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傳 劉和珍

作者 ︰ 我是劍客

簡介

劉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徽州(今黃山市)歙縣,生于江西南昌。

劉和珍出生于貧民,自小養成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品德。1918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認識到新的女性,肩負著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責任,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之中。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她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起而奔走呼號組織同學走上街頭講演,抵制日貨,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當時,南昌女師校規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系,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會,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開宣戰,在江西首倡女子剪發。女師很快掀起剪發*,三兩天內剪發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為她"首倡剪發,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並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女師周刊》。

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預科,後升人女師大英語系。學習期間,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听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後廣為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于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異,善于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女師大的校長楊蔭榆由于極力維護封建禮教而引起進步師生的不滿,于1924年11月爆發了驅楊運動,這就是我國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女師大風潮。劉和珍作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托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毆傷學生,斷電、斷水、斷炊*迫楊德群學生離校。8月10日,教育部頒發了停辦女師大的命令。

女師大「停辦」以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繼續開課,劉和珍等二十余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斗爭,女師大仍回師駙馬大街舊址復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胡同回校,于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開大會慶祝斗爭的勝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我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說︰「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後,我再當教師不遲。」

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說,然後高擎校旗,帶隊出發。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台上懸掛著前一日請願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後,正午12時,兩千多群眾開始示威游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劉和珍楊德群紀念碑(北京魯迅中學校內)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衛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凶殘的士兵沖過來,復用木棒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女子師範大學人的驕傲!

傳略

劉和珍女烈士傳略清樸女士姓劉,名和珍,安徽人。祖父宦游江西,日月遷延,因居駐焉。秉性爛漫,天資穎聰,待人接物,從容和藹,父母愛之,如掌上珠,「和珍」字之,良有以也。七歲師傅導讀,下帷數年,舉凡經史想書,無不朗朗成誦,故國學深有根底。十五歲,入江西女子師範,矻矻課務,不稍懈,以是文思與年華並進,每試輒列前茅,儕輩姊妹,目為畏友,成推重之,某年冬,教務主任賀鑒千,倡議創辦校刊,同學公推女士總理其事,神勞力瘁,心不稍疏,每一校刊發行,必有女士巨作,自是傾省人士,無不知有女士其人,而女師榮譽,亦因女士文章增美不少,女師豪使,巾幗殊不多覯,一日遇同學傅淑英女士,為輕薄子環阻街衙,讕言調笑,眾喁紛紛,欲行不得。女士見情,怒不可,奮身上前申斥,曉以正義,圍乃立解,傅女士感激涕零,引為刎頸交。女士富文學天才,姿格尤為風韻,書畫琴管,異常嫻諳,觀其書畫,秀逸出塵,听其歌曲,清入心腑。素愛梅,視為第二生命,傅女士嘗詢之,女士應雲,「花因清淡花方艷,色到無時色斯真。」味此二語,可想見女士氣概矣。女師卒業後,負笈京師,考入女師大,入英文系,鑒國事之蜩螗,遇事無不慨然鞠躬盡瘁,一般輿論,爭揄揚之,去年章士釗挾嫌解散女師大,女士奔走呼號,集會演說,不追寧處,今日女師大之恢復,論者功焉。今月十八日,北京**國民大會,女士參愛國運動,領導群眾,請願執政府嚴厲抗議八國為大沽口事野蠢通牒,段氏為見好列強,不允延見,令衛隊開槍,向群眾掃射,女士中彈負痛而奔,傷重中途而強,享年二十有二,見者靡不心恫,僉謂人亡國瘁,女士有靈,其不暝目九泉雲。吁,烈矣!

經歷

1918年,考入江西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擔任校刊編輯,業余時間閱讀《新青年》、《新潮》等,從中吸取營養。並與江西省學生會取得聯系,成立女師學生會,帶領同學們反對校方的一些不合理規定。當時,南昌女師校規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系,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會,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

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刀宣戰,在江西首倡女子剪發。女師很快掀起剪發*,三兩天內剪發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為她"首倡剪發,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並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並任《江西女子師範周刊》主編。

1923年秋,劉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預科,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听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後廣為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于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異,善于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1924年開始,劉和珍積極投入到反對校長楊蔭榆的斗爭中去。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劉和珍旗幟鮮明地同反動校長楊蔭榆作斗爭。

1926年1月13日,女師大新校長到任,魯迅代表校務維持會表示歡迎,同時也表示校務維持會卸職。劉和珍在這種情況下,「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說︰「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後,我再當教師不遲。」

1926年3月18日,劉和珍為了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集會、游行,她不顧感冒,欣然前往,最後在段政府門前身遭彈擊,英勇犧牲,年僅22歲。

倒楊風潮

女師大校長本來是著名愛國學者許壽裳,楊蔭榆為了鞏固個人地位,制造種種謠言,楊蔭榆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女師大廣大學生的反對,劉和珍、許廣平等人就站在這場斗爭的最前列。

1924年11月,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無理拒絕學生提出的關于辭退不稱職教員的要求,並聲稱要處理劉和珍等為首人員,引起學生強烈不滿。

1925年5月7日,北師大召開「五七」國恥紀念會,楊蔭榆圖謀主持大會,被劉和珍、許廣平等人拒絕,遂惱羞成怒,決定開除劉和珍、許廣平、浦振聲6人,引起學生激憤,女師大風潮愈演愈烈。此時她憤慨地對張靜淑說︰「開除我不要緊,可是楊蔭榆不走,學校就不能改進。」劉百昭還打算派軍警押送劉和珍回南昌,劉和珍听到消息後說︰「這事倒極有趣,押我回去,我又來,其將奈我何。」

1925年8月10日,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頒布解散女師大,劉和珍作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托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並派武裝軍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3次打進女師大,斷電、斷水、斷炊,*迫學生離校。劉和珍親率學生誓死抵抗,並通電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決誓死以殉校。」終因寡不敵眾,被拖出校門,關在一潮濕小屋內,仍堅貞不屈。

女師大「停辦」以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繼續開課,劉和珍等二十余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斗爭,女師大仍回石駙馬大街舊址復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胡同回校。

1925年11月30日,女師大學生返校,發表復校宣言。于1925年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開大會慶祝斗爭的勝利。

犧牲經過

1926年3月18日,北京總工會、總商會、學生總會等180余團體和各校學生5000余人在**廣場召開國民大會,抗議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大沽口挑釁行劫,抗議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要求驅逐英、美、法等八國公使出境,會後舉行示威游行。行至段祺瑞執政府門前時,竟遭其衛隊開槍鎮壓。當場死者47人,傷200余人,是為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說,然後高擎校旗,帶隊出發。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台上懸掛著前一日請願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後,正午12時,兩千多群眾開始示威游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衛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評價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贊揚她是一位具有「干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北京師範大學人的驕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昌名人史傳最新章節 | 南昌名人史傳全文閱讀 | 南昌名人史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