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了玉龍赤杰之後,也素亥沒打算听斡勤的話,去追個無力翻身的老頭子,而是沿卓章海東岸北上,準備去那一片廣闊平坦的草原撒歡。
勃朗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本都海、卓章海和高咖索山脈一線以北,橫亙山以西,妥妥的是一片起伏不大的欽察草原,不論是歐洲騎兵,還是蒙兀人等馬上黃種人,都非常適合。游牧民族的機動性除了表現為搶了就跑,在商業流通上也有優勢,打著‘突厥’標簽的哈扎爾汗國正是憑借這樣的角色,成為一個汗國。游牧民族的領地向來沒什麼分界線可言,但是哈扎爾能成為歐洲貿易鏈上的重要一環,定然佔據了地利——從怛羅斯往西入康居草原,經過橫亙山和卓章海之間的通道,一直到再西邊的氈德海(亞速海),進入本都海,與大馬士革海連通,這是草原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段。
也素亥現在正通過哈扎<爾人的地盤,鑒于其盟友的地位,一個人都沒能殺,心情暴躁的他可以有三個選擇,一是繼續往西北走,跟頓河以西的羅剎諸公國打招呼;一個是去卓章海以北,與窩瓦河(伏爾加河)和橫亙山之間的老鄉,韃靼汗國的哥薩克人,比試比試;最後一個選項是從高咖索山脈南下,與忽特刺匯合。
高咖索山脈位于本都海和卓章海之間,是個類似‘Z’形的山脈群,兩個銳角處自然形成一左一右兩個河流入海的喇叭狀沖積平原。西邊小平地是高咖索土著古爾基(格魯吉亞)人的國家,因為面向本都海,自然以景教徒為主,東邊入海的小三角洲和一大塊高原山區直接與波斯高原相接,屬于突厥系的阿塞拜然(阿塞拜疆),受到大食、波斯文化的影響,都是天方教徒。
處于拂菻帝國和天方教勢力的夾縫之中,即使阿塞拜然曾是月即別屬國,古爾基號稱為教廷對抗東方大食、安息等天方教國家的‘景教之盾’,但二者尷尬的地緣位置,讓他們非常務實地秉承騎牆的‘事大’原則。
追蹤薩來曼汗而來的忽特刺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在阿塞拜然的蘭卡蘭港口上岸,不但獲知薩來曼汗病逝的消息,還得到阿塞拜然重城桃里士(大不里士)進獻的補給。不過這不影響他繼續北上,試探一下古爾基人的態度。
得到布魯克的匯報後,大秦教廷對蒙兀人反應冷淡,教皇亞力山大四世召集另外四位主教商議如何應對節節勝利的‘黃禍’。來自拂菻的科穆寧主教常年與東方人打交道,提議與蒙兀人結盟,一起對付大食。這種態度被斥為異端,隨後教皇以敕令的形式公開告知所有景教徒,蒙兀人是不可信賴的異教徒。
古爾基長期以來處于拂菻控制之下,是拂菻抵御東方勢力的緩沖地帶,在月即別與大食開始對抗之後,一下子壓力大減,順勢成為高咖索地區第一強國,這也是阿塞拜然如此歡迎忽特刺的原因,希望這個東方來的新兄弟幫忙收拾一下古爾基這個異教徒國家。
古爾基的都城梯弗利斯(第比利斯)位于Z字山形的中點,顯然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而且他們還有一支哥薩克雇佣軍,至少有了抵抗的資本。忽特刺向梯弗利斯發起的兩次進攻都無疾而終,雖然消滅了古爾基的半數精銳騎兵,但想拿下這個山海之國,憑他手上的三萬人是不可能的,只能暫時放過,從高咖索山脈最東端的阿塞拜然都城巴庫繞行去往山北。
元氣大傷的古爾基自然不敢追擊,但哥薩克騎兵們擔心蒙兀人的目標是整個欽察草原,找來外援,希望能把蒙兀人擋在山區。他們能找到的幫手除了當地少數土著部落,只有高咖索山北的歐洲游牧民族代表阿蘭人。這支因為恐懼而聚集在一起的軍隊數量遠勝于忽特刺的人馬,在高咖索山北的河岸攔住了蒙兀人的去路。
