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是某任非常能生的天皇,為了解決龐大皇族的生計問題,給兒女們‘賜姓臣籍降下’而新創的姓氏,即‘與朕同源,可為源氏’,《源氏物語》里那個驚采絕艷的光源氏就是這麼來的。每當子嗣過多,窮得快吃不起飯,後世的天皇當然要競相效仿,用賜姓入臣的方式來減緩經濟危機,前前後後共形成了‘二十一流源氏’。為了區分這些源氏,通常以賜姓天皇的名號作為前綴,例如跟平氏PK的這支是‘清和源氏’,出名之後,清和源氏便成為‘源氏’的專指。後來按照地理位置,清和源氏又分為足利氏、斯波氏等,以河內源氏為本宗,以‘源平合戰’聞名的源義經、源賴朝兄弟,正是嫡支直系。
可以說,武家貴族大部分都是源氏後人,上杉幕府也不例外。既然世代入宮為後的朝臣藤原家能做將軍,開啟武家下克上傳統的土鱉平氏都跳出來爭權,沒理由身為天皇血脈後裔的源氏後人甘心雌伏。所以,幕府在藤原翔一手上垮台,開啟源平爭霸,源氏兄弟相殘,功敗垂成,弄得險些被滅族。躲在常陸的上杉氏從海上千里奔襲,于平家上洛途中伏擊得手,代替源氏,踩著平氏一族的尸體,成功上洛。至于他們跑這麼遠,本部沒丟,身後也沒黃雀,很能說明第一任上杉將軍的手段和謀略。
除了本在治下的常陸、上總、下總、安房及其以北的陸奧、出羽六國,上杉氏接納了本屬于源氏的越後、越中、飛、能登和越前五國,以及從平氏那兒搶來的上野、下野和甲斐三國,加上佔據武藏、伊豆和相模的北條氏降為家臣,一下統領關東和東北,手握七百萬石高,理所當然地獲得天皇‘信賴’,官拜將軍,組建幕府。
大虞第一次派船隊前來時的幕府將軍是上杉義謙當主,他有三個兒子,繼承人長子義勝在常陸,次子廣義封地甲斐,三子虎義封地越後,其他地區還是一盤散沙。這次來可大變樣了,作為倒幕積極分子存在的兩藩大名一統各自地盤,幕府治下也出現了另一股勢力。
根據通行的說法,一統四國的長宗部起源于中原的秦朝始皇帝後裔弓月君,現在的當主元彌貌若好女,膚白瘦弱。然而能在短短十五年內,從一方小名成為一統四國的強力大名,其實力可見一斑。他二十二歲才上陣初戰,同年父亡,繼任家督,通過各種外交游說、聯姻、過繼,結盟又毀約,開始了一年一家的吞並速度,將四國島上的諸多豪強一一收拾干淨,漸漸蠶食周邊領土。這樣的擴張引起了上杉幕府的不滿,幾乎就在元彌一統四國的同時,派出廣義攻略四國。
元彌先以外交折沖手段示弱,願意讓出西邊的伊豫,上杉家想要的是東部的阿波和贊崎,談不攏只好打。廣義剛拿到征討四國的旨意出兵,九州就出了事,守護代大友鎮義逃到京都來找天皇做主。大友家是藤原氏後裔,向來是天皇家的好基友,之前一直牢牢佔據九州最大的日向國,沒想到被世仇島津實家打得落花流水。現在大友為了恢復舊領,願意過繼虎義為養子,作為大友家下一任繼承人。幕府得了這麼好的借口去控制九州,怎能撒手不管!于是廣義一邊與元彌討價還價,一邊繞過四國前往九州。
九州的島津實家主久忠據傳是源氏某任當家人的私生子,所以對上杉幕府灰常不感冒,他還有三個厲害的弟弟,四兄弟被稱為‘九州最強武士’,以南部三國為基礎,一統整個九州。
廣義剛踏入九州地界,接到比他年長十八歲的大哥在京都弒父奪權的消息,立刻與島津實四兄弟和談,將姐姐文竹姬嫁給久忠為續弦,收了元彌三子為質,調頭殺回去收拾大哥的人馬,接任幕府。久忠和元彌趁機一邊整頓領地,一邊向廣義示好,展開子女聯姻。幸運的是,兩人還算硬朗,迄今為止並沒出現子嗣繼承問題需要幕府介入,因此三方關系暫時比較穩定。
當然,幕府沒對兩藩有別的舉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中京所在的尾張國,有個平氏後裔的信田秀一郎在迅速崛起。
秀一郎和元彌有一點很相似,都是‘姬若子’,意即長得像女子一般貌美。但秀一郎打小荒誕不羈舉止粗野,與他本人秀美柔和的長相反差極大,好在找了個厲害的老丈人,人稱‘國盜蝮蛇’的美濃大名齋藤峰丸。得泰山大人支持,秀一郎打敗弟弟取得家督一職,當上尾張國主。後因大舅子與岳父不合,秀一郎馳援岳父,刀斬舅兄,得到一紙遺書‘讓國狀’,一舉控制美濃和三河。濃尾平原可是東瀛三大精華農業區之一,石高愈百萬,他順理成章成為本州島勢力最大的大名,幕府的心月復大患,一國兩藩的平衡隨時會被打破。
***********************
隨著使團在東瀛的深入,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筆稍顯稚女敕,但語句直白淺顯、通俗易懂的小豆腐塊去介紹當地情況,作者署名為‘洵美’。
