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第一卷 正文338 暗渡陳倉+番外陳年舊事

作者 ︰ 一文錢員外

文箐私下里問嘉禾︰「陸二哥做的是甚麼詩?沈肇呢?」

嘉禾道那時自己出去了,沒听著。文箐問文簡,方才知陸礎題的是荔枝︰「霞繡雞冠綻,霜染鵝卵甘。」而沈肇題了文簡愛吃的餈粑︰「焦黃勝餅香,入口出月牙。」文簡更喜歡沈肇所題勝過華庭湊合的詩。

文箐沒直接回應弟弟的話。華庭怎麼說呢,其本身對讀書不感興趣,不過是被逼無奈罷了,以前沈吳氏說華庭不會算數,文箐認為要對一個孩子突然讓他去打算盤,也難,更何況沈吳氏教人的方法,文箐實在不敢苟同。沈肇偏偏是個頂聰明的,學什麼會什麼,不過現下年齡漸大,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了,知道必須藏拙,不能強過華庭去。文箐想培養沈肇,一則怕沈吳氏不高興;二則擔心自己多管閑事將沈肇練出來了勝過華庭,沈肇日後驕矜,華庭會不甘,兄弟不和。所以現下也是睜只眼閉只眼,不太想管事。

嘉禾有時心眼也多,她死盯著小姐的神色,暗里問華嫣︰「表少爺比不上商先生,那是不是比陸家二郎要好?」

華嫣自然道︰「各有千秋吧。」說到這里,又趕緊補了一句,「我與你家小姐都不太讀詩書,哪里懂這些,就是門外漢瞧個熱鬧罷了。」

雖說小姐念舊情知恩善報,只是陳媽沒想到,文箐會特意去請陸家人過來。她生怕這麼一大群少年,會出甚麼事來。這一年她只打發了兒子陳實去陪陳忠,自己則實是不放心文箐,故而也留在自適居。對于陸礎留在周宅書院那邊與文筵一同上學,她很擔心地道︰「大*女乃與二女乃女乃那邊,會不會說甚麼?」

文箐對此十分有把握,道︰「不會呢,這還是她們提出來的,大伯母那邊只說家中人氣不旺,這下很好。陸二哥來了,再加上商先生,大哥與文簽他們四個正好一起探討學業呢。雖然陸二哥以前讀的書少一些,現下在城里守著書樓,正好。再說,商先生經常要去城里請教老先生如何破題,反正也要安排住處得一間房子,這回陸二哥與他共用一間。」

陳媽最擔心的是小姐與表少爺之間,自覺去年中秋後去了山西再回來,發現小姐與表少爺之間極少說話,眾人細心一點都能感覺到好象表少爺那邊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小姐這邊冷冷淡淡的,心里很著急。可是她也不敢多問,生怕問多了,小姐再蹦出一句「婚約取消」的話來,去年把她嚇怕了。此時見文箐高興,便小心翼翼地提到︰「小姐,我見幾位表少爺給畫的那個菜譜圖案,可真是漂亮得緊。」

「那是,這得看是誰的主意了。我雖畫不太好,可是這主意有的是。」文箐也自夸了一句。對于樓上的雅座,文箐想著來的人大抵是識字的,于是決定啟于用菜單,並將十來道關山特拿手的菜式繪出來,她本來想自己慢慢畫的,結果沈家兄弟幾個立時接手過去,放著專業人才不用白不用,文箐很放心地將此事交托于他們。店中也不掛甚麼字畫,只讓沈周與沈顓彩繪菜式,將文筵他們題的詞寫出來,掛將上去。

陳媽借機趕緊替沈顓說了一堆子好話,察顏觀色仔細辨認小姐面色。「表少爺對小姐可是一腔熱血深情,夫人地下有知,定是放心了。」

文箐一听她提到周夫人,沒吭聲,她終究還是沒練到波瀾不驚的臻境,臉上笑容慢慢斂去不少,認真地道︰「我曉得母親在世時對我與表哥有諸多期盼,可是……」可是她不是古代的「她」,她有自己的愛情觀,就算她能放下來「不吃柿子」的心理,可沈顓在她眼里,缺少些擔當。別的不求,她認為一個男人,最緊要的就是要有責任感,能擔當一切。

