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紀事 如履薄冰 第三十二章 門戶之戰(上)

作者 ︰ 照燒茄子

收費章節(12點)

「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隊數量,我們都沒理由輸」欽差阿桂站在港口水師的戰艦上巡查海域時,對水師眾人說道︰「你們在幾個月前的對夷作戰中表現的很英勇,我都上報給了皇帝陛下,陛下表示很欣慰。但我們不能就此掉以輕心。五艘戰艦恐怕還不是洋夷的全部實力,他們會再度來襲。我希望你們屆時還能拿出水師的凶猛風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他身邊站著的新任水師提督臉上笑容十分勉強,要是欽差大人知道廣州海戰之後他麾下八十艘得用軍船有三十多艘進港修理,不知道大人會否還如此自信。

女皇十年九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出現在廣州海域,其中包括君權級戰列艦六艘、木質護衛艦十八艘、運兵船兩艘、運輸船三十二艘,皇家陸軍兩個師,加上海軍一共一萬兩千人。

廣東水師英勇迎擊,可還沒接近英方戰艦,就已經進入了射程。六艘戰列艦一百八十多門炮齊發,十五分鐘的狂轟亂炸,廣東水師船艦五十八艘僅剩十余艘逃出重圍。

自此廣東水師徹底被打殘。

阿桂大人站在碼頭以長筒望遠鏡觀看了全部過程,頹然失音,他立刻下令堅持駐守海防,不得避戰,唯與城共存亡耳。

然而英國的艦隊並沒有進攻廣州,反而是直接北上,他們的目標是浙江定海。

兩天之後艦隊行至福建廈門,此時欽差阿桂的消息還未送達福建總督府︰清帝國的交通實在是太爛了。

于是比廣東水師強不了多少的福建水師也宣告完敗,水師軍死的死殘的殘,船舶擊沉的擊沉送修的送修,甚至到後來英方都懶得浪費炮彈,直接以船身撞沉。

此役中水師不可謂不英勇,然而在海上船艦的差距如此之大,兵丁的英勇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第五天,船行至目的地定海時,欽差阿桂的請罪報信折子死趕活趕也才抵達湖南境內,距離乾隆皇帝的北京城還有六分之五的路程。

也就是說此時的清帝國除了廣州和廈門兩地,其余地區都不知道英人來襲的消息,雖然最初的廣州海域與東印度公司的船艦交火之後,乾隆已經下了令整頓各地海防,但畢竟時隔大半年,緊張過後早已松弛。

因此當英國艦隊抵達定海的時候,定海總兵的第一反應是︰夷人的船迷路走錯道了,第二反應則是他們想越過廣州來著做生意,萬萬沒想到是敵人來襲。

此時的定海也有水師,不過也就十來艘小船,駐地的海陸軍總數不過三千編制,此外還有炮塔一座、火炮八門,炮兵五十。

簡直是寒顫的丟人英方直接派人劃小船送上戰書︰給你們五個小時的時間,速將海島投獻,逾時將開炮轟擊。

定海總兵與知縣兩人就商量拉,現城投降那是萬萬不可的,所謂守土有責,就算是兵敗逃亡按照大清律也是得砍頭的。可對抗的話,十來艘蝦米般的船,八門大炮那是玩什麼呢?人家一個戰列艦掀起的浪都可以將那十來艘船給掀翻了,戰艦上的四門主炮、十門副炮看起來並不多,但口徑是炮塔上的火炮的三倍,質地那就更別說了

比人的話,好吧,三千駐軍一千是水師,兩千是拿著大刀的綠營軍,就算勇武那也得靠近啊,又不是幾百年前的接舷戰可以跳上船去砍……

最後沒辦法,總兵和知縣兩人分工明確︰總兵領著水師在城外水域抵抗,知縣領綠營在城內抵抗,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

時間到了,英方看定海沒有獻城的意思,便開炮攻擊。一戰下來可想而知,十幾艘戰船那就是毛毛雨,定海總兵帶著幾艘殘部也不好意思回城,直接就逃竄了。炮塔上的八門火炮開頭就給人轟啞了,壓根沒派上用場,英軍炮轟定海城,一個晚上之後定海淪陷知縣跳水自殺。

英國人攻下定海之後,對城里的普通民眾到沒有大肆掠奪,英國議會兩黨在爭議是否對清帝國開戰時就針對清帝國數量龐大的人口討論過,最終的結論是︰清帝國的君主是個殖民君主,因此與他的人民並非是一條心,此戰英方遠征隊規模甚小,最怕的就是人民戰爭,因此切不可挑起民憤。

