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元年,牧寧以公主身份登上帝位,甫一登基,便下令削廢藩王!
只是大楚各個宗室藩王,于地方皆是根深蒂固,豈肯束手待斃?削藩聖旨還未下達,俱是搶先造反,以討伐禍國昏君,誅殺亂世妖女的名義聯合四方雄師,糾集五十萬大軍,齊指楚京,聲勢一時無兩!
天下士族對此亦是幸災禍,暗中推波助瀾。于這些士族大閥看來,女子登基,乃是悖逆天道人倫之舉,更何況這些高門大閥已是把資源和籌碼投到了牧繼身上,如今牧繼就這般窩窩囊囊的被那肆意妄為的女子廢掉,叫這些士族如何肯甘休。
至于那牧寧一身高強武功,卻是無人在意。于百戰雄師前,個人武力幾忽略不計,便是這女子武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道還能抵萬箭齊不成?
但後來之事,卻是讓人惶恐至極,無法置信。在各地士族大閥都等著楚京被破,把這胡鬧女人斬于殿前時,未料這女子竟然不固守楚京待援,而是把御林軍和先前入京的西涼邊軍重新整編,親自率領這支勁旅殺出京城,兵鋒過處所向披靡,在各地藩王還未形成合圍之勢前將之各個擊破。其兵法之神妙莫測,行軍之詭詐無常,令各國兵家大開眼界,瞠目結舌!
這便是牧寧為何定要登基的原因了,他雖身為修士,但境界還遠遠不到那種彈指間萬軍灰飛煙滅的程度。若無皇權在手,那敵人縱使排著隊讓他殺,他便是殺到手軟也殺不完!而只要佔據了正統,便能指使軍隊,以此收歸人心,遲早都能壓下所有反對的聲音。
更何況,他將來要做之事,需得楚國國泰民安才行,若是楚國內戰不斷,百姓亂離涂炭,更易為那將入南荒傳教的敕封神僕們所趁。
是以牧寧便借鑒前世歷朝歷代的兵法巨著來領軍,遇到實在無法解決之困局,他便孤身闖入敵陣,力斬敵方主將!趁著敵軍暫時混亂,士氣大跌的時候一舉反攻,一場接一場的硬仗打得干脆利落,流暢至極。
不到月余時日,從各地直取楚京的雄師勁旅,要麼潰不成軍,要麼倒戈歸降,連那無主的馬匹都成群結隊游散于京郊野地,把京郊的大好良田糟蹋殆盡。
緊接著,牧寧便封賞六位護國大將軍,持聖旨率大軍巡視楚國全境,沿路收城納土,將藩王殘余勢力斬除殆盡,把各地藩王擒回楚京,當眾刑于鬧市,以為謀反之誡!
經此一戰,女帝之名,便成楚國烙印了。
廣武二年,楚國女帝方才平定內亂,竟又生奇想,設立前無古人的科舉制度,不拘出身如何,只消提名金榜,便出仕為官。
楚國的寒門百姓對此自然是歡呼擁戴,但此舉謂挖了士族大閥的祖墳!各個高門大閥,常年壟斷朝中官位,便是這廣武新朝中,除了少數被召入朝的閑散名士外,其余為官者俱是士族出身,如今聖上要踐行科舉制度,豈非是要斷了他們的根?
但如今楚國女帝皇威赫赫,六位受封的護國大將軍,皆是出身卑賤,而又才能卓著之輩,怎麼拉攏也不能站在士族這邊,何況諸位藩王前車之鑒,這些士族大閥縱然怨氣滔天,還不至于草率行事。
牧寧力排眾議,強制推行科舉制度,是有其道理的,任何加增楚國皇朝氣運的政策,他都于實施。只因那王盧老道有一妙法,能借此氣運凝練一具避劫化身,危急之時若是舍去化身,便擋凝丹修士的全力一擊!
當初這老道便是以此擺月兌了挾制他的那位凝丹修士,如今牧寧既然想入修行界,那保命手段,自然是多多益善。
雖然太廟乃楚國氣運之所在,但先前王盧凝練避劫化身時,已經把楚國自開國以來積累的氣運擭取一空。牧寧此刻若是想借皇朝氣運施這門妙法,非得把大楚國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不!
是以科舉制度,勢在必行。
而在這楚國士族大閥紛紛躁動不穩,有魚死網破之先兆時,牧寧卻攜大軍親征伐梁,只于楚國北境一戰,便有三十萬梁國精銳折戟沙場。而後楚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梁國月復地緞江。
梁皇劉然倉促之下糾集余部精銳四十五萬人,還未及于緞江沿岸扎下軍營,楚軍便渡江而過!大肆傾瀉多年以來被梁人欺壓的怒火,直殺得梁人潰不成軍,血水染紅緞江下游,尸身堵塞整個江道,便是號稱武功蓋世的劉然,亦是在牧寧一掌之下重傷被俘!
國破在即,又被日思夜想的夢中佳人一掌打個半死,便是以劉然不一世之氣概,也是頹然失態,喪志不已。還未及牧寧開口,便主動提起獻出剩下那六柄星鐵劍,與楚國簽訂和約,議定緞江之南盡歸楚地,梁國都城北遷,對楚永世稱臣!
和約簽署之日,劉然于兩國朝臣重將,百萬軍士面前,毅然摘下十二旒冕帝冠,改戴九旒王冕,雙手捧起六柄星鐵劍,叩拜于牧寧身前,口稱罪臣!才得以此滔天之恥,換得梁國國祚苟延殘喘。
見得劉然跪于廣武帝的柔曼龍裙之下,行三拜九叩之大禮,神情恭敬如祭先皇列祖,楚國臣子將士胸中郁氣一掃而空,經年積弱一朝揚眉,俱是放聲高歌,口頌聖上英明,福及萬世!
而梁人聞歌,則是淒然落淚,哀戚不已,但形勢所逼,不得不漫山遍野齊齊跪地,泣道︰「叩見宗國聖上!聖上皇恩,威加四方,洪澤天下!」
至此,大楚廣武帝之名,再也無人以撼動,牧寧班師回朝之日,各地士族大閥傾巢相迎,稱頌納拜不已,顯是已經認命了而科舉制度,實行起來則再無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