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可口可樂的度讓人嫉妒,似乎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對打開國門的中國感興趣。當時的國際環境是,美國剛剛從越南戰爭中抽身,無力再干預其他地區事務;蘇聯也因為要插手阿富汗而無暇他顧,冷戰局勢處于低潮。在經濟方面,西方國家剛剛從經濟蕭條中走出,空閑資金較多,急需擴大海外市場。4月,國務院主管經濟的副總理谷牧率中國代表團出訪歐洲各國,所到之處,官員和商人都表現了願意同中國展經濟合作的強烈意向。在和法國總統德斯坦會談時,法國駐華大使對谷牧說︰「听說你們要搞12個大項目,我們法國很願意有所貢獻,給我們1個行不行?」在聯邦德國,巴符州州長說可以貸款5億美元給中國,馬上可以簽字;北威州則表示1億美元也問題不大。這些資訊都刺激著中國領導人對引進持積極態度,因而形成了加快擴大對外引進的思想。
6月22日,鄧小平找余秋里、谷牧等人的談話中指出同國外做生意可以做大一點,搞它5億,形勢不可錯過,膽子大一點,步子也可以大一點。不要老是議論,看準了就干,從煤礦、有色、石油、電站、電子、軍工、交通運輸一直到飼料加工廠,都可以盡快開工。
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事實是,根據鄧小平的這段講話,中央政府曾經策劃過一個龐大的1年引資計劃,計劃引進6億美元的外資,大大擴大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武器產品的生產,其中包括了12個大型項目,如礦山、鋼鐵聯合企業和石油化工設備。哈佛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日後評論說︰「該目標不切實際,一年左右就不得不大幅度降低。許多與國外簽訂的合同被迫取消或推遲,因為中國缺乏付款能力。」這里隱藏著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改革開放的初年,鄧小平曾經嘗試用「巨額資本密集投入」的方式來迅地拯救中國經濟,這仍然是一種強有力的國家經濟運動,與**動群眾搞經濟的方式不同,鄧小平這一次是試圖借用資本主義的錢來造「中國大廈」。不過,他的這個浪漫藍圖很快就被證明是行不通的。在現這一計劃無法實現的第一時間,鄧小平就迅地改變了戰略,他開始把重點放在上萬家國有企業的改造上,期望通過對它們的放權改造激出生產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他還在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國有經濟實力不強的南方進行特區試驗,用窗口效應來吸納國外資本和技術。
領導人的這種急迫心態,一層層地很快感染到了各級經濟干部那里。中國第一次引進外資的熱潮在這一年的下半年突然掀起。彭敏在他主編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一書中披露,1978年,全年簽訂了78億美元的外資引進協議,而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額是12月2日到年底的短短1天里搶簽的合同。
第一機械部向美國的通用、福特,日本的豐田、日產,法國的雷諾、雪鐵龍,德國的奔馳、大眾等著名企業出邀請電,希望它們能夠來考察中國市場。很快,反饋回來了︰繁忙的豐田公司以正在和台灣洽商3萬輛汽車項目婉拒,傲慢的奔馳公司則說不可能轉讓技術,除此之外其他公司都表示了興趣。
第一個來的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1月21日,通用派出由湯姆斯•墨菲帶隊的大型訪問團來洽談轎車和重型汽車項目。後來出任副總理的**接待了他們,在這次洽談中,墨菲第一次提出了「合資」的概念。他說︰「你們為什麼只同我們談技術引進,而不談合資經營?」
**後來對中央電視台記者回憶,盡管中方人員懂得一些英語,知道「jint」是「共同或共擔」,「venture」是「風險」,連在一起似乎應當是「共擔風險」,但對它的確切含義並不清楚。于是墨菲就讓他手下的一位經理向中方人員詳細介紹了「jineture」的含義︰就是雙方共同投資,「合資經營」企業。這位經理還介紹了合資經營企業的好處,怎樣搞合資經營,以及他們與南斯拉夫建立合資經營企業的經驗等等。
這位經理介紹以後,墨菲還補充說︰「簡單地說,合資經營就是把我們的錢包放在一起,合資共同辦個企業,要賺一起賺,要賠一起賠,是一種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說得通俗一點,合資經營就好比‘結婚’,建立一個共同的‘家庭’。」
听了這番介紹後,**感到新鮮有趣,會後,**當即將談判做成簡報,上報給國務院和中央政治局,鄧小平批示︰合資也可以談。
有了鄧公的批示,第一機械工業部與通用的談判進度立即加快。第二年的3月,一機部組團赴美與通用進行合資經營的談判。但意外的是,通用的董事會最後竟否決了董事長墨菲的這個合資提議,通用進入中國的步伐戛然而止。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要在將近2年後的第一根樁。而彼時,德國大眾已經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了,大眾汽車的年銷量達到5萬輛。
幾乎就在通用汽車董事會對中國說「不」的同時,一批德國汽車專家考察上海,他們開始與上海的領導人談大眾汽車合資的項目,這個談判一直談了整整十年。中國方面在談判中唯一的堅持是︰大眾汽車必須國產化。當時隨大眾公司來華的一行人中,有一位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他在考察了手工作坊一般落後的中國廠房後,略帶嘲諷地說︰「大眾汽車將在一個孤上生產,並且這里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中國車間里的葫蘆吊、長板凳、橡皮榔頭,都是我爺爺輩的生產方式。」當時,幾乎每一個到現場考察的德國人都不相信上海汽車制造業能在短期內改變如此落後的現狀。他們現,在中國找不出一家零部件生產企業能與桑塔納汽車配套,甚至沒有一條生產線不需要改造。能用上的,只有輪胎、收音機、喇叭、車外天線和小標牌,而即使把這些零碎的東西全部加起來也只能佔到零部件總量的2.7。
盡管有抱怨和擔憂,但是中國接納世界和世界進入中國的熱情卻越點越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