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殺劍神 三十章 俠義豐碑 下

作者 ︰ 冷眸觀殘月

于謙目視任逍遙道︰「俠義們流血報國,于謙定會通達聖听,予以褒獎,對于任大俠力挽狂瀾之功,天子亦會封賞。」

「草民所作所為,只為天下百姓,非為高官厚祿,大人若當任逍遙為布衣之交,請勿驚擾天子。」

「哈哈哈,君子與小人下別,不難定論,任大俠光明磊落,先人後己,便是君子。李書豪陰謀叛逆,先利後義,就是小人,同為武林豪杰,卻有天壤之別,可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大人言重了。」任逍遙淺淺啜了口酒,盯著于謙道︰「不知京師情況如何?」

于謙聞言,深邃有神的目光幻起一絲蕭殺,講述著京師近況。

自從與任逍遙分別後,于謙夜以繼日,籌劃謀措,提高京師布防,諸軍在于謙親身感召下,也士氣高昂,整備訓練,專候廝殺。

瓦剌大軍取得土木堡勝利後,做了短暫休整,接著兵分兩路殺奔京師。

一路由也先親自率領二十萬鐵騎由雁門關南下,一路搶掠到達燕山,兵鋒所指正是大明帝國心髒,沿豐台順義一線對京師形成包圍。

二路兵馬五萬,在大扎禮魯赫率領下經居庸關,襲擊關口要塞,欲截斷通州糧道。

也先兵馬暢行無阻,順利到達京師後卻按兵不動,估計是在等待武夷山莊消息,如今雙方相持尚未交戰。

自探听瓦剌大軍即將到來,京師防守也做出調整,京師九門各路守軍,分兵一萬列陣與野外,一萬兵馬扼守城關。

京師防務可以完全掌控,于謙擔心關口守軍兵微將寡,難敵魯赫進攻,所以命人面授守將羅通一面錦旗,上書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羅通見于謙將自己比喻成飛將軍李廣,與眾將歃血盟誓,但有一口氣在,決不放胡人入關。

于謙簡明扼要介紹了一下京師情況。

與任逍遙對飲一杯,接著語氣深長地道;「本官最為擔心的乃是江南,如今武夷山莊敗亡,大明消除了後顧之憂,可以在京師放手抗擊瓦剌,除死方休。」

「大人擎天一柱,拱衛王庭,守護京師,只手補天,穩定了天下,乃萬民之福。」

就在于謙與任逍遙座談論兵之際,也先正在中軍大帳聚集眾將議事。

也先自認為土木堡大捷殲滅明朝精銳五十萬,俘虜皇帝,足以令明軍喪膽。

然而,當他揮師來到京城,全然不見明軍有驚慌失措之態,望著守備森嚴的大明雄師,不禁動容道︰「漢人倒有幾分膽色,看其陣勢,是要頑抗到底了。」

當即指揮各部兵馬先將京師圍困起來,並催促魯赫從速進軍,豈料魯赫在關口遭到明軍頑強抗擊,寸步難行,一時無法到達。

而據城內細作報告,明朝已經擁立新君,自己挾持英宗迫使明朝屈服的計劃落空。

並且兩次刺殺于謙都宣告失敗,種種不利因素無形中困擾著這位草原梟雄,現在,唯有期盼江南李書豪可以出奇制勝,動搖大明江南半壁。

因此,大軍雖然到達數日,尚未輕易進攻,諸將多次請求攻城,皆被也先拒絕。

今天接到前往江南打探消息的人回報,說武夷山莊舉兵失敗,也先更添一層懊喪,所以召集眾人商議軍情。

軍事會議一開幕,立刻陷入爭執不休。

鐵元帥也察台握著一對拳頭,瞪著核桃般大小的眼楮吼道︰「大軍既然遠征到此,就當速戰,屯扎日久,士卒必然懈怠,此刻正好乘勝進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京師。」

他的觀點獲得眾多統兵萬戶一致支持,卻遭到老和尚忽圖巴反對,宣政院使忽圖巴雙手撥動著念珠道︰「漢人京師守備森嚴,不察軍勢休得妄動。」

也察台咄咄逼人道︰「守備森嚴又如何?漢人五十萬精銳喪亡殆盡,這些東拼西湊的烏合之眾,豈能抵擋數十萬鐵騎。」

忽圖巴話音雖然不高,卻有理有據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土木堡之戰是野外爭鋒,我軍揚長避短,又得奇兵相助,才大獲全勝,如今對方拒城堅守,佔盡天時地利,恐非易取。」

也察台雙手一攤,聳肩搖頭道︰「打仗分得就是勝負,兩軍對壘拼得就是生死存亡,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似此戰又不戰,退又不退,豈非虛耗錢糧。」

「也察台將軍差矣,如今,大明天子囚在此處,我們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大師是否記性不好,那個皇帝已經是過時的太上皇,俗話說落架鳳凰不如雞,漢人怎會在乎他的生死。」

「非也,漢人崇尚禮儀,重視尊卑,雖然擁立了新皇帝,但對這個故君主還是會尊崇萬分,我們不妨利用漢人這個弱點,假托議和之名,試探明朝虛實,同時也看看咱們手中的這個天子還有多少分量。」

