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 第一百四十章

作者 ︰ 冀南一士

第十六章

劉秀順軍士的手指往天上一看,不覺吃了一驚——只見東南天上,一顆彗星正拖著長長的尾巴,悄沒聲息地向著東南方向緩緩飛行。這顆星的彗頭特別巨大,加上又長又寬的彗尾,在這傍晚暮色之中,顯得極其耀眼明亮。

在中國古代,彗星被稱為「孛星」、「蓬星」、「長星」等。「孛」通「勃」,大概是彗星光芒四射,又有長長的、越往後越寬的大尾巴,因而取其「勃發」之意。而正是這條大尾巴,民間又稱之為「掃帚星」、「掃把星」,因為這條尾巴很像掃地用的大掃帚。

但是眾所周知,這種星體是一種不祥的象征,人們口中所說的「災星」,應該就是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每一次出現似乎都預示著要發生重大事件或是嚴重災難,這已經成了歷朝歷代人們的共識,因而歷代的皇帝都怕它。比如《漢書•成帝紀》中說︰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所以劉秀見天空中出現了這樣一顆星體,自然也要感到吃驚,睜大了眼喊一聲「啊」那是少不了的。

而這顆彗星,在王莽地皇四年確確實實出現過的。《後漢書•光武紀》中記載︰十一月,有星孛于張。這個「星」,說的就是這顆彗星。至于「張」,則指的是某一片天空。由此,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詞——分野。

「分野」一詞,據說出現在春秋時期。這個時期開始盛行佔星術。佔星家們以為︰「上天變異,州國受殃」。所以,某一空域出現了什麼星象變化,就標志著那個空域下面會出現什麼吉凶禍福。為此,就將地上的州、國與其上面的星空相對應,天上的稱為「分星」,地下的稱為「分野」,並且各為十二區,也就是天上十二分星對應地上十二分野。但是在戰國以後,又有以「二十八宿」來對應「十二分野」,而「張」,正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另外《左傳》、《國語》又有把十二天區稱為「十二次」的說法,所以到了西漢,干脆將「十二次」與二十八宿聯系起來以對應十二分野。現在對「分野」最通用的說法,是以《晉書•天文志》所列的對應表為準。「十二次」為︰壽星、大火、折木、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十二分野」為︰鄭、宋、燕、吳越、齊、衛、魯、趙、魏、秦、周、楚。至于「二十八宿」,共有四組,每組七宿,在此不予詳列。但是其中的「張宿」,正在當時中國東南方向的荊楚上空。所以「有星孛于張」,是說當時這顆彗星正飛行于荊楚的夜空之上。當然此時「判定方位」的中心,應該是長安或洛陽。因為從兩漢到隋唐,都城都離不開這兩個地方。

但無疑這是當時人們對于天文地理認識的局限所致。按現在的認知,彗星離地球多少億萬公里,你不管是在長安也好,洛陽也好,彗星所在的方位根本不會變;哪怕你到了東南沿海,彗星還是在「東南方向」。所以「有星孛于張」,還是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認知所限。但古人就是這麼認為的,有啥辦法?

閑言少敘。

劉秀當晚看了這顆彗星,在稍稍吃了一驚後,很快就鎮定下來。因為他就早听人們說過,彗星出,將預示著要出現什麼重大事件或災害。可是現在,我們已經舉起了反莽大旗,要推翻王莽,改天換地,要重建高祖偉業,這事件還小麼?這不正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這顆孛星的出現,應該是對這種事件的「預示」。可是我們的大旗早已舉起了一個多月,這種「預示」豈不是來得太遲了?那麼,這顆星莫非是在預示著別的什麼東西?現在我們和甄阜隔河對峙,勝負未分,這顆星是不是在預示著敵我兩方將有一方要遭到嚴重不利甚至徹底失敗?要是這種預示的話,那遭到徹底失敗的應該是甄阜而不是我們。因為明晚我們就要采取重大行動,把甄阜的糧草全部焚毀。只要他們的糧全部被焚,甄阜安有不敗之理?嗯,這顆星大概在預示著這個。但這顆星不管預示著什麼,明晚的燒糧一定要成功,我有這個信心!

想到這兒,劉秀不禁周身熱血沸騰,好像勝利馬上就要來到眼前。他仰著臉又看了那顆彗星一會,便催馬回自己的大帳。

而寨中的軍士,早就從各帳中涌出,在營寨里紛紛指著那顆星驚喊︰「哎呀,掃把星,掃把星,掃把星出來了!」「這掃把星出來,肯定在預示著什麼不好的事吧?」「有什麼不好哇,這是好事,這說明王莽要完蛋了!」「嗯,肯定是這種預兆,王莽一定會完蛋的!」軍士們邊看邊喊,滿寨都是驚異的喊叫聲;一直到很晚了,軍士們才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帳中。

其實這一晚,不單單是劉秀寨中的軍士,河南岸上各個漢寨中的所有將士都看到了這顆星,連河北邊甄阜的十萬大軍也都看到了這顆星。或者說,當時全天下的各州各郡,只要沒被雲層遮擋,幾乎所以的人都看到了這顆星;就是大新朝皇帝王莽,也看到了這顆星。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光武帝劉秀最新章節 | 光武帝劉秀全文閱讀 | 光武帝劉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