此文詳細闡述了東瀛文化里的一些特性,比如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任天皇正好是徐福東渡日本的時期,還有他們非常非常注重天皇的血統,和安南的陳朝一樣內部通婚,以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淨,血統、身份和地位意味著‘大義名分’,所有人都要極其嚴格地遵守和服從上一級或上一輩的指示,以及他們除了‘天神地祇八百萬’的多神信仰之外,特有的怨靈鎮魂概念讓神道教盛行,且佛教也分為許多宗派。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御家人即便‘下克上’奪取了官職和政權,也絕對不會出現像中原一樣易姓換代的局面,天皇不管有沒有實權,仍然‘萬代一系’,地位超然地接受當權者的上洛。僧侶政權林立,僧兵眾多,實力比之大名毫不遜色,宗派之間因教義互不相容,甚至血洗對方寺院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當年在關東平原開府的藤原繼一,為了管理已經成熟卻不受公卿貴族控制的關東武士群體,接受朝廷任命,組建幕府,以‘將軍’這個職務,取代天皇,自己成為轄制整個御家人的領袖。注意,一般被稱為‘領袖’的人物,在世時足以一力降十會,但他的下一代一般沒這麼大能量,參見白頭山那些個金太陽。在這樣的二元結構下,地方上為朝廷執政的國司、郡司,不斷被幕府設置的守護奪權。近畿在天皇,嚴格來說是天皇他爹法皇的控制之中,與關東幕府不可避免地產生對立。
如此眾多的勢力囿于狹長的國土之上,各種關卡賦稅,顯而易見對于商業有極大阻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何九州與四國能成為獨立藩屬——島津實和長宗部控制並開放了鹿兒島和沖島,經濟基礎和商業貿易大部分依靠海上而來,所以靠天吃飯的其他勢力反而遠不如兩人。能與這兩家大名媲美的是中京的信田,他能在上杉幕府的眼皮子底下,公然開放港口和貿易,實力已不一般。
‘洵美’是鏘鏘的筆名,她的作業是第一次通過了審核,得以刊發,雖然目前的主編是好說話的皇後娘親,不是對她無限寵溺又要求嚴格的太傅,也足以讓她開心不已。
顧辭抱著女兒好好一頓夸。
「是哥哥幫了忙的。」鏘鏘沒有居功自傲,爽快地供出了一邊含笑不語的阿聖。
「可是文章怎麼組織、怎麼落筆是你自己的功勞呀,乖乖寫得真好!」
「娘親為什麼覺得姐姐的文好?」問話的是阿雙,他和阿桑的作業也是一樣的題目,但顧辭沒選他倆的文。
顧辭笑眯眯地準備打擊兒子,「你們認為有哪些地方寫得比較好?」
「我們的東西多多了。」
阿桑也點頭,「我們每個大名都寫了!」
「還有麼?」
「有每任天皇,」「幕府,」「藤原家!」
「可我給的題目是‘東瀛文考’,不是‘簡史’呀,寶貝們。」
這兩個小子足足寫了二十來頁,基本上歸納了東瀛歷史,讓顧辭看得很過癮,也校正了一下和前世的差別,就是離題太遠。
「再說,發布在報紙上的東西,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和考據,只需要對普通民眾有參考意義,了解一下異國風情就好。你們寫的東西,倒是可以拿給高教授看看。」
高教授名叫高岱,是文藝大學歷史科的負責人,除了講解中華國史,還和鴻臚寺、圖書館一起整理外夷各國的國史。
「最後,鏘鏘寫了自己的結論,你們寫了這麼多,對東瀛人有什麼想法?」
「他們好矬,老是做奇怪的事!」兩個男孩已經接受娘親的點評了,但不愛看書的阿雙顯然被折磨得不行,趕緊倒苦水。
「怎麼說?」
「藤原幕府後期分裂,本來平家和他們關系還不錯,結果上洛兩次,都不留下幫忙固權,反而刺激了源家,直接殺了藤原翔一。」
「他們自己也沒得什麼好,和平家打得死去活來,最後被上杉摘了桃子。」阿桑幫忙補充。
「那他們為什麼走?」顧辭和鏘鏘異口同聲好奇地問。
「不知道呀!就說莫名其妙嘛!」阿雙嚴肅表示他的身心受到了摧殘。
四雙很相似的眼楮一齊看著旁邊不說話的阿聖,雙胞胎和鏘鏘都遺傳了顧辭的大大桃花眼,看起來特別水盈盈。
阿聖清咳一下,努力秉持正經的小模樣,「樞密院認為,因為士卒多為農夫,得趕在農忙前趕回去……」沒說完就忍不住嘴角翹起來了,「所以他們的大戰基本上都是農閑時的冬夏才爆發。」
三個孩子恍然大悟,顧辭也愣住了,東瀛還處在沒有正規軍的年代?那說明織田信長這樣的人物沒有出現,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