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在恐怖的軍事實力之外,忽特刺展現出了蒙兀人在外交層面的手段。因為韃靼人和蒙兀人一樣屬于突厥語系、黃種人血統,比起印歐語系的白種人阿蘭人來說,前二者更親近,忽特刺很容易就讓哥薩克人相信蒙兀人對欽察草原沒興趣,之前應阿塞拜然的邀請,教訓一下古爾基,現在只是想去找弟弟,並且,他完全不介意與哥薩克人分享戰利品。
哥薩克人退縮了,阿蘭人獨自與蒙軍廝殺,秒跪。
失去高咖索山這個屏障,一馬平川的欽察草原上,忽特刺分完贓,立刻追著哥薩克人往西北的氈德海而去,完全沒管東邊的也素亥在干嘛。最後,他順勢拿下克里木半島,在溫暖的本都海濱度過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冬天。
也素亥自然也沒閑著,直奔北邊哥薩克人的大本營,韃靼汗國的首府喀山。如果說欽察草原上的哥薩克人是蒙兀人獨霸草原的主要對手,那到了喀山這一片領土,在地貌上已經算是森林地帶了,應該沒什麼吸引力。但哥薩克人和哈扎爾人一樣,依靠牧、商結合的經濟方式,在少數定居點積蓄了大量財富和適合游牧民族使用的補給物資,二者的區別只在于哥薩克人與羅剎人關系更緊密,參與的是瓦蘭海沿岸順第聶伯河南下入本都海的瓦希商路,而哈扎爾人所依靠草原絲綢之路,在中原放棄經營西域的這段時間里,業務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所以才有了哥薩克人和羅剎人的坐大。雙方曾在本都海和氈德海北邊幾大河附近爭奪貿易據點,現在大致以頓河下游和窩瓦河中上游為界。
在也素亥的沖擊下,喀山南部的森林也沒能成功阻擋住蒙兀鐵蹄,哥薩克人潰散而逃。這些游牧民族的定居點毫無懸念的成為蒙軍的後勤保障,補充了大量毛皮的也素亥可以在窩瓦河中游過個暖和的冬天,待來年再去西邊羅剎境內溜達。
***********************
羅剎諸國目前處于割據狀態,主要分為南北兩部分。
北部自東往西有諾夫哥羅德、莫斯科、梁贊、蘇茲達爾、科羅木納等主要城鎮,以弗拉基米爾為主,弗拉基米爾大公國自然成為北羅剎的名義上的共主。南部核心是第聶伯河畔的乞瓦(基輔)公國,為了瓦希商路入海那段通道,南羅剎常年與欽察草原的哥薩克人相愛相殺,成為哥薩克人的打劫對象。因為雙方都是部落或邦城林立,各勢力之間除了撕逼,也會有私底下的合作。
南羅剎當仁不讓成為哥薩克人首選的結盟對象,乞瓦大公迪米特里力排眾議,說服其他公國一同抗蒙,畢竟比起時不時打劫一番的哥薩克人,蒙兀人這種毀滅性的征服方式更恐怖,況且,十幾個互不相容的哥薩克部落,也比幾乎統一了整個中亞的強大帝國,要好對付得多。而北羅剎所在的地區大多為森林草原,自恃不會成為黃色騎兵青睞之地,只是出于維護商業利益,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同意一起出兵,先解決佔據克里木半島的忽特刺,奪回瓦希商路在半島的港口控制權。
南羅剎和哥薩克人組織了十萬大軍屯兵于第聶伯河口,準備好好教訓一下這群‘馬背上的小矮子’,將黃禍擋于國門之外。面對對方三倍的人數優勢,忽特刺再次遣使去分化羅剎人和哥薩克人,不過阿蘭人的教訓在前,蒙使被殺。感覺勝算頗大、也生怕時日拖久內部產生‘戰合’之爭,聯軍放棄守河優勢,率先渡河進攻。
蒙兀人從來都不是靠人數取勝,不過第一次短兵相接,居然敗于羅剎聯軍,蒙軍的前鋒大將被俘殺。忽特刺決心教他們做人,一邊派一小部分輕騎兵騷擾、牽制羅剎聯軍,一邊且戰且退向東邊的頓河後撤。
