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親。」徐幼容輕聲喊道。
「大伯母。」徐幼珊三人隨後也行禮道。
裴氏卻笑道︰「你們的臉怎麼這麼難看,怎麼了。」
徐幼珊四人卻沉默得很,最後,在徐明嬗一腳把徐幼容踢出去後,徐幼容才別扭的回道︰「沒…沒事啊,娘親。」
沒事才有鬼,可其余的三人也努力的擠出笑容,只是太丑了一點……而已。
所以裴氏就說道︰「得了,別笑了,像吃到蟲子一樣。」
「……」
「嬗姐兒,姐兒,你們先回去吧。」
徐明嬗和徐明听話的起身,無言的看了一眼徐幼容和徐幼珊後,才向裴氏行禮離去。而在她們兩人走了以後,裴氏嘆了口氣,拉著徐幼容和徐幼珊到炕上坐下,「是因為顧姨娘的大哥嗎?」。
裴氏才才說完,徐幼珊兩人就吃驚的看著她。
「果然是這樣。」裴氏看向她倆,「容兒,珊兒,也許是我做的不夠好,才讓你們這樣擔驚受怕,可從現在起,不要這樣了,好嗎?」。
裴氏心疼的道︰「你們這樣,讓我覺得是自己……」
「好。」
「好。」
裴氏話都還沒說完,徐幼容和徐幼珊就爭著大聲應答道。裴氏一怔,眼卻笑了起來,只是一向明艷無雙的瞳眸,現下紅紅的,看得徐幼珊兩個小的內疚得不行,但她們卻沒再,就只是圍在裴氏的身邊。
徐幼容和徐幼珊從來都沒覺得裴氏軟弱或無能過,一丁點都沒有。在她們眼中的裴氏,永遠都是集所有完美于一身的人。但她們這樣翼翼的防備所有對裴氏有威脅的事,只是因為,她們也是那樣心疼她。
****
****
武台宮,位于廣明殿的東面,是太後所居之地,也是整座皇宮中除了廣明殿外,最顯赫的宮閣。
但今日的武台宮,卻明顯比平日還要奢靡甚多。
首先,在一整條圍著武台宮所挖的漢水兩岸邊,一排排的柳樹和木槿上被掛滿了亮緞所折成的花朵,一眼乍看去,會以為是樹株真的開花了。而順著漢水流上,是一片片蔥綠欲滴的草地中瓖嵌般的開滿了晚香花,在晚香花中,又有數條鵝卵石所鋪成的小徑。
小徑旁,則每隔一段距離,就豎著一根高約七尺左右的白玉石柱,柱上原本是掛著一盞盞琉璃宮燈的,可今天,卻換成了瓚金團鳳寶珠,那柔和卻又亮得太過稀世的光芒,真是晃了每一個經過它的人,就比如徐幼珊。
在那天過後不久,就到了太後的千秋歲宴,而今天的江左徐家和神都中的每一戶權貴都一樣,不僅早早的所有人就在準備,而且不管是服飾還是隨行人員,那都是檢查了又檢查,就更不用說要獻給太後的賀禮了。
而終于在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以後,二房的眾人也在老太爺徐和鄭老的率領下到達時,徐家的馬車才向著皇宮緩緩駛動。
今天的馬車,和那天去北定王府的一樣,徐幼珊還是和徐幼容同坐一輛,而此時的車里——
「幼珊,你是在緊張嗎?」。徐幼容好笑的看著徐幼珊。
「……嗯。」徐幼珊有點丟臉的答道。
「噗」徐幼容果然不給面子的笑了出來,可一會兒卻又說道︰「不用緊張,一會兒不管去哪,我和明嬗還有姐兒都會在你身邊的,不要和我們走散了就行,知道了嗎?」。
徐幼珊是真的有點緊張,可她沒想到徐幼容會這麼直白的安慰她,心里一頓後,她重重的應道︰「嗯。」
可才剛剛安定了一點的心情還沒保持多久,就在踏入皇宮,在漢水旁下了軟轎時,被打散的一點都不剩了。
「嘖嘖嘖,今年也太奢侈了吧。」
徐幼珊四人跟在裴氏和連氏的身後穿過了那瓚金寶珠的一條條鵝卵石小徑,進入了武台宮,迎面望見的就是整座用通幽石雕成的朝陽閣,瑰武雄偉的無以言復。
「今天的宴會就是在朝陽閣舉行的,可一會兒我們先要到壽安殿給太後請安。」徐幼容在給徐幼珊說著悄悄話。