陳媽緊盯著不放,問道︰「小姐,可是有甚麼不方便講的?那陳媽就不問了……」她這是采取以退為進的辦法。

文箐想想,自己那日沖動下的話話都與她說了,別的事或許也只能與她說了,連嘉禾到現在她都沒說來呢。「陳媽,那日您不是說,表哥不會將我那句錯話說與舅姆或其他人听嗎?」不跳字。

陳媽點頭,道︰「是啊,表少爺親口說的。我瞅著,他是個言出必行守諾的君子,難道……」

文箐抬頭看著她,慢慢地道︰「曾外祖母去世後,大表姐找了我,卻是一口一句提甚麼他弟弟受了委屈……」文箐一直記得華婧說的這句話「同我弟弟正好相反,他是有苦寧願自己咽著也不吐半個字。」也就一直以為是沈顓將當日之言說與了華婧听。

陳媽大吃一驚,道︰「小姐,您是說表少爺說與大表小姐听了?這……」她手都有些發抖,到了華婧耳里,那豈不就是到了姜氏耳中?「可是大舅女乃女乃那里我也去過兩回了,她可是半點兒也沒露出一絲風聲來啊……」

文箐皺了一下眉頭,道︰「大舅姆那人,說話都不直接說,絨著彎子講。當初不喜我開食肆,直接與我說好了,卻是與陳媽你講的。反正那日我一見表姐說那些話,也是話趕話沒去問這些情由了,當時也不好去問表姐是不是為我說錯話了借題發揮訓斥于我……」這件事,她後來也想過,是不是有誤會。可是越是想得多,越發認為沈家人自以為的包容心不過是為了更多的掩飾。在某件事上鑽進了死胡同,一旦深了根,很難再出來,除非直接破牆。文箐現下就是這般情形。

陳媽憂心不已,眉頭攢到一起能夾死蜜蜂了。「要不,我去問問表少爺到底怎麼想的?」在她看來,既然表少爺對小姐深情厚意,怎麼會出賣小姐呢?表小姐說錯一句話,當時都承認錯了,表少爺也不是一個得理不饒人的……

文箐嘆口氣道︰「算了,我要開食肆,月前說與大舅姆那邊听了,我只瞧見她是有些不同意的。我與她也說明白了,成年後出了周家門,自然放手,讓弟弟或三叔來接手這些。她也同意了。現下相安無事,我也不想惹出旁的事來……」尤其是在她自己還沒找好一個過得去的人之前,沒定下成親對象,她這麼把沈顓當作現下的一條驢,牽著他準備去找千里馬,原因就是︰誰叫他說話不算數。

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撒氣,不過是仗的沈顓對她的愛,當時她身處其中,自是不曉得。

陳媽另有一件隱憂,一直放在心中,又不知小姐到底如何打算的,而且小姐也對自己只字不提,若不是前兩日從方氏嘴里曉得,她還不知道吳師傅已經來找過小姐了。「听說,去歲時吳師傅來過?」

文箐一听她打听這件事,便開始研起墨來,頭也沒抬,道︰「是,我倒是忘了與陳媽說了。那一年家中出事,陳管家與他一道來尋我與弟弟,陳管家沿九江,他則從岳州往長沙再到廣州府,以為我們被人販子拐出海……」

結果自然未果,但他二人則出了一趟海,過了兩年返回,到福州,听得蘇州一個行商提起周家的事,才曉得文箐已返家,于是急急地趕來。卻在路上找到了當年賣徐氏的那個牙婆,設了個計送了官,拿了供狀,送到文箐這里。

陳媽小聲道︰「小姐可是要替徐姨娘討個清白?」

文箐將墨研好,輕輕地點了兩下,將墨汁滴盡,慢慢放好,開始提起筆來,似乎這事兒不想多說一般︰「應該吧。文簡以前不時問過我,再說,姨娘就一個心願,想葬在先父身側,先母先父同穴,姨娘這點心願,作為兒女,似乎不了便是不孝……」她說著這此,手下寫了一個「真」字,抬頭盯著陳媽道︰「您說呢?」

陳媽並沒有與她對視,略低了下頭,道︰「小姐說的是。」

文箐擱筆,對著字吹了一口氣,道︰「不過也急不得。先前伯祖父說,先父的官司有權臣在,只怕洗不清;小姑姑寫信來,說姨娘的事兒暫緩。不過族里卻是說,要想姨娘進祖墳,那只能身份清白才可……」

