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紀事 如履薄冰 第三十三章 門戶之戰(中)

作者 ︰ 照燒茄子

收費章節(12點)

女皇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陰天有雨。

英國艦隊趁清晨漲潮時分駛入大沽口,戰爭在細雨中拉開序幕。雙方幾乎是同時爆發出最猛烈的轟擊,上百門火炮發出震耳欲聾的隆隆聲,炮口噴出的火光映紅了碧藍的海岸線。河面上、田壟中和高大的炮台周圍,塵土飛揚,硝煙升騰。清方的炮彈隨機亂飛,英方的炮彈落點精確,但無論如何此時的場面是非常壯觀的。

英國六艘戰列艦中的兩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便退出了戰線拉到後方休整。最終「復仇號」的一枚炮彈直接命中大沽口炮台後方的彈藥庫,騰起的火球引發了一連串的爆炸,炮塔上的守軍傷亡慘重,至此距離開戰不到三個小時戰爭便宣告結束了。失去了火炮攻勢,清朝的陸地軍隊變得極為單薄,清帝國最為雄偉的一座火炮重鎮就因為精準射擊造成的彈藥庫爆炸而宣布徹底啞火。此時英方陸軍已經從側後方攻入大沽口陣地。

事後報給乾隆皇帝的戰報上說︰清方共戰死三百余人,重傷一百人,輕傷五百人;而英方被擊沉軍艦兩艘,死傷近千人

反正大沽口總兵已經被炸死了,天津被佔,自己人死的差不多了,那英軍也不能死得太少啊。

姑且不論乾隆皇帝信是不信,反正龍顏大怒是一定有的,英國遠征軍軍佔領了天津,近逼北京,雖然只有萬把人那是不怕他們攻入北京城的,畢竟北京附近還駐有十萬八旗,但這臉丟的已經是非常的徹底了。

初期水師的失利還可以說水師不靠譜,是清帝國最不入流的部隊,可現如今最奢華、最固若金湯的天津大沽口炮台都完了,可見帝國的岸防炮對于英國軍艦來說根本沒有威懾力。

現在該怎麼辦呢?除了派兵去收復天津還能怎樣?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下旨命福康安帶兩萬八旗兵前往收復天津。

可福大人火急火燎的趕到天津時,英國人卻都已經返回了船上,對著搶劫完物資的大沽口放了幾發炮彈,打死打傷了幾隊八旗鐵騎,英國人又拍拍上路走也。

接下來的大半個月,英軍艦隊一路南下,以定海為中心輪番轟擊寧波、溫州、廈門、鎮海等地,完全掌控了制海權。饒邊的結果就是英方避重就輕,除定海外不佔據任何分散兵力的城鎮,卻讓追蹤船隊試圖「抗擊」的清軍疲于奔命。

除了開始調派給高晉的一萬五千人和福康安的兩萬人馬,乾隆皇帝後續又從直隸、山東等地調派了近八萬人,合計十二萬人馬,但由于不知道明天英軍軍艦會駛到何處,不得不在沿海處處設防。

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後勤供給給因為皇帝多次南巡而變得干癟的國庫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戶部和兵部天天互掐,乾隆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直到十二月十日,英軍駛向了長江內河河道,進發鎮江。

鎮江,古稱京口,北臨長江、西距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之一。

清帝國開國以來就在鎮江駐有重兵,此時鎮江守軍兩千余人,從直隸地區調集的兩千兵力也剛剛抵達。由于英方艦隊的主要戰力六艘戰列艦噸位太大,無法駛入內河河道,于是這次的戰役主要由六千五百多名英陸軍承擔。

送兵力上說英方佔據的優勢不大,但是武器方面高出太多,而且英軍乘船而來,直隸援軍奔波而至,反倒是遠道而來的英國人以逸待勞。

然而戰爭爆發後卻超出了英國人的想象,在他們看來,從抵達廣州的第一次戰役開始,就壓根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各地清軍不可謂不英勇,但對英方的影響僅僅是百余人的傷亡和兩艘戰艦的輕度毀損。因此他們對鎮江之戰的估計過于樂觀,他們以為也許要不了兩個小時,就足以收拾這些冷熱兵器混裝的辮子軍。

令他們想不到的是,擅長陸地戰的清帝國軍隊在裝備差、狀態不佳的情況下還是給予了他們沉重的打擊。進攻北城的一隊英軍在攀雲梯上與清軍激烈交戰,直至城牆被轟塌絕大部分後,這些頑抗的清軍還在利用一切有利地勢拒敵。進攻西門的英軍收到強力抵抗不得不轉戰西門,幾艘進入河道轟擊城牆的護衛艦也被城牆上的炮塔擊沉擊損狼狽退出,雖然最後清軍還是從東西兩門攻入了鎮江城內,但清軍仍然不放棄的展開了巷戰。