這種誘敵深入的策略很高明,不但讓羅剎聯軍遠離從乞瓦順河而下的補給,還表明了蒙兀人的作戰目的不是為了爭奪瓦希商路的港口,使得矛盾重重的聯軍內部對于是否深入欽察草原追擊蒙軍的分歧越來越大。
一旦聯軍之間的裂痕被蒙兀人洞察,忽特刺反擊的機會就來了。
輕敵的聯軍一路追殺過來,忽特刺以V字陣型漸漸將其納入包圍圈,並找到其中最弱的一支哥薩克隊伍,集中兵力反擊,這部分潰敗後退的哥薩克人慌不擇路,直接把聯軍的營寨沖毀。當蒙兀人擊敗敢于沖鋒的那部分羅剎人之後,整個聯軍戰意崩塌,潰不成軍。在草原上與游牧者決戰失敗,結局十之七八是全軍覆沒,忽特刺開始高興地收割這群由扛草耙的農夫和騎士貴族們組成的軍隊,完全不在意探馬來報——沿頓河南下、姍姍來遲的北羅剎軍已經登岸,準備在自家身後的一個土包高崗上構築防線。
也素亥就是此刻趕到的,他直接圍了陣地三天,北羅剎領軍的公爵請降,條件是讓手下軍隊回家,也素亥接受了,北羅剎軍放棄抵抗,打開營門迎入蒙兀人,結果被食言的也素亥全殲。
此役南羅剎聯軍喪失九成兵力,被陣斬‘六王七十侯’,幸存者之所以能保命,多虧了他們逃過第聶伯河後燒毀所有船只,沒能過河的人自然死于蒙兀刀下。北羅剎軍雖不戰而敗,但這點損失沒有動搖尤里的實力,只是欽察草原上的阿蘭、南羅剎和哥薩克都已無力阻止忽特刺和也素亥的步伐,北羅剎再難獨善其身,將來要直面蒙兀鐵蹄。
***********************
也素亥不辨身份、不論抗降、統統殺光的態度,繼承了阿提拉‘上帝之鞭’的稱謂,讓任何教派或勢力都不敢輕易與之打交道,連投誠、拉攏都要小心翼翼。相較之下更為理智的獨眼忽特刺成了拂菻教廷的爭取對象。
拂菻帝國即為大秦帝國分裂東西之後的東帝國,鼎盛時期曾部分收復西大秦的失地,佔據了亞平寧、北非、伊比利亞沿地中海一線,再加上其原有的環大馬士革海一帶——巴爾干半島、多瑙河中下游以南、安納托利亞半島、新月沃地西半部和埃及,幾乎壟斷了整個歐洲的海上商道。
眼下,這個龐大的帝國不復往昔,勢力範圍銳減,很有些左支右絀,焦頭爛額。
安納托利亞半島上崛起的突厥人成立了天方教屬性的鄂圖曼汗國,已經嚴重侵蝕他們在大馬士革海沿岸的利益,搶回新月沃地、伊比利亞、埃及和北非的天方教徒更願意和鄂圖曼‘兄弟’交易。巴爾干在威尼斯海(亞得里亞海)的沿岸地區屬于貿易伙伴威尼斯共和國,亞平寧重歸大秦教廷之下,被稱為‘意大利王國’。
因利益與教義之爭,拂菻教廷與大秦教廷長期不和,大秦教廷要維護自己凌駕于其它宗主教之上的超然地位,而拂菻堅持認為五大宗主教地位平等。現在,拂菻教廷主教科穆寧希望和哈扎爾一樣,與蒙兀人結盟,把上帝之鞭引向鄂圖曼和大食。
***********************
如果把蔥嶺和西域以西的歐亞陸地地區放一起來觀察,可以很清晰地發現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的隆起地帶,由東向西分別是蔥嶺、波斯高原、高咖索山脈、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高原和延伸入伊比利亞半島的勃朗山脈。此線以北是一片平原,只有南北向的橫亙山和卓章海劃出一條分界線,西是包括欽察草原的東歐平原及西歐各河北流入海沖積而成的平地,東是西鮮卑荒野、康居平原(包括七河地區和河中地區)。此線南邊,分為天竺、新月沃地、天方半島(阿拉伯半島)、埃及和北非等地。
此時的蒙兀人,在兄弟四人的帶領下,往不同的方向拓展地盤,他們不在意對手是誰,也不是因生存受到威脅而戰,只根據自己的需求,依地勢而為。重商好利的巴合黑自然奔著最為富饒且沿海的新月沃地和天方半島而去,嗜殺成性的也素亥更熱愛河道縱橫的東歐平原,因他後繼無人,忽特刺當然要跟著去蹭經驗、吃裝備,剩下的地方看起來都歸斡勤,實際上,能讓他感覺舒服的地方並不多。