陳媽嘆口氣道︰「這事兒本來就不好辦。小姐也莫心急,既然大老太爺發話了,不如再等等。」

文箐道︰「可不是?我急也沒用,反正文簡也小,他若忘了再說吧。我就想啊,現在這事兒從頭說來,要怪就怪姨娘當日不該,再有父親在世時,為何不好好地去找章家人與牙婆?說是命也好,運氣也罷,只是吳師傅的運氣也太好了些……」

陳媽趕緊道︰「夫人在世時,可是找了好多回,卻是未果。興許是那牙婆見得年長事久,以為沒人查了,如今又犯事,被逮了。這叫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文箐寫下「天理」二字,將「天」字寫得尤其的大,盯著字道︰「陳媽,到現在也沒有人與我細說,四嬸為何對我們姐弟看不入眼?您勸我莫開食肆,以免與四嬸沖突,可是我就不明白了,先時我開食肆也沒犯著她,為何就一直看我不順眼?」

「這些本來就沒甚麼事,四女乃女乃那人就是小心眼,見風就喚影,真的。小姐要與她計較,那反而壞了姨娘名聲。」

文箐淡淡地道︰「我省得,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讓。可是,我總不能一味退讓,免得讓人覺得我心虛,是吧?不少字姨娘與爹成親後,不是很快就一同上任了,怎麼會在家中與四嬸有牽扯呢?」

陳媽支支吾吾地不肯言。「小姐,這話從何說起?」陳媽發現自己沒在家一年,是誰在小姐面前說三道四了?方氏?不可能啊。

文箐卻很快地給她揭開了謎團,道︰「郭董氏雖然只在食肆里做了一個月,可是她啊,有所求,必然是對我無話不談,可是她畢竟不是我們家的人,所知也就一點皮毛,是風是影也難說呢。陳媽卻是十分謹言,當年母親離世時,卻也說了,讓你好好與我說說家中細事。如今眼見沈家守完孝,只怕又要催婚了,我卻對家中諸事一無所知……」

陳媽這下子,十分後悔來與小姐談心了。本來是好心勸小姐的,哪想到會被小姐逼供?這時候,她又有種感覺,小姐長大了,自己慢慢沒用了。眼見得褚群幫著文箐大事小情地處理著,她覺得自己與陳忠的在小姐這里似乎越來越沒個地方擺了。心中開始惶恐起來,又格外懷念起夫人來。「小姐,想知曉甚麼事,陳媽這里自是知無不言……」

文箐見她終于開口了這句話,無聲地笑了,可是她卻沒有當下就問,而是提起了新的事情來。「我听說劉四在山西做得不錯呢,前幾日三舅姆說要來賀食肆開張,想讓陳管事主要打理售煤之事,讓我提前與陳媽說一句。我覺得這是好事兒,畢竟在礦場,全是煤灰,對陳管事身體不好……」

陳媽心頭一喜,道︰「三舅女乃女乃這般說了?」

文箐在紙上寫了一個「禾」字,點了下頭,在旁邊添上一豎,最後一筆用力一劃,一豎鉤出來了,筆鋒如劍如戟。「千真萬確。不過得等著華庭與鄭家談妥親事,聘禮可能就是煤山的半成利……」

沈吳氏大出血一回,今年春綢上市過後,想來應該能將所有欠債清了,到時無債一身輕了。

文箐放下筆,認真地道︰「栓子哥和沈肇都對經商十分感興趣,我想,或許日後他們能合作好。陳媽,我們姐弟一直由你們帶大,這份情義,絕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了的。我向來把陳媽看得比我三嬸還親厚。現下讓陳管家單獨經營,卻是為了以後著想,若是有個意外,三叔那邊與我們鬧翻了,我與弟弟還能仰仗您與陳管家……」

陳媽越听心越驚,只覺得身子有些發涼,小姐這是?