「珊姐兒你不用緊張,等下見到了太後,你只要跟著明就可以了,明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徐明嬗也說道。
「對,不用擔心,我會看著你的。」徐幼容和徐明嬗居長,走在前面,徐明和徐幼珊當然就是跟在她們身後了,這時徐明就拉了拉徐幼珊緊張到微僵的手,安慰道。
「呼……」徐幼珊長長的吁出一口氣,「我沒事的,三位,反倒是你們,不用太擔心我的。」
而就在徐幼珊四人的咬耳朵下,她們終于到達了壽安殿,門前的女官們則趕緊向齊老和鄭老行禮,然後才進去通傳。不多會兒,就有人來宣她們進殿面見了。
走過長長的白玉階梯,這宣視著俯視眾生的至高權利下,徐幼珊登上了宣平台,看見了那巨大的牌匾上的三個墨字——壽安殿。
據說,壽安殿原先的名字不是叫這個的,它是和這武台宮一般,原是以武皇後的名字而命名,但當時武後逝去多年,玄帝另立新後、也就是如今的太後時,太後是想改了武台宮得名字的,畢竟住在這一磚一瓦都是為了別人所建的地方,就夠膈心的了,那名字是不是能不用在時時刻刻的提醒這一事實?
但還是據說,玄帝當時是駁回了太後的這個要求的,而就連壽安殿,都是在玄帝仙去,惠帝新登,天下未穩時,太後才下了懿旨詔令更改的。
「參見太後,太後千秋安歲。」進到了殿內的徐家內眷們,在齊老和鄭老的帶領下,向著居中鳳座上的那人行大禮道。
「哧」
而其中,在徐明暗暗下大力扯了徐幼珊一下後,令正在魂游天外的她沒有在一見到這人時就犯下大錯。
明珠碧璽,嵌南鑽海水晶雕成的藍鳳金步搖,在殿內反射出了尊貴的光彩,鳳座上的人笑道︰「不必多禮。」
這人是誰就不用多說了,現今天下最尊貴的女人——成安太後。
「謝太後,太後永安。」
齊老和鄭老率先起身,稍後是裴氏和連氏,最後才是徐幼珊四人。
「賜坐。」太後在她們起身後,先說道。
而齊老和鄭老又謝了一遍,才敢入座。其余幾人自是識相的走到了齊老她們的座椅身後,微微低頭,表示謙遜。
「老王妃可還安好?」一陣寒暄後,太後問起了北定老王妃。
北定老王妃因身份特殊,又早年就已稱病,而像今天這種舟車勞頓的事,自然是能避就避的了,所以今天老王妃並未入宮赴宴。
「回太後的話,老王妃的身子都還好,只是最近愛困,沒什麼精神。」鄭老答道。
「上了年紀的人都是這樣的,哀家最近也是如此啊。」太後說道。
「太後您還盛年呢,千萬別這麼說。」誰敢真順著她老人家的話說她老啊,齊老和鄭老都連忙反對著說道。
「呵你們不用安慰我了,哀家自己的身體,哀家還不知道嗎,早就不能跟你們這些孫女一般花兒年紀的姑娘們相比了,來來來,難得見一面,都快過來讓哀家看看。」
這話題怎麼就繞到她們身上了?徐幼珊四個頭低低的,注意到了齊老們沉默著沒說什麼,就不敢耽擱,全上前行禮。
「快起來,不用這樣多禮,頭也抬起來給哀家看看。」太後笑得和善的說道,徐幼珊四人卻不會傻到真以為她和善好,所以只能听話的抬起了頭,目光定在了太後的下巴上。
而在徐幼容和徐明嬗抬起了頭,太後看清了她們的面容時,微微眯了眯眼,就很快的彎眸道︰「果然都是美人胚子,來人,賞。」
一直侍立在旁的女官們,聞言趕忙捧著四個翡翠如意盤走了過來,把上面端著的瑪瑙平花鐲放在了她們面前。這瑪瑙平花鐲並不十分金貴,可徐幼珊還是猶豫了一會兒,但在看見徐幼容她們三個都順手接下後,她也接了過來,並跟著她們一起向太後謝恩。
而之後,幸好太後再也沒瞄過她們一眼,在徐幼珊略微安心的情況下,也終于平安的出了壽安殿,向著朝陽閣走去。
