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選秀才」中更是異軍突起。那時的書籍還叫「冊」,是竹作書,刀刻字,是非常貴的,近乎稀有。大地主子弟才讀的更多的書。三國中把冀州讓給袁紹的韓馥,就是拿刻字‘刀’自殺的。東漢「選秀才」幾乎被大地主子弟壟斷,大地主就那麼些人,這時才會出現世代為官,四世三公現象。大地主群依靠儒學教化,一舉改變自己的形象,成為新興的‘士族’。《後漢書》起,再沒《游俠列傳》,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起士族幾乎壟斷文化。
就是與儒家一直競爭的法家,為了自己「得利」也不得不接受儒學。法家以「因人之情」為基礎,讀一二本法律條文,就去當官。
而法律是因「禮」而定,比如殺人,有人要被夷三族,有人要殺,有人要被判遠徙,而有人就被判坐幾年牢,再有人甚至不被判刑。
這種情況使只讀「律法條文」的法家無所適從,只有回頭再從新學習。
這里最典型的是西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他小的時候研讀了一本「吏」書,就去當「獄吏」了,常發生錯判,被「犯罪免職」,一氣之下回家專研《公羊春秋》二十年。
我前面說過的,《論語》好比儒學的論點,《春秋》是論據,論證的事實資料。公孫弘學了這麼多例子,當然受益匪淺。成為丞相。
從儒學道德被各層次所接受的故事中,我們發現道德倫理的建立,要使大眾明顯獲得利益。
如佳將自己的想法說完。劉琨嘆道︰「看來,我的仁義要比夫人差的很多。明天就叫遵兒去把那六位老者接到城中安置。」說著,又轉向劉遵道︰「找一所大點的院落,城中再有孤叟還可安排。」
劉遵遵命。劉琨起身說︰「很晚了,我們去吃飯吧。」
溫嶠和劉遵早就餓得肚子咕咕叫了。四人走出書房,來到餐廳,圍著餐桌坐好。飯菜早就做好。在灶上溫著,沒多久就端了上來。溫嶠抓了只羊腿就大口嚼起來。劉琨看著溫嶠對如佳說︰「其實我們肉食供應也少得可憐。我們換來的牛都送給農民耕種了,只有一些羊。可分給大家一點。嶠兒、遵兒年紀小,干活兒多,當然要吃好一些。」
溫嶠想換個話題,就對如佳說︰「姨母啊。推進教化。在胡人中如何推行?我听說胡人中丈夫死了,妻子就嫁給她丈夫的弟弟,豈不亂了人倫?」
如佳知道他在轉移話題,可還是耐心的說︰「胡人不同于我們漢人,他們有自己的宗教道德。我們的先賢總想把道德神聖化,所謂為天地立心。可是道德只是社會的行為規範,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們規定的。用來使社會更好的發展,使團體中絕大多數人受益。道德是社會文明的表象。」
在游牧社會里。他們的宗教有非常適應其社會發展的特點。就拿兄長死,他的妻子將嫁與他的弟弟來說。在游牧民族中,財富和生活資料就是牛馬,這些東西是可以被輕易帶走的。假如哥哥的妻子帶上兒女和牛馬嫁人,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東到韓國海濱,西到莫斯科或更遠,你去哪里找他們?新的男主人是否把哥哥的兒女遺棄,誰又能知道?所以兄終弟繼,保證了家族弱者的健康和財產的不被分化。所以,自遠古以來直到清初,孝莊太後嫁多爾袞,游牧民族這一特點是被他們的宗教道德所允許的。
而在農耕社會里,生活資料主要是農田,當哥哥死後,農田沒有長腿,不能走,親族們看住這個寡婦不再嫁,他的兒女的田地就會完整的保留下來,兒子長大後直接繼承這份田地。所以農耕民族以「穩定」保證了家族財富不流失,保證了家族弱者的利益。
如佳叫溫嶠、劉遵慢慢吃飯,而自己則對他們侃侃而談。最後如佳說道︰「對于游牧的胡人,我們還是尊重他們的宗教道德為好。」
溫嶠吃的最快,吃飽之後,又拿起一杯茶,一仰脖喝下,然後滿足的靠在椅背上。看如佳還在說,就懶懶地說︰「姨母,快吃飯吧,我們已經懂您的話了。一句話,教化就是推行仁、義、禮。」