這一切只因為鎮江是他們的家

近兩百年來,綠營軍駐扎此地,家眷、祖墳、田地、財產都在此處,保衛家園唯死而已,沒有退路

攻陷鎮江城後,英軍清查戰況,大英帝國皇家陸軍竟然在此役戰死兩百多人、受傷三倍多人,雖然比起死傷千余人的清軍而已少的多,但已經遠遠超出英國遠征軍前期傷亡的總和了。

但鎮江最終還是淪陷了。

鎮江的淪陷後果非常嚴重,相比起最初佔領的定海,雖然高晉帶的援軍幾經波折都未能收復定海,但是從大局而言,定海對于清帝國來說是不太重要的。畢竟是個臨海的小島,英國軍艦以此作為補給樞紐,但與陸地大國清帝國是無所謂的。

然而鎮江不同,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港口之一,英方佔領了鎮江,便掐斷了從蘇杭一帶運載到京師的物資。漕運,在清帝國是關系南糧北調的關鍵。

清帝國專設了漕運總督,其下七省糧道,有專屬的兵丁萬余人船只七千艘。之所以如此重視,是由于漕運將蘇杭之地的糧食調集到北京,專供宮廷消耗、百官俸祿、軍餉支付,也就是說北京的皇宮幾千口、官員的米石官祿和駐扎在北京的十萬八旗的口糧完全都靠漕運支持。

此時外海已經被英國軍艦所掌控,又斷了漕運,等于就是斷了北京的口糧。乾隆皇帝得到消息後,火都發不出來了,只能推搡的倒在龍椅上閉上了眼楮。

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斷其軍糧都是非常致命的打擊,更別說統治基礎並算不得穩固的清帝國。

最終皇帝陛下下令︰去問問夷人,來犯所謂何事。

戰爭從七月開始到十二月,整整打了五個多月了,事實上清帝國還不明白紅毛夷人來犯究竟為何,這是多麼古怪的一件事。

被皇帝委派的官員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負責馬嘎爾尼來訪時禮儀規範工作的和珅和中堂。十二月二十八日和珅帶人抵達鎮江,並帶上了廣州海戰之前就轉移囚禁的洋人夷館的鴉片商人們,這些可憐的英國人或非英國人被清帝國的非人道囚禁方式已經關押了一年之久,幾乎已經看不出任何洋人老爺的模樣了。

為了表示善意,和珅派人給他們梳洗停當,準備與鎮江口岸釋放,然而抵達鎮江後卻發現英方派小船將英國商人帶走了,卻無視荷蘭法國的商人︰他們僅僅對本國國民負責即可,至于其他國家的人又關他們什麼事?

和珅于是只能派人塞了些銀兩給荷蘭、法國的商人,打發他們自行南下。

緊接著和珅便照會英遠征軍海軍司令,聲稱自己是大皇帝特派來的議善特使,準備與英方「候講善定事宜」,然而英方海軍司令一句話就將他堵了回去。

英方海軍司令說︰「我是大英帝國的國王陛下全權代理人,因此你方也應委派全權大臣前來鎮江,且要按照我方要求酌定,否則無法停戰。我們剛剛佔領了鎮江,下一步我們準備順河而上去南京看看,你們速度最好快些。」

和珅傻了,在大清帝國,所有重大事務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任何臣子都不得擅專。來鎮江他也只是被乾隆皇帝委任查辦,查辦後面都是需要匯報地

清帝國一向的談判方式是,皇帝坐在金鑾殿,大臣派到第一線,然後有專人來回傳遞消息和指令,談判大臣不過是皇帝的牽線木偶,哪有全權大臣之說呢?

好吧,你不能代表皇帝全權,人家就不停戰,鎮江算什麼?人家還準備去南京呢

和中堂急了,派六百里加急速送信至北京,這一來一回又是十幾天,就是六百里加急啊那也是馬跑不是?

就這麼拖著便過了女皇十一年,實際上英國人佔據定海、鎮江兩地已經就差不多了,說去打南京也就是嘴上威脅威脅。遠征軍此行來人一萬二,其中陸軍六千人留了兩千在定海,此時鎮江也有三千駐防,照鎮江這個抵抗攻勢,剩下的一千多人絕對不夠打南京,而艦隊的主力艦君權級戰列艦又因為噸位吃水問題壓根進不了內河。所以南京他們是絕對不會去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給和大人施壓,畢竟英軍的戰列艦龐大無比,真實的配員情況也就英國人自己知道。

女皇十一年一月八日,北京終于來了消息。幸而是乾隆的寵臣和珅負責談判,也許換了別人皇帝陛下還要考慮考慮是否放權。然而此時已經不容許考慮了,京城的儲備糧不夠吃啊雖然已經著人從直隸山東運糧救急,但一是直隸山東糧食也不富裕,對于北京的龐大人口而言杯水車薪;二是陸路實在是太難走,每個兩三月壓根到不了,即使到了北京人恐怕也早就餓得鬧政變了。

沒飯吃苦啊乾隆皇帝不得已給和中堂傳達了「便宜行事」的命令,在清帝國的歷史上可以算得上是最大限度的「全權代表了。」

一月九日,清英談判正式開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皇紀事最新章節 | 女皇紀事全文閱讀 | 女皇紀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