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托拜托!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此刻正在上演著一場浩大的儀式--皇帝親政大典!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七月七日,十四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在輔政大臣索尼的奏請下正式親政。
就在一月前,索尼援引先帝福臨十四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奏疏呈上後索尼隨即病死。時隔一個月,康熙在征得孝莊的同意後,允索尼所奏,開始正式親政。
索尼在一個月前上奏之後並沒有多少人附和,也沒有幾個人敢附和。阻力當然是來自鰲拜,以及其黨羽大學士班布爾善和地方督撫大員。但是,此時康熙集團也逐漸形成,不僅有孝莊這位厲害的太皇太後還有皇太後、皇後娘家的外戚勢力的擁護,同時也有漢族官僚集團擁護以及太皇太後、皇太後代表的蒙古勢力。
康熙的母親佟氏代表的漢族官僚大學士杜立德、李?、衛周祚、蔣赫德、魏裔介等人;皇後赫舍里氏就是索尼的孫女,其代表的正黃旗集團同樣勢力龐大,康熙與鰲拜的矛盾沖突越加嚴重。康熙雖然年紀不大卻也很有手腕,本人早就開始籠絡建立自己的勢力,最初就是其身邊的起居官、侍講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熊賜履等人。
康熙為了能順利親政,首先把矛頭對準了地方擁護鰲拜的督撫大員。就在一月前,康熙自行下詔嚴厲訓斥地方督撫「貪弊害民」,要求對督撫提鎮的任免權交給議政王大臣九卿等會議共議。受到這個警告後,鰲拜集團便有所收斂,也趕緊同意了康熙親政,于是雙方達成妥協,這才有了康熙現在的正式親政,但是同時也沒能免除輔臣的輔政權。
可是康熙親政,同時又有輔政大臣輔政,兩者並存的局面不但不會解決雙方的對立,而且還會促使矛盾變得更加尖銳。這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斗爭依然在繼續,並且會越演越烈。但是這些現在的康熙都不在乎,現在只要能親政了就好。只要自己親政,就可以獲取更多的權利,慢慢的將所有的敵人打到。
「臣,鰲拜叩請皇上親政!」鰲拜帶頭下跪,手舉奏章叩請康熙親政。其實他的心里是極其不願的,但是沒辦法,不妥協,下面的督府黨羽就要遭殃了。
「臣,班布爾善叩請皇上親政!」鰲拜的第一黨羽大學士班布爾善同樣跪下手舉奏章。
「叩請皇上親政!」
「叩請皇上親政!」
「叩請皇上親政!」
跟隨鰲拜的大臣紛紛跪下,叩請親政。司殿大太監明自忠下了台階將幾人手中的奏本拿上去遞給康熙,康熙簡略的看了一下,看起來言辭懇切,不禁大喜,但是他還是靜靜的沒有說話。
此時,一屆帝師陳廷敬站出來奏報︰「皇上,皇上雖然年幼,卻是少年英主。現,舉國上下,朝廷內外,俱翹首以待。老臣以一屆帝師,代表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叩請陛下臨朝親政!」話一說完,以陳廷敬、杜立德與索額圖為首的帝黨集團也紛紛跪下叩請親政。
這個時候,康熙才鎮靜的出聲道︰「朕決定接受列為臣工的奏請,臨朝親政!」還沒說完就激動的站了起來。下面的臣工立刻大聲齊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切很是順利,本來都是安排好的。雙方妥協的那一刻起,所有親政要準備的東西就已經備在了乾清宮宮內。一眾臣工擺出了這麼多的步驟,也都是按照古制,學習古人罷了,就像是劉備登基還要三請呢!再說,就在大清朝也不是沒有先例,康熙的老子順治,十四歲親政的時候就是這麼辦的,基本上就是照搬了這麼個套路。
接下來就是正式的親政儀式了,由陳廷敬主持。
「著即進行親政大典!」一聲大喊,頓時早就候在門外的太監將皇帝玉璽和朱批筆架給端了上來,這兩樣東西代表著至高的皇權。康熙沒有親政時是沒有資格使用皇帝玉璽的,而奏章的批閱也要由輔政大臣做,他只能是看看而已,不能動筆。不過,輔政大臣批閱奏章是不能用朱批的,他們使用的都是藍批。因此,此刻康熙抓起皇帝玉璽,興奮的滿臉通紅,再也舍不得放下。
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就是「璽」,全是以極品美玉制作,一次稱為「玉璽」。「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現在康熙手里拿的就是皇帝之璽。不過這一枚玉璽卻不是傳說中的代表皇帝正統的傳國玉璽!
下面的臣工再次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終于親政了,他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壓下內心的激動,對著身旁的司殿大太監明自忠晃了一下腦袋,示意他去宣旨。于是明自忠將早已準備好的聖旨打開開始大聲念道︰「非十惡不赦、待死、待審之囚一律赦免出獄,詔令蠲除農夫拖欠的三年以上部分的賦稅,欽此!」
這道聖旨乃是為了表示皇帝的仁恕聖政,是為了向天下百姓昭示他將會執政以仁。聖旨一念完,文武百官又是一番山呼萬歲,老套路一點新意都沒有,不過,康熙小皇帝卻是萬分的高興。自己從今日開始再也不是兒皇帝,而是真正的一國之君了!
這邊的正式儀式開始了,接下來便是諸位地方督撫大員的賀表以及各王氏宗親的賀表了。清廷十位督撫所上賀表幾乎如出一轍,內容大同小異,進獻的賀禮也都是地方特產,最後才到三位藩王。不過,這次似乎和歷史上稍稍有些不同,也不知道吳三桂到底是怎麼想的,非要三位藩王聯名上賀表。這樣一來,卻是會引起諸多猜忌了,同時也會給他們惹來麻煩。
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好處。他們乃是臣,臣者勢大,威震朝廷,不可能容許一國而君,長久下去必然會拿他們開刀。吳三桂就看的很清楚,早早的就開始準備了,歷史上吳三桂起兵之後就一度將清廷打的落花流水。現在三藩放在一起,聲勢浩大,朝廷則不敢輕動。自古以來,藩王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增加他們的砝碼,也有利于長久的生存。
康熙雖小,卻也不是不明白,此刻他即便想要做些什麼也是無能為力。朝廷里他說的話還不大管用,他的首要任務是除掉鰲拜,獨掌朝政,以後才能整合力量對付三藩。他很是清楚,大清立國不久,應當求穩定,後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