也察台面帶譏諷道︰「出家人不打誑語,可是老和尚卻一肚子鬼主意,倘若漢人不吃你這套,又當如何?」

「到那時,再訴諸武力,為時不晚。」

也先听了眾人辯論,權衡利弊,決定采取忽圖巴之計,假意求和,試探大明新皇帝態度。

當下傳令各部,厲兵秣馬,做好攻城準備,隨時候命。

然後委托忽圖巴威逼英宗皇帝寫下親筆書信,聲明願意和平解決兩國爭端,只要明朝答應瓦剌所提擬的條款,即刻便放回英宗皇帝。

一切準備就緒,次日天亮,忽圖巴釋放了從臣簫惟禎,讓他攜帶英宗皇帝親筆書信通達景泰皇帝,明確要求明朝派遣重臣前來議和。

簫惟禎入宮拜見天子,哭訴英宗皇帝在瓦剌軍營的種種艱難。

景泰皇帝捧著英宗親筆書信,可謂百感交集,頓時六神無主,趕忙會合群臣商議。

因大多武將督軍在外,朝堂上多是文官,听聞也先提出議和,諸位文臣喜出望外,如同撿了個金元寶,齊聲向景泰皇帝賀喜。

唯有于謙隱隱覺察出也先陰謀,當眾直言力諫︰「也先狼子野心,此番議和別有用心,陛下休要放松警惕,眾所周知,城下之盟何來公平,我們只有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挫動敵方銳氣,才能爭取到議和主動權。」

故而,于謙堅持整軍備戰,拒絕議和。

徐有貞暗自揣測,于謙擁立新君,等于悖逆故主,害怕英宗還朝後會遭遇打壓,所以力主抗戰。

他對于謙平步青雲,躍身成為把控朝野的權臣甚為妒忌。

當下忙跪奏景泰皇帝︰「陛下,也先大軍兵臨城下,戰事一開勝負難料,既然對方有意通好,豈可自閉議和大門,若真能平息戰亂,迎還太上皇,亦不失為一件好事,即使和議不成,作為央央天朝也不算失了禮數。」

于謙嘆道︰「恐怕也先不會如我們所願。」

徐有貞駁斥道︰「然而不議和,豈能辯知對方真假。」

景泰皇帝見諸位大臣皆贊同議和,只好下令,以中書舍人趙榮為迎駕通事,通政使王復即刻升遷為戶部尚書,全權負責議和。

王復、趙榮備齊國書禮品,前往也先大營。

也先傲慢地掃視著大明使節,露出滿臉不屑。

王復卑躬屈膝,陪著笑臉打了數次問候。

也先才悻悻而言︰「明朝自稱天朝之邦,崇尚禮儀,今孤王親自送天子還朝,竟然不見一個頭面人物前來致謝,僅派遣汝等兩位三斗俸祿的奴才,舉足毫無輕重的礙眼貨色,豈非敷衍孤王。」

王復、趙榮在也先冷目盯視下,身如篩糠抖作一團,二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也先轉過臉去,瞅也不瞅他們那副熊樣,漫不經心地道︰「回去告訴你家小兒皇帝,若誠心議和,只有兩個人有資格與孤王談判。」

王復用袍袖擦拭著汗水,戰戰兢兢道︰「願聞其祥。」

也先慢條斯理道︰「一是小兒朱祈鈺,二是兵部尚書于謙。」邊說邊掰著指頭道︰「除此二人,休言議和。」

王復、趙榮踫了一鼻子灰,只好如實稟復景泰皇帝。

徐有貞聞言,以為正好借機剪除于謙,鼓動群臣進諫,勸朝廷不可錯失良機,應當遵從也先指令,派遣于謙前去議和。

……

于謙徹底看清了也先圖謀。

當著群臣激揚陳詞︰「非臣狂妄自重,國不可一日無主,陛系天下不可犯險,軍不可一日無帥,微臣亦無法月兌離職守,也先所指定二人,皆國中不可或缺,其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望陛下明鑒。」

徐有貞固執己見道︰「兩國相爭不辱使臣,于大人是去議和,還怕也先會加害不成?」

「于謙並非惜命,只是也先此舉無非借助議和為幌子,脅迫陛下自殘臂膀,若派也先指定之人前往,定然淪為其手中人質,臣愚論,也先傾國來犯,意在顛覆中原,息兵議和不過是諸位大人一廂情願,唯有立足抗戰,折其銳氣,方能迫使也先退兵。」

徐有貞帶著三分嘲弄道︰「于大人是擔心身家性命,才一力拒絕前往敵營議和吧。」

于謙不羞不怒,一副坦然道︰「若用于謙之首可以換回也先退兵,吾願即時納上,只怕于謙枉死之後,剩下汝等一群軟骨頭,白白葬送了萬里江山。」

一席話令徐有貞面紅耳赤,惱羞成怒道︰「若也先指名道姓讓臣前往,臣決不推月兌,于大人奈何羞辱本官。」

「哼哼,連也先都認為徐大人舉足毫無輕重,陛下之聖明強過胡人萬倍,豈能不識賢愚,听從你一派迂腐之論。」

「你……你……」徐有貞氣憋無語。

看到朝堂之上爭論不休,景泰皇帝一時搖擺不定。

深受景泰皇帝寵信的近臣,錦衣衛指揮使兼大內總管曹吉祥悄悄附耳道︰「陛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景泰皇帝低聲詢問︰「以愛卿之意,該當如何?」

「朝堂大事奴才不敢妄言,但奴才為聖上計,若迎回太上皇,聖上何去何從?」

一語警醒夢中人,景泰皇帝恍然大悟,立時制止群臣爭議。

朗聲道︰「于愛卿所言乃發自肺腑,朕與于愛卿,猶如車上雙輪,一人主政一人總兵,缺一不可,也先指定要我們君臣其中之一,可見用心不良,汝等食君俸祿,卻不能分君之憂,甚失朕望。」

滿堂大臣忽聞皇上訴斥,個個驚慌失措,紛紛退避兩旁,盡皆緘口不語,朝堂上頓時鴉雀無聲。

望著一眾大臣,景泰皇帝收起怒容,當即擬詔回復也先。

欲知景泰皇帝如何回復也先,請看下回。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七殺劍神最新章節 | 七殺劍神全文閱讀 | 七殺劍神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