,也充分避免了馮克西對那些四書五經理解力差的缺點。突出記憶力的發揮和鍛煉,四書五經競再也沒教過。只說閑時可以自已多多翻看不要生疏了。

教學內容以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童們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童們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童們須一律背誦。另外,那時的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學童粗心或調皮時,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除了學古文、習書法、寫作和做對聯。還教些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听等等,當這個落地秀才教書法時,馮克西才知道為什麼馮家會用一個落地秀才,這個秀才的書法在馮克西的眼中無疑得了真傳的,就憑這手書法,到那里當個書筆吏都是不成問題的。在前世馮克西的筆法本就不怎麼樣,而後又多年不在國內難得有寫漢字的機會,差點得了失寫癥,一直都為字體遺憾,心中暗暗發誓這輩子一定要把書法練好,自此常常沉迷于書法,書法自此大有長進,先生看他用功,那小竹板是一次也沒有打在他的手上。

馮克西學習用功,悟性又高,對老師所要求的背書、寫字很快就完成了。時間一長,馮克西對這樣成天不是念「人之初,性本善」或「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就是念「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感到乏味,尤其對老師不講解課文的做法,很不滿意。其實這個落地秀才只所以能到馮家混口飯吃也就是憑著一手好字,但是每天只有下午才有練字的課,每天上午對于馮克西來說,簡直是一個煎熬。

沒過三個月,馮克西終于憋不住了,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我對課文都可以倒背如流了,老是這樣一天到晚地念,有什麼意思?」一個剛讀了幾天書的學童,竟敢當堂質問先生,對世代相沿的教學方法表示懷疑,這讓老師非常震驚。老師認為有損師道尊嚴,大聲喝問他︰「什麼!你敢反叛經訓麼?」說著拿起桌上的戒尺要打馮克西。馮克西不為所動,鎮靜地回答︰「我並不反對經訓,可我都已經學會了的知識,為什麼要天天這樣糊里糊涂地念呢?」老師听了更加生氣,厲聲說︰「這就是大不敬,就是反對聖賢之教!」馮克西也來了脾氣,倔強地爭辯道︰「我到學塾里來,是要先生教我的知識,學習做人的道理的,可現在我卻不明白為什麼總是學我已經學會了的東西,這樣有什麼意義,能不能請先生啟發我,讓我知道其中的意義?」听到這里,老師雖然一時擱不下面子,但在心里想,這個學童所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若以此故責打他,于理有虧,難以讓學生信服。于是慢慢地放下了手中戒尺。最後,老師為了不失顏面,氣哼哼地甩出一句既是譏損又含贊賞的話︰「不是為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事後,老師對馮克西的母親說︰「此子養到成年,能為非常事業,小事不屑為,為亦無益。」又說︰「克西隨我讀書三月,勝過他人三載。」克西從明天起可以到經館上課了,可見,這位教蒙學的先生還是愛才識才的。他當著馮克西的面,雖然聲色俱厲,內心是很器重馮克西的。

只是在馮克西眼中,無疑是這個落地秀才為了把這個考又考不住,打又不敢打,令他下不來台的頑童給流放了。

家塾沒有寒暑假和星期天,除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幾個年節休學幾天外,一年到頭都要上學。但家塾學生每天除練習寫字和朗誦課文外,家庭作業往往,不超過一張紙,學習生活並不緊張。

自從馮克西轉到經館讀書後,學習的內容統于不再是「三、百、千」了,讀書的內容,改成了《四書》、「五經」。《四書》或先讀《大學》、《中庸》,後讀《論語》,或先讀《論語》,再讀「大、中」。最後讀《孟子》。「四子書」的誦讀次序,沒有規定,但《孟子》總是後讀,沒有先讀的。同學中最少的也有八歲,六歲的馮克西在其中是最小的,顯得有些雞立鶴群,他們五個讀《論語》的,五個讀《孟子》的,四個讀《詩經》的,三個讀《左傳》的,還有七個專門攻讀八股文章的,大多是十六七歲以上哥哥們,都是讀熟「五經」、《四書》、《神童詩》、《唐詩合解》之類後,再讀一定數量八股名文,學著寫八股文、試帖詩準備考秀才的了。一但考上了秀才,就可以「進學」了

