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區是汕頭境內的一處,對外開放的旅游景區共有二十五處之多,諸如蓮華鄉村旅游區、萊蕪旅游度假區、塔山旅游風景區、陳慈黌故居旅游區、科隆千樹園、鄭皇故里風景區、神山風景區、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樟林古港遺址等等,古往今來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在這一個以玩具制造而聞名的小城里,有一種食材更是被人津津樂道,那就是薄殼米。
地處南海之濱的澄海鹽灶蓮上永新,自古生產加工一種潮汕獨特海味——薄殼米,而薄殼米生產方式有兩種,有老式打和新式打,分別是人工和機器來生產,顆粒鮮紅,肉質肥女敕,色香誘人,味美可口,營養豐富。飽享過鹽灶薄殼米的海內外食家都贊美不絕。
學名尋氏肌蛤的這種食材,因殼薄故而稱為薄殼,屬貝類海產品,生長繁殖在淺海灣的灘涂中,有野生的和人工放養的][].[].[],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粘附在泥沙石上。漁民們采撈後,經加工月兌殼煮熟,撈取其肥女敕肉塊而俗稱薄殼米。因鹽灶人世代相傳盛產而遠近馳名,故有「鹽灶薄殼米」的美稱,也是南國海濱獨特的海鮮美食。特別深受世人所喜愛。
鹽灶人對薄殼的野生捕撈,人工養殖,采撈加工和煮熟月兌殼有悠久歷史,積累和改革了熟練的潛水采撈技術和加工工藝操作方法。加工薄殼米一般要經「月兌磴」、「浸漂」、「煮沸」、「撈米」、「裝簍」等幾道工序,制成肥女敕可口的海鮮美味——薄殼米。然後分裝成一簍一簍即成為成品運往南粵各地上市銷售,豐富了千家萬戶的「菜籃子」。
由于制造薄殼米需要大量的薄殼作為原材料,加上工序繁多,耗時長,因此直到十一月份市面上還有兜售,雖然價格會高了些,但卻絲毫不能衰減別人的熱情。
夏日炎炎,薄殼的保鮮期也非常短,每日采摘的薄殼如果當日賣不完就只能做成其他產品,比如腌制咸薄殼和薄殼肉。我記得小時候。媽媽還會專門買薄殼回來做咸薄殼。選肥大、透紅且不開殼的薄殼。整串洗淨用粗海鹽摻勻,裝進陶瓷器皿,最後撒上厚厚的一層鹽,封緊。放在陰涼干燥處。冬天想念薄殼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吃了。咸薄殼和熱熱的白粥。在冬季你也能吃到夏日海的味道。還有一種短期腌制法。在同樣方法腌制幾天後,就拿出來洗淨鹽巴,用魚露。金不換,紅辣椒,蒜末,浸泡至第二天當早餐雜咸。
薄殼米的制作是一門古老的技術活了,明清時期就已經有了薄殼米的制作方法。薄殼個體小,想大量加工取肉,人工剔取是不現實的。加工薄殼米要經過幾個工序︰一是「打薄殼」,把一串串的薄殼裝進盛滿清水的桶里,用竹制曲尺形的工具——「薄殼絞」,在桶里不停地繞圓圈攪拌,這樣薄殼就一顆顆的月兌落下來,省去了人工摘薄殼的力氣和時間;二是浸漂,把月兌去的「磴絲「的薄殼倒入灰缸浸去雜質;三是上鍋,水煮沸將薄殼倒入鍋里,用特制大竹筅攪拌,同時把爐火壓一邊,讓一邊旺火一邊弱火,把浮在弱火一邊的塊肉,用笊籬撩上倒進爐灶上的大笊籬,加鹽鹵去水分雜質,叫「過籬」。裝進簍里即為成品。現在薄殼米最出名的制作坊應該在澄海鹽灶,這項技術據說是從吾鄉汫洲鎮傳的。
砰砰砰幾聲叩門聲,天還完全亮起。司空瑤等人就被迫早起,還有些犯困。
一凡喃喃道︰「水英……起這麼早干什麼?」
水英解釋道︰「早一點那邊,不然就好的薄殼米就會別人挑走了的。個頭大而肥妹的薄殼米,可是會被優先制成罐頭食品,一旦被鹽漬油浸泡過後,被加工過的薄殼米就很難做出美味的料理了。」
一凡揉揉惺忪睡眼,顯然還是對被窩依依不舍。
司空瑤洗漱完了,也跑到水英房間里來,問道︰「從霜,你不是說你的朋友就是在做這個的嗎?讓他給你留著點不就行了,這麼早的……」
司空瑤看了一下牆壁上的時鐘,驚訝道︰「這才五點多啊……」
水英聳聳肩,笑道︰「哈哈,不要在意嗎,從這兒澄海,怎麼說也要一個小時路程啊,到從霜她朋友去,少說也八九點了,早點好,早點好。」
