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離』的平安符!很開心有朋友來打個招呼,這幾天安靜的,以為只有寂寞在呢。
這個時代迷信生辰八字的威力,非親信之人是不能知曉的。男女雙方談妥了,訂親前要先互換生辰八字紅帖,用于請人測測這樁婚事的吉凶,也做個信物,都是被妥善保管的,所以,男方寧可不要回聘禮,個人的生辰八字卻一定得索回。
這才叫牆倒眾人推啊,怕什麼就來什麼。
年長的衙差倒是很滿意的神情,推搡一把陳水興,指揮道︰「早听說你們家收的聘禮不老少,再加上從親弟弟那里搶佔的財產,湊一百兩銀子還不容易?根本就傷不著你老陳家的筋,動不了骨!」
怎麼動不了骨?陳家大伯一條腿還動不了呢!
院門口傳來陳王氏的大哥一聲冷笑︰「既是新定的親家都不認了,我們這種老的更別湊熱鬧了,錢郎中,我們行行好,幫我這老親家看看傷勢,也好讓這一家之主早早安排後續事宜。」
然後,王氏大哥拂袖而走。
錢郎中到位,就在院子里給陳家大伯診治,他本來是準備被請來治療王氏的燒傷的,並不擅長骨科,所以,模上陳家大伯的小腿大腿,就倒抽了一口冷氣。
腫脹的跟杠子似的,不內行的人啥都模不出來。
「大概是大胯下面的骨頭錯了位,鄙人技淺,另請高明吧!」
錢郎中搖搖頭,嘴里又嘟念一句︰「既然說過當行好了,診金就算了吧!」
算你能看的清形勢,就目前這陣仗,根本沒人想起來要付給他診金。
被退婚一事打擊的懵頭轉向的陳家母女,傻呆呆跪在親爹大胯前的陳水旺,腦袋被打成豬頭走路一瘸一拐的陳水興……
媒婆子跟衙差是一條心思,別在這所鬧鬼的宅子里停留了,趕緊的,回你家老宅兒取銀子取紅帖,把事情整利索了復命。
「走走,都搭把手,把老爺子抬回家。」
衙差操扯著圍觀的鄰居,拆了一扇灶房的門板,合力抬離了「鬼宅」。
陳水興雖然被揍的沒了人樣,還能想起來回頭鎖上院門,得到觀眾們的齊聲嘲笑。
「就這宅子,有啥財物早叫你媳婦帶走了吧?笨重家具人王家回頭就來拉,還鎖啥子的門?」
「水興啊,都到了這種地步,莫非你們家還敢繼續強佔了阿杏的陪嫁宅子?你不怕鬼敲門鬼火追人了?」
那個紅褐色的「還」字,還在黑色木門上若隱若現呢!
陳水興腳步趔趄,兩只手分別拿著銅鎖頭兩端,哆哆嗦嗦對不進去。
一道大喝聲幫助了他。
「不用鎖了!這門得封!」
封門?銅鎖「當啷——」落地,陳水興的一顆心,也再沒有一點點兒熱乎氣兒。
大喝聲來自另兩位衙差,一邊跟前面兩個同事解釋著由來,一邊利利索索手執封條,「唰唰」,在黑漆院門上斜粘出一個「X」字。
卻原來,衙門里有人送上狀紙,狀告陳家大伯霸佔佷女陪嫁並賣人為妾……
事情一波三折,到此時,才算是真正露出本來面目。
縣衙後院一棟小書房外,彎著腰垂著頭耳朵貼在木窗前的馬師爺,咧開嘴角笑微微的,書房內的聲音有些沙啞,但是,明顯也是開心的。
「想不到那女子琢磨的法子這般有用,師爺您以前總告誡我看看書多動動腦子,我偏偏以為什麼都不如拳頭腿腳好說話,這次,受訓了。」
「柯少爺能想通這些,老朽大慰,少爺您先歇著,老朽再去公堂看看後續,稍後再來稟報。」
馬師爺志得意滿離開,書房外兩個人高馬大的衙差面無表情,牢牢守護著在外鎖嚴的房門。
一個提著點心食盒的小丫鬟,在一棵大樹後閃現出來,躡手躡腳走上前來,低聲招呼︰「二位哥哥,讓我給少爺送些點心……」。
其中一個衙差擺擺手,依舊面無表情。
小丫鬟腦袋抵在窗戶框上,神神秘秘的念叨︰「少爺啊,您就別跟老爺 著了,這總關著不許出來,惦記的很呢!讓奴婢捎話兒,說是只要您服個軟兒,答應了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就立刻讓老爺放了您……」。
門口兩個大漢互相對著咧咧嘴,縣令每天都要叫丫鬟偷偷模模來勸說一番,他們的耳朵都听出繭子了。
自家這個二少爺是個奇葩,別人家的紈褲子弟到紅樓玩玩兒都瀟瀟灑灑的,偏二少爺一玩就是真感情,死活鬧著要把「俏牡丹」娶進門;好不容易「俏牡丹」姑娘識趣,另外嫁人了,少爺又上演了一出「街頭求留下」的歡喜劇;老爺一怒之下給少爺定了親,對外宣揚的無人不知,跟鄰縣的縣令千金三月里成親,結果,柯少爺一不做二不休,剛剛從被「俏牡丹」拋棄的陰影里爬起來,就立刻跟親爹娘大戰了三百回合……
然後,既然爹娘這里講不通,柯少爺毅然獨身轉戰鄰縣,親自登門要把婚帖給退掉。
那可怎麼得了?鄰縣那位縣令可不是吃素的,三說兩說,柯少爺竟然當堂動起拳腳來,跟一票衙差打在一起。
這倒也利索,撕開了臉皮的兩家人徹底結不成親了,柯少爺腦袋上開了個口子,被送回穆府,身上丟著紅彤彤的婚書……
然後,穆縣令勃然大怒,把二關在小書房再不許出門,除了郎中跟打理吃喝拉撒的小廝進去過屋子,都見不到親生的面。
苦逼的兩位衙差,很慶幸這是過了年才發生的災難,要不然,被派來做日夜監管二少爺的差事,門外的寒風就實在是難捱。
更難捱的是屋里關著的二少爺本身是個有功夫的,把腦袋上的傷養好之後就想出去,二位差大哥可是使盡了渾身的解數啊,交手了幾次,呼朋喚友圍追堵截了幾次,最後是「哀兵政策」,求肯二少爺「老爺可說了,只要您跑出去,就先打折我們的腿,再逐我們出衙門,可憐我們上有七十老母,下有三歲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