果然,進入定海城之後,清帝國的人除了家家戶戶閉門不出之外,並沒有跳出來與洋夷作戰。可以說英方收定海收的是舒舒服服,沒有遇上太多的麻煩。

英軍就在定海這住下來了,二十天後定海淪陷的消息才傳到北京,與阿桂的請罪折子是幾乎一天到達。乾隆皇帝暴怒,簡直是反了前幾年緬甸犯邊,清帝國與小小的緬甸足足打了七年,雖然最後贏了,但損失了大量兵員,花費了九百多萬兩白銀也沒能讓緬甸真正臣服。現如今竟然不知道在哪里的島國紅毛都打過來了?而且廣東、福建水師全滅,定海被佔?簡直是豈有此理

除了畏敵懼戰,乾隆皇帝想不通自己水師和定海守軍為何會輸。

乾隆皇帝立即處分了浙江巡撫和總督,考慮到阿桂雖然上了請罪折子,但水師之敗績並非他的過錯,而且人家不是把廣州城看的很好嘛?起碼不像定海啊,于是只是批復罰銀了事。

此時的皇帝還未將英國艦隊看的很重,不就是個紅毛國麼?頂多也就是船比較大,佔佔我們水師的便宜罷了。事實上清帝國從來都沒把水師當回事,東海的海盜一直都非常猖獗,清帝國也就是關起門來不予理會,戶部撥款給水師的費用及其有限,工部給的兵器也都是各地綠營兵的淘汰品,在皇帝想來,水師敗了也就敗了,並沒達到有失顏面的程度,就像是清緬之戰,我們最後還不是要贏的嗎?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從江蘇調派綠營五千人、從福建和江西各調派五千人一共一萬五千人增援浙江,委任兩江總督高晉為欽差去浙江查辦。

高晉,字昭德,以治河道之功加封太子少傅,後至兩江總督,他有能耐也有貪欲,在任上撈過不少錢,可以說是乾隆朝群臣的一個典型。

如今可憐的高同志兩眼一抹黑的被派去查辦英軍來犯之事了,作為一名沒領過兵的文官他簡直是無從下手。不過好在查辦前面還有個調兵,而清帝國的調兵那可是曠日持久的事。

此時的清帝國號稱有七十萬常備軍,面對區區一萬二的來犯英夷應該說是綽綽有余的吧?然而實際情況遠不是如此。清帝國的軍隊分八旗和綠營兩大體系,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十萬京營那是駐扎北京城的,十萬駐防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大西北、蒙古等地監視防備蒙族、新疆和保衛龍興之地。

因此國內能調動的軍隊也只有綠營軍,但五十萬綠營軍看起來數量挺多,卻分布在全國各地省、州、縣,林林總總的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原因是清帝國的綠營軍主要的職能是為了防止各地的叛亂,兼職還要負責協調治安等警察局該做的工作,是以防範老百姓造反為主要義務的。

因此就像是淪陷的定海一地,作為重要的軍事海港,不過也就幾千人的編制。

要想將這些林林總總分散各地的五十萬大軍調集起來,那是壓根不可能的,只能從總督和州府每省抽調四五千人,都已經達到極限了。

然而就是這一萬五千的援兵,要抵達浙江也需要時間。調兵是從驛站道行進的,沿途當地政府要負責糧草、馬匹和住宿等事務,因驛道狹窄和沿途供給有限,幾千人的軍隊壓根不可能一道急行軍,必須分成百人隊輪班同行,那個速度叫慢啊

相鄰兩省就要花上三十到四十天,隔著的省甚至需要兩個多月

女皇十年十月十五日乾隆皇帝下的抗擊令,等到十一月二十日高晉和他的援軍還沒抵達海定呢,大英帝國的艦隊就已經從印度得到了補給,留下陸軍兩千人,護衛艦三艘,然後啟程去攻天津大沽口了。

蒼天啊大地啊有這麼耍人的嗎?清帝國內戰報給皇帝知道然後下達政令到地方就需要一個多月,人家一個多月都夠補給船從孟買抵達澳門了

于是可憐或者說幸運的高晉同志和他的人終于到達杭州府時,杭州府通報給乾隆皇帝的英軍艦隊離港北上的折子剛好送到皇帝手中。乾隆無可奈何又急忙下令高晉留下手中的五千兵力協同杭州知府收復定海,另外一萬兵員立刻趕赴天津。

這一來一回的折騰,實際上調派一萬人去天津的命令還未抵達高晉手中,那邊大沽口就已經打起來了。好在定海失陷已經是近兩個月前的事了,大沽口早已知道消息,不會像定海一樣還以為英國人是來做生意的。可大沽口的海防又如何呢?

大沽口是乾隆心中固若金湯的要塞,有炮台五座,火炮一百五十三門,駐軍五千余人,大沽口外圍的白河在漲潮時便是天然的護城河,河道內多是攔擋竹伐船只難以通行。

可是鋼鐵鑄造的戰列艦面對這些竹筏也難以通行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皇紀事最新章節 | 女皇紀事全文閱讀 | 女皇紀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