如佳皺了皺眉,卻沒說什麼。溫嶠是她寵愛的外甥,如佳雖然是儒學的研究者,但她心中一直反感這個被完全封建化的「禮」字。
孔子曰「為國在禮」,荀子曰「國之命在禮」。「禮」成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由于農耕社會以農田為基礎,希望人們安心務農。只要偏激的安定,反對一切流動。這個「禮」對人們的行為、思想束縛的太深。
食不言,寢不語,十不吃,存天理,滅人欲。基本上,從起床到入夢之前,不管是行為還是思想都被束縛,太壓抑。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統治者一心想把人變成機器人。
古代儒學以「孝」為根基。從「孝」引申出仁愛,再引申出正義。所以把儒學比作一棵榕樹,孝是根,仁愛、正義是樹干。而人們從遠處看到的樹的輪廓是「禮」。
在文明達到二十一世紀的高度,「孝」這個根太狹隘,完全可以以社會責任作根,這個根部才牢固、厚重。但是,前提是社會走向「福利社會」。
作為輪廓的封建的「禮」無邊無際,什麼三綱五常,食不言、寢不語、十不吃,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宗旨,從起床到入夢之前,把人的行為和思想束縛的嚴嚴實實。將儒學比作一棵無邊無際的大榕樹,就是因為這個「禮」,枝杈繁茂,無邊無際。甚至將主干整個掩藏。
作為輪廓的「禮」,太過繁雜,對人的思想束縛太大。單從這一點上說,甚至還不如宗教道德,如基督教,看起來就更像一棵椰子樹。其以上帝造物為根,以「原罪」為主干,輪廓是簡單的十戒。
當然,人是上帝創造的,是對人類智慧和常識的侮辱。
在如佳的思想體系內,「禮」作為儒學的輪廓,是要被大幅裁剪的。將絕大多數枝杈砍掉,盡量減少對思想的束縛,只剩下「人的權益」一枝。即,所有符合人的權益的行為思想都應被支持,所有不符合人的權益的行為思想都應被反對。
把儒學的繁葉猛砍,使它精煉,更能突出仁愛、正義的主干,只留下對人的權益有用的。這樣,儒學的「禮」不再是三綱五常,而是「人的權益」。
如佳的觀點是︰現在的儒學應以社會責任心為根,以仁愛正義為干,以」人的權益「為輪廓,結出碩大的燦爛的果實。
這樣儒學就不再是無邊無際的榕樹,而更像一棵椰子樹。堅固的根,高高清晰的樹干,寥寥無幾的束縛,碩大燦爛的果實。
「孝」使農耕社會穩定,而「社會責任心」使商業社會「流動」。使「孝」延伸為「社會責任心」,使社會「流動」、競爭,一舉轉變儒學對社會的支持方向。使它更符合二十一世紀的流動與競爭的商業社會。
二十一世紀,儒學的危機是,其枝葉一直是伴生于農耕社會。在農耕社會即將完成其歷史生命的時刻,儒學遇到其從未有過的生存危機,再不發出新枝,也有駕鶴西去的可能。儒學的困境,即︰不符合當代,不貼切時代,自身沒有發展。
如佳本來要提前回國,就是要發表這篇儒學改革的論文。可是,她卻悲催的來到這遠古的西晉王朝。
這里不是二十一世紀的福利社會,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沒有醫療,沒有退休金,去哪里講「社會責任心」!如佳現在更深刻的感恩二十一世紀。即使在富貴無比的劉琨家族。自己生「劉群」時,也只能享受到一把剪刀和一盆熱水。
「還是回到這西晉王朝的現實之中吧。」如佳只剩哀嘆。
+++++++++++
筆者語︰37年月日,司馬熾即皇帝位,是為晉懷帝。三個月之後東海王司馬越歸政于懷帝。懷帝下詔司馬越為丞相,領兗州牧,督兗、豫、司、冀、幽、並六州。荀、王、裴等大世族均心向司馬越,懷帝為爭奪權勢,多任用與司馬越有罅隙之人。帝相矛盾開始顯現。
中原久經戰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王彌、石勒成為起義軍中的風雲人物。
鋼指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