波斯高原雖說整體都是崎嶇多折的山地,但根據山脈走向可以明顯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的山區主體正是讓玄奘吃盡苦頭的大雪山,延續自蔥嶺的大山脈,張騫為了找大月氏曾經拜訪過的大夏,就是生活在這一片山地綠洲之間的農耕民族,通過瓦罕走廊與蒲犁相通,可以進入西域。大雪山的南邊則是一個不能直面天竺海的干旱盆地。除了大雪山山脈,整個波斯高原的其他部分都曾屬于安息古國,靠近卓章海的北部山脈更是諸多富庶重城,可惜都在巴合黑手里。
西鮮卑荒野的凍原沼澤不是蒙兀人該去的地兒,春汛一到,下游冰雪未化,那一片都是寒冷的汪洋。
康居平原是個四戰之地,看起來最適合游牧民族,只是很不幸,這兒的主人以後可能要與強大的東方帝國做鄰居,可想而知,最好的兩片農田——大宛盆地和寧遠盆地——大虞不會輕易放過。
好在大夏與康居草原這種南農北牧的格局正是蒙兀人最喜歡的組合,養活斡勤手下的人馬完全沒問題。只是通往東方的許多關隘、要道都在大虞手里,遲早要打一場,確定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分界線。
***********************
目前的斡勤追著優素玉甫和呼延揭渡過申河,進入天竺,待月即別人逃入拉合爾,玄奘筆下的磔迦國時,從北亞苦塞之地而來的蒙兀人,實在無法忍受恆河流域潮濕悶熱的熱帶季風氣候,只得打道回府。
在希拉德的反復嘮叨下,斡勤終于以宗主國大汗的名義發出御敕,‘一統馬蹄所踏之處,降者為藩屬,抗者為敵’,允許蒙兀人自由加入各種教派,除了認定了哈扎爾的盟國地位,在其疆域之外,把汗國一分為四——新月沃地及其南邊的天方半島和埃及等地都歸巴合黑;波斯高原和康居草原自然在斡勤手中;忽特刺只得到安納托利亞半島和高咖索山以南那點地方,不過,鑒于他能獲得也素亥的遺澤,有這樣一個根據地足矣。也素亥的封地最有想象力,高咖索山以北、橫亙河以西,除哈扎爾以外,蒙兀馬蹄所及之處皆屬于他。
當然,這片土地上現有居民的意願,完全不在斡勤的考慮之中。
本以為最有意見的巴合黑——因為他的封地幾乎都在大食人手里,目前所征戰下來的地方卻歸了斡勤——平靜地接受了以斡勤為宗主國的事實,表示只要大食人識趣,他會保留除財富之外的一切東西。
忽特刺地盤最小,上面是不好對付的鄂圖曼人和山地族群,鑒于阿塞拜然和阿蘭人已經跪地唱征服,古爾基當縮頭烏龜,克里木半島在手,完全可以撒丫子跑去和也素亥愉快地玩耍。
也素亥當屬最高興一人,看起來他可以肆無忌憚地沖入羅剎公國和孛烈兒(波蘭)、馬扎爾(匈牙利)的大片領土,甚至更西邊的日耳曼(德意志)和高盧(法蘭西)也行,可惜作為一個沒有後嗣的汗王,他打下的土地只會為他人做嫁衣。因此,他選擇同病相憐但稍好一點的忽特刺作為盟友,情有可原。
在希拉德的協助下,斡勤一邊掃蕩境內反對勢力,征服農業發達的各小綠洲國,以備將來和大虞開戰時有充足的後勤資源,一邊創建蒙字、頒布文法、制定稅役,開始發展冶鐵和武器技術,準備以被毀得不是那麼嚴重的木鹿為都城,建立汗國。得益于蒙兀人毀滅性的征服力度,和合理的施政,斡勤汗國迅速穩定下來,而巴合黑帶上伊思達和海頓,移軍前往哈馬丹,預備挺進新月沃地。
野蠻虐了文明,被冠以‘上帝之鞭’,文明教訓野蠻,卻可稱為‘開化’。那麼,如果上帝之鞭開化了,對歐洲和大食來說,不知是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