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人說,雪是冬天的靈魂。沒有雪的冬天,沒有生氣。沒有雪的冬天,沒有詩意。沒有雪的冬天,就不是真正的冬天。尤其是過年的時候,一場飄飄灑灑的瑞雪會給人帶來濃濃的年的氣氛。
那片片的雪花如精靈般在空中隨風漫舞,不一會兒樹枝上,冬青上,路徑上,就鋪上了一層雪被。
「過年了,」路遙組織著山莊的人除塵,準備過除夕。
司徒延的興致也不錯,跟在路遙身旁,任憑她指揮著所有的人。
除塵完畢,便是焚香木。這個習俗始于何代,創導于何人,無人查考。路遙只知道自己穿越到這一世,這兒的人一過年就有焚香木的習俗。後來,在翻閱詩詞中,她見到許多有關焚香的描述。如李煜《浣溪沙》「金爐次第添香獸」,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消溽暑」,李清照《孤雁兒》「沉香斷續玉爐寒」……俯拾可得。
洗浴完畢之後,便是給祖宗上香點燭。這時,人們就在新買來的小火爐里加入紅紅的炭火,然後很鄭重地放入幾塊香木。轉瞬間,便輕煙升起,空氣里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非常好聞的清香。那一刻,是一年當中最輕松的時刻,似乎三百多天的辛苦勞累都化作裊裊輕煙。這輕煙是瑞靄,是祥雲,是希望,……一縷縷白煙從一家家飄出,升上夜空。于是,十里八鄉都是香氣氤氳,給除夕平添了盎然生氣。
除夕的夜晚,總是如期而至。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由新衣、鮮花、清爽、整潔扮成的歡樂小屋。辭舊迎新的年夜飯,照例擺弄好,大盤小碟,依次排開。只是豐盛的酒宴上,只有路遙和司徒延,頗有些冷清。路遙便向司徒延提議。讓那些隨他一同從京城來到幽州的人們一起來吃這年夜飯。
司徒延有感于路遙為了陪自己過除夕,拋下了威武軍中的所有事務,對她也就是百依百順。
然而,第一次同自己的主人一起坐在酒宴上的人們卻不習慣。他們個個畏畏縮縮,把過年的氣氛遺失殆盡。
「侯爺,關于這過年有什麼來歷?」為了活躍氣氛,路遙只得矛頭指向了司徒延。
「來歷嘛,」對于路遙的目的,司徒延怎麼不知曉。
于是。他語氣平和地緩緩道來︰「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
‘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會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光往深山,躲避‘年’害。
有一年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來了一位白發老人,對東頭一位老婆婆說︰只要讓我在你家住一夜,一定將‘年’獸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他還是上山躲起來好。白發老人是堅持要留下來。眾人見勸不住,便紛紛上山雲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時,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了。這時,院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著。‘年’獸頓時大驚失色,倉惶而逃。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來,發現村里安然無恙。于是,家家歡喜。慶祝勝利。從此,每年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于是,成為了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過年’。」
听了司徒延這麼一說,人們開始不再畏縮,紛紛喝酒吃菜。一個芋頭挾到一個人碗里,挾菜的嘴里還要說一句︰吃芋頭會遇到好人哩。旋即,一個餃子又落在路遙的面前。立即有人說上一句︰吃餃子交好遠。一個侍女的碗里多了一塊年糕。一旁的嬤嬤連忙說︰「孩子,祝你步步登高啊。」司徒延了隨手挾了些青菜豆腐,坐在他旁邊的青言竟也插上幾句吉言︰清清白白,平平安安。爾後,青言自己給自己盛幾個湯圓,自言自語地說︰願一家人能團團圓圓。
「一年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是除夕守歲的習俗。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祝福父母壽命。
司徒延坐在一旁,沉默不語。路遙則跟青言等人一起聊守歲。
作為一種民俗,除夕守歲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于先周的《風土志》︰除夕之夜,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東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範成大在《賣痴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北宋的蘇東坡也有詩雲︰「兒童強不暖,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一個「強」字,把孩童對守歲的企盼與迷戀表現得淋灕盡致。
守歲,與其說是一種風俗,一種傳統,還不如說是一種文化。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浪漫的文字、亮麗的「風俗圖」。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中寫道︰「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中,則把親人團聚的場面描繪成「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意思是說親人團聚,熱鬧非凡,讓在槽邊吃草的馬都受驚了;徹夜通紅的燭光,嚇飛了林中的烏鴉。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家喻戶曉。
就在路遙與青言等人聊得不亦樂乎時,有人匆匆進來了,遞給青言一包東西。青言便把那東西呈給了司徒延。司徒延微微一笑,對路遙說︰「今年我們不燒竹節過年了!」
大秦沒有火藥,就在除夕之夜,于堂前燒烤竹節,發出 啪啪的響聲,來「闢山臊惡鬼」。
「那燒什麼過年?」路遙有些疑惑。
「這個,」司徒延便把青言遞來的東西給路遙。
路遙打開包裹。一看不要緊,著實讓路遙嚇了一大跳。這正是紙裹火藥制成的鞭炮和煙花。她不得不問︰「哪來的?」
「草原上那些牧民帶來的,」司徒延只是淡淡地一笑。「如今,幽州人過年都時興放這個玩藝兒。我想,明年的這個時候,京城也要放這個東西過大年了……」
在穿越前的那一世,路遙生長的那座小城,每年元宵節的晚上,都要舉辦大型煙火晚會。除「文革」停了十年外,幾乎年年都要燃放煙火。每年,只要是到了那天晚上,不用通知,不用廣告,數十萬的市民便會不約而同地匯聚到了市中心的廣場上。廣場立即變成了人的海洋,就連那通往廣場的幾條街道也被人們擠得水泄不通,整座城市幾乎萬人空巷。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路遙都少不了要去看煙花。可以說,自她懂事以來,多少年她差不多一次也沒缺過,直至參軍入伍。那競相開放的煙花,似天女散花,似銀河奔瀉,似高天流雲,似銀蛇狂舞,似雲霞初升,似繁星滿天,似從天而降的千萬彩燈,藍的,紅的,綠的,黃的,紫的,橘黃的,粉紅的,黃中透紅的,紫中帶銀的,奼紫嫣紅,爭奇斗艷。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全都陶醉在這迷人的煙花之中了,不時從人群人還發出一陣陣驚呼與贊嘆……
而這一世,第一次看到煙花時,路遙不知怎地,突然從心頭冒出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念頭︰我究竟能再看多少次煙花?
立時,前世一次次看煙花的場面又一下子浮現在她的腦海︰與母親一起看煙花,那時她還是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是母親抱著她去看煙花;與同學一起看煙花,無邊的夜空曾盛開著她少年時多少美妙的幻想;與男友一起拉著手看煙花,初戀的夜晚絢麗多彩,就像這動人難忘、刻骨銘心的煙花……好像不久前剛剛看過煙花,煙花的灰燼還未散盡,今天又要去看煙花了。沒想到,只是看了手指頭都能數過來的那一次次煙花,一轉眼,她已經從那一世來到這一世。
「在想什麼呢?」就在這時,耳邊傳來了司徒延的聲音。「這東西燃放在天上的景致,的確很美!可惜,過于短暫了。」
「沒有想什麼,」路遙回過神來。她伸手握住司徒延,抬頭注視著那已無煙花的夜空。「其實,短暫並不可怕,只要燦爛,留下的是永遠的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