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傳 徐孺子

作者 ︰ 我是劍客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于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杰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干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于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游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干雲日,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號命名的。

其實徐孺子是今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

歷史

根據據歷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縣志》及當代《南昌市地名志》記載證明徐孺子是豫章故郡北瀝村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豫章北瀝徐氏族譜序》中也記載「今北瀝徐,自西漢審言始,四傳而至南州高士諱稚字孺子者」,以及範曄的《後漢書•徐稚傳》、唐代張九齡的《全唐文》、北宋曾鞏的《祭漢徐孺文》以及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孺子出生于北瀝村。關于徐孺子出生地,還有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之說。

世說新語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所記︰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ヾ?」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ヾ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譯文︰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楮里有瞳仁,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

祭徐

明嘉靖年間,陳蕃的嫡裔陳紹儒時隔1400年後,繼陳蕃出任南昌知府,他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了北瀝徐村的同族。另外,在明代萬歷年間,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決定模仿山東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創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後選定北瀝徐家的徐廷臣、徐文華為首任世襲的奉祀人選,由此拉開了官方「祭徐」活動的序幕,並一直延續到清初。

孺子亭

孺子亭是為紀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人賢士,一生博學多識而淡泊名利,不離勞作,被人們千秋傳頌為「人杰地靈之典範」。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別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藤王閣序》中便有了「人杰地靈、徐孺子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賢人,在徐稚的故居為其修建了一座紀念亭,初時冠以「孺子台」之名,歷史上多次興廢,可謂歷盡滄桑,據史料記載,三國、西晉、隋、唐、宋等許多朝代都曾進行興建或重建,並先後更名為聘君亭、思賢亭,終以孺子亭命名至今。

孺子亭公元始建于一九七九年,以沿湖聳立的孺子亭為主景圍湖造園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落成開放。園內除已恢復修建了孺子亭、孺子墓、碑廊這些歷史古跡外,還結合公園的特點,配建了其它可供人民游覽、休憩的風景,如「觀魚廊」、「賞荷亭」等等,人們駐足孺子亭上,湖光水色盡收眼底。水面游船輕蕩,沿岸花紅柳綠。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煙柳」使友人如痴如醉,恍如登臨仙境,近年來,公園內更新闢出茶室、球場、鳥雀寵物市場等健身游玩場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人。

孺子亭、「徐亭煙柳」乃是南昌市的古跡和名勝,為了讓歷史古跡重放異彩,讓名勝風景更加迷人,我們將不斷借鑒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區的成功管理經驗,把孺子亭公元規劃建設得更加具有獨特風格,使之成為受人喜愛的游玩、休閑、娛樂活動的最佳場所。

祠堂記

北宋曾鞏漢元興以後,政出宦者,小人挾其威福,相煽為惡,中材顧望,不知所為。漢既失其*柄,紀綱大壞。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與發憤同心,直道正言,分別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織羅鉤黨之獄起,其執彌堅,而其行彌勵,志雖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歿,而漢亦以亡。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于解印綬,棄家族,骨肉相勉,趨死而不避。百余年間,擅強大,覬非望者相屬,皆逡巡而不敢發。漢能以亡為存,蓋其力也。

孺子于時,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闢皆不就,舉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車備禮,召皆不至。蓋忘己以為人,與獨善于隱約,其*雖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節于亂世,不以死生動其心,異于懷祿之臣遠矣,然而不屑去者,義在于濟物故也。孺子嘗謂郭林宗曰︰「大木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皇寧處?」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遺世而不顧者也。孔子稱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孟子亦稱孔子︰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乃所願則學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長進退,擇所宜處,未嘗不惟其時則見,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歷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歷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號孺子台。吳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種松,太守謝景于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時,謂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台也。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歟?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並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傳記

《後漢書》徐徐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闢公府,不起。

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惟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書令陳蕃、僕射胡廣等上疏薦等曰︰「臣聞善人天地之紀,政之所由也。《詩》雲︰-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拔,為陛下出,當輔弼明時,左右大業者也。伏見處士豫章徐、彭城姜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車玄纁,備禮征之,並不至。帝因問蕃曰︰「徐、袁閎、韋著誰為先後?」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于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于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當為先。」

嘗為太尉黃瓊所闢,不就。及瓊卒歸葬,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時會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聞之,疑其也,乃選能言語生茅容輕騎追之。及于涂,容為設飯,共言稼穡之事。臨訣去,謂容曰︰「為我謝郭林宗,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及林宗有母憂,往吊之,置生芻一束于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詩》不雲乎,-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

靈帝初欲蒲輪聘,會卒,時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篤行孝悌,亦隱居不仕。太守華歆禮請相見,固病不詣。漢末寇賊從橫,皆敬胤禮行,轉相約敕,不犯其閭。建安中卒。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昌名人史傳最新章節 | 南昌名人史傳全文閱讀 | 南昌名人史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