「母親,太後這意思是?」裴氏可不信太後那一出真是興之所起,所以一出了壽安殿,她扶著齊老一邊慢慢走,一邊低聲問道。
「別多說,先把眼前這遭安全過了再論。」齊老淡笑的面色不變,聲音卻肅穆的說道。
「知道了,母親。」
這邊,裴氏擔心的向齊老問起了壽安殿內的事,但那邊,徐幼珊四個也嘁嘁喳喳的議論起來了。
「這一出唱的是什麼啊?」
「不清楚。」
「可我向來並未听說過太後有和德妃或賢妃交好的消息啊。……她非那位的生母,在那位穩固基業後,她更是在那位面前越來越說不上話,而德、賢二妃背後勢重,又多年寵幸不衰,早已是不把她放在眼里了,近年更是連安都不怎麼來請的,她應該不會為她們做什麼吧。」
「這可說不準,宮中的事最是詭譎難辨,你應該最清楚。」盛安軒里那重如千金的史書可不是白讀的。
「那怎麼辦?」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
看著前面那兩人,徐幼珊和徐明對望了一眼,也是無奈的很,這天下誰惡霸起來最讓人無奈?——皇家。
****
****
朝陽閣
太後的千秋歲宴,是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吏和其有封誥的才能入宮赴宴的,可就算如此,在徐幼珊一行人到達朝陽閣時,里面也早已擠滿了人,因為其他誥命們也收到了和徐家一樣的旨意,帶著自家所有年齡合適的子女們來赴宴。
這分明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大娘,子衿。」
就在齊老和鄭老一出現在朝陽閣里後,好多人就上前來打招呼,而其中在一人出聲後,其他人居然就自動讓開了。
「原來是我們的北定王妃啊。」齊老兩人打趣道。
來人正是芮氏,她輕啐道︰「就你們兩個老不羞的。」
「舅母。」
「舅祖母。」裴氏和連氏,還有徐幼珊四人向芮氏行禮。
「好了,好了,快起來。」芮氏卻扶起裴氏兩人,然後笑道︰「今天的陣仗還大著呢,別在這些地方用完了力氣。」
「是啊,今天這宴,怕是‘大宴’啊。」鄭老沉低聲音道。
「好了,不管什麼宴,我們先找個地方坐下再說吧。」反而是齊老神情輕松的看了一眼周圍說道。
這樣一個人多眼雜的地方,也的確不是好的地方,大家也就點點頭,然後一並向著角落里走去,而本想著上前搭話的人們,看著徐家和北定王府這個氣氛,也沒敢上前打擾,自動的向另一邊走去了,而其中,就有現今陷進了畢若風一事中的左散騎常侍秦初的,上官紫。
「那不是秦嗎?」。
一到角落的綴珠紅木桌旁坐下,連氏就對著裴氏說道。
裴氏聞言,也就順著連氏的目光看去,果然就看到了上官紫,「不必管她。」裴氏和連氏可是對于溫如意與秦初、上官紫之間的事知之甚深,那對于上官紫的印象,可就沒多好了。
「對,毓寧丫頭說的好,不必理她。」這時芮氏竟突然附和道。
「怎麼,你們還真的沒和秦家來往了?」齊老笑問道。
「哼還有什麼好來往的,他既然決定了投向畢若風,參與到奪嫡之事內,那就該料到與我們北定王府會有什麼結果。」芮氏冷笑道。
當年徐家的兩位老祖宗因選擇對了站隊,從而使得江左徐家興盛再起。而後來的徐和徐叡,也是因擁惠帝為正統,登上了龍座,更是讓徐家錦上添花,榮寵以及,且之後徐叡更是被北定老王爺相中,收為乘龍快婿。
這一切的一切,可不是一句天上掉餡餅就能說完的事。
所以,如今的朝堂上,對于奪嫡的這場鏖戰,已經很少人未曾站隊的了,而秦初,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