司空瑤白了水英一眼,又無奈地打了個呵欠,實在是困的打緊。
白夏嘆一口氣,道︰「罷了罷了,既然起來了就別賴著了,洗漱完去吃點早餐吧。」
潮汕人早餐一般是白粥,但是單純一碗白粥,其配菜,卻多的超乎你的想象。酸咸菜、咸菜、蘿卜干、小魚仔、腌青瓜苗、腌蝦姑、橄欖、咸蛋、欖菜、咸干花生、炸花生……咸酸甜各種風味,多得不太記得了。以小菜配白粥,這就是潮汕人的早餐。
由于以前潮汕人很窮,所以在能充饑下飯的同時,會窮中求變。于是,潮汕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粥,他們把白粥叫做「糜」,而在廣州卻稱之為「三滾粥」。這種潮州白粥,就是把米擱在鍋里和水煮滾,呈水米分開狀,有點像和了水的飯,不稠不干。吃時,酸咸菜是絕對不能少的。
以粥為主食的潮汕人,對之賴以很深的感情,而在此之上,還有一種食物,也能夠被稱之為潮汕人的驕傲,那就是河粉。
被外地人稱之為河粉的食物,實際上乃是由潮汕之外移植出去的粿條。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經過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稱「粿」。所以潮汕話的所謂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于當時大量潮汕移民而把粿條帶出去的。
一碗清淡的瘦肉粿條湯,亦或者面條,作以兩片豬肝,些許生菜,一直以來都是潮汕早點的不二人選。
而提到粉食,又不得不說一下潮汕腸粉。腸粉起源于廣東的漢族特色小吃,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听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咸、甜兩種,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制品,亦稱拉粉、卷粉、又叫布拉蒸腸粉。
早晨間炊生腸粉的路邊攤,絕對是多如牛毛,然而不論開了多少間,也對絕對是客似雲來。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而潮汕地區腸粉和傳統廣式拉腸不同,潮汕拉腸餡料多配料多,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味道較清、純。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腸粉的制作很簡單,在大網篩子上鋪一塊白布,將磨好的米漿澆在白布上,一張米漿皮隔水蒸熟成粉皮,打上一個雞蛋,再在粉皮上放上餡料,加豬肉或牛肉末,幾只鮮蝦、豆芽、香菇丁,然後上面澆一層秘制鹵湯,置于盤上,淋上熟花生油、生抽、辣醬便成,最後灑上一勺潮汕菜脯碎,香而不膩,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
吹彈可破的腸粉皮,輕輕戳開,里頭冒著熱氣的餡料一下子冒了出來,香氣四溢的炊雞蛋別有一番風味,口感綿軟,混雜著碎肉末,層次極為豐富。
腸粉本身淡而無味,精髓在于最後淋上的醬汁,帶出腸粉本身的鮮美。一般腸粉醬汁是各腸粉品牌的秘密武器,並不外傳,像三身人腸粉這種已有百余年歷史的腸粉店能夠盛行至今,靠的也就是祖傳的秘制腸粉醬汁。
味精3錢,雞粉5錢,醬油1兩,用香菜,蝦米,八角,紅蘿卜,花椒,香葉,姜,干蔥頭熬成的香菜水1.7斤。
先用水把冰糖煮溶待用;,把蔥和蒜切碎成蔥花蒜粒,再開鑊爆香蔥花和蒜碎,然後加入醬油和魚露,清水煮開,然後放入少量雞精和味精,再小火熬煮一個小時。
不同的配方,也會加入魚露和豆油等等。而醬油最為關鍵,它有有生抽和老抽之分。生抽,味濃而色淡,而入味為主。老抽,醬濃而味道相對淡,用時以上色為主。一般調配腸粉醬汁的醬油都會以生抽未主,當加入之前做好的冰糖水的時候,顏色變淡時可以加入老抽,使色澤更讓人食指大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