都可以同在一個老師的教導下、一個房間**同高聲朗讀。同時同讀一種書的學生,教師也可以按他們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記憶力,理解力分別讀不同數量、不同進度的內容。一般都以「句數」計算,即每天老師大體規定讀多少句生書。當時讀的書,都是沒有標點的。老師教學生讀生書時,用朱紅毛筆點一短句,領讀一遍,學生讀一遍,到一完整句時,畫一圈。如《論語》開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老師在「子曰」邊點一小點,領讀「子曰」,學生也跟「子曰」,然後點讀「學而時習之」,然後圈讀「不亦悅乎」,學生均跟著照讀。這就是老師教學生讀書,也就是所謂句、逗之學。

私塾中讀書教育,首重識字和背誦,教師教讀句逗,首重字形、讀音,區分四聲。如教讀「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句時,必在第二個風字、雨字右上角畫個圈,作為標識,教讀作去聲,即「春風風人」、「夏雨雨人」,這樣使學生在讀書時,通過拉長聲音的大聲誦讀,自然而清晰地區分四聲,記牢讀音,這也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

因為把《四書》、「五經」讀熟,背誦如流,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一。識字辨清四聲,能熟練地區分詞性,學會對對子,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二。二者缺一不可。當然還要學會寫字,不但要會寫毛筆字大楷、小楷,而且為了追求更高級的科舉考試功名,還要把字寫的更好,寫成館閣體高級書法藝術水平的字,達到翰林院的標準。雖然從純書法藝術講求,翰林館閣體字不是最高水準,但從端莊整麗角度來看,這種字體是有代表性的。能寫這種字的人,其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作風和態度,一般都會影響到他從事任何工作。這樣私塾教學的基本內容,也就是為學會作八股文所下的基本功,初級階段,就是讀書背書、寫字寫大小楷、對對子三樣。如從時間來分配,如每日八小時,讀書五小時,寫字二小時,對對子一般只半小時或一小時,帶有趣味性,一般都放在下午快放學時進行。以上是前期初級階段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就要開講,講《四書》朱熹的注解,再讀八股文選,再開始學寫八股文。

家塾沒有寒暑假和星期天,除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幾個年節休學幾天外,一年到頭都要上學。但家塾學生每天除練習寫字和朗誦課文外,家庭作業往往,不超過一張紙,學習生活並不緊張。

自從馮克西轉到經館讀書後。

好像是馮克西安份了下來,老師講的課內容多了不少,也開始增加了經意的講解,這可比毫無意義的背書強多了,以前看電視的時候,看到電視上的古裝戲中的人物引經據典的,很是羨慕,可是真了解這些科舉出身的書生們的生活後,其實是令人乏味的很的,可能這些讀書的書生一輩子都在背書以便在關健之時能知道是引自那本書的典故,同屋內學生四書五經的內容各不相同,分成各不相同的幾個學業進度,這樣馮克西同時跟著他們的學習進度,學習量雖大了四五倍,但是有過後世高考經歷的馮克西生生的跟住了進度,也只有這樣能保持住,馮克西對于新識的yu望,這些四書五經的內容,雖然在六歲之前也都背過,但就算連注解一並背下來,也很難說就把內容全部吃透,每天先生在講解經義注解之時,就是馮克西最高興的時候,每每解合與馮克西娘在教書時的講解在組合了現代人的思維後,向先生提問都令先生吃驚,而先生自此之後也不再強求馮克西背書,把馮克西的學習內容改為講解經義書法。

一轉眼冬月又到了,學館也閉館,大人們又開始忙于置辦年貨了,放了假的馮克西終于又恢復了自由之身。

***********************************************************************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在他四歲時,參加鄉試考舉人,因病目不能終場落選,在羅氏家塾中作教師,林則徐隨父入墊讀書,自識字及讀章句,皆其父口授。七歲時即開始學作八股文,別人認為太早,其父林賓日則認為「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此教術之因材而施者耳。」語見林則徐《雲左山房文鈔》中《先考行狀》。林則徐父親林賓日著有《小鳴集》詩八卷、古文、時文各二卷。是個好父親,好老師,對幼年的林則徐觀察、判斷十分深刻。後來林則徐在他的教導下,十三歲府考第一,十四歲進學成為秀才,二十歲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二十一歲、二十五歲次會試落選,二十七歲第三次參加會試,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成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這是真實的例子,看來林則徐小時是十分聰明的,由四歲到十四歲,便以優異成績成為秀才。可見這十年時間里,他是把寫八股文的本領學的很好了。我在這里想說的是主角在才智慧上並沒有開什麼太過逆天的金手指。

lt;ahref=www.gt;起點中文網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亂世鯰魚最新章節 | 亂世鯰魚全文閱讀 | 亂世鯰魚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