卻听得文箐接下來的話並不是她所想的那樣,而是︰「人說,雞子不能放到一個籃子里,況且兔子仍有三窟。上次大表姐與我爭執,我才知曉一些情由,昔年父親出事,母親明面上沒有為商,但陳管家本與我家原有契,人盡皆知,且陳媽是我乳母,這往來事項,並不是秘密。祖父陳情,卻是不能將盜匪運走的兩船貨討要,白白讓華陽王月兌逃……吃了一次虧,我不想再摔一個跟斗,尋思著……」

她將話與陳媽挑明,大意便是︰陳忠當日從岳州返回,與周家有不和,已令外人知,這幾年,陳忠北上山西都不在蘇州幫著文箐打理,或許這樣就會讓外人知曉,陳忠已與周家再無干系。沈家在山西挖煤,卻沒在江南販賣,都是鄭家所為……

文箐說完這些,道︰「只是食肆重開,買鋪面重新修葺等花了兩萬近三萬貫,李誠帶來一萬貫不想動,我手頭上還略有點余錢作周轉。只是這絨衣買賣不過是能做得一兩年,到時肯定價格就會落下一半,我也可能不在周家了,這生意也不想再做下去。得了這些錢,既不能全放在周家,也不能帶去沈家,我只能托付陳媽與陳管家……」

文箐所說的不過是︰暗渡陳倉。想拿錢讓陳媽暗里做生意,對周家不說,對沈家更不說。沈家不喜文箐經商,但沈家那點家底出的聘禮必然不會太多,文箐的陪嫁也不能壓他一頭……沈家要是再這般清貧守志下去,而不是好生經營打理,只怕到得沈顓成年,各兄弟成親,一旦分家,只怕生活也是拮據不堪,至少文箐是沒法過這種沒有保障的日子。文簡成親後,誰曉得日後娶進門的妻子是個甚麼樣的人?要她接濟大姑子家,文箐不會接受,同時也不想讓文簡夾在其中難做人。

陳媽前半段以為小姐是借徐氏的事敲打自己,心里惶惶不安,一些舊事終究是想瞞也瞞不住的,生怕小姐現下就究根挖底的問;後半段卻又听到小姐說出肺腑之言,似是托付。所言頭頭是道,有理有據的,但每一個打算都是小姐心頭有很深的不安與焦慮。如果她是一個現代人,請心理醫生為文箐診治一番,或多或少地會發現文箐有點焦慮癥狀。她是古人,她只是察覺到小姐很難過,于是連帶她自己也難過。知道小姐不是要甩了自己,而是為來日做打算,又略心安。

這是文箐未來兩三年內的打算,事實上,每個月,每年都有可能變化,她沒法再做更長遠的計劃,如果除了沈顓,沒有其他男人能入自己的眼,那麼,兩年後沈家必然提出成親,自己再沒有任何生理的理由搪塞過去,不嫁沈家,只怕長輩們也會給自己挑一個人另嫁了。就象周瓏一樣,哪怕有了品餃,只要周敘在,她終究並不能作主宰自己的一切。

番外1

周鴻幼時,很是聰穎活潑,與其兄大相徑庭。

周鵬打小身子骨不好,氣虛癥,有嚴重心疾,出生時,就是憋青了臉半天才緩過氣來的。這是龐氏的第一胎,尤其是兒子,那時周榮還沒出生呢,在周家人中,亦是特別,故而龐氏與周復皆十分看重長子。

周鵬只賺了這個好名字,卻沒有個好身子骨來支撐他飛翔遨游。但其記憶超群,真正是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吟詩作對那是信手捏來,小小年紀已經揚名在外,不到十五歲,考取了生員,其後一年,又中了舉,按當時鄉試主考官評定,周鵬只怕是大明最年輕進士。可是,會試那一年,卻是一場病,沒參加考試,後來拖了一年,人沒了。人評價一句︰「天妒英才。」

周鴻是從周鵬沒了之後一年多,才得了爹娘的重視,此前只與周珍相互慰藉。是以,周鴻與周珍感情極好,當周鴻出事時,周珍是格外心焦的一個,尤勝其父周復。

周鴻周珍較周鵬小好些歲,這也是有原因的。

周復娶龐氏,是沒奈何,這里涉及的陳年舊事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的。但龐氏的嫁妝確實給周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改善,周復在心底里也不得不感激妻子。但後來,周復也因為妻子的門第被人取笑過,尤其是妻家是收夜香的。周復倒不是嫌棄妻家,但當年婚事中的芥蒂一直有,龐氏卻一直自卑不已,後來得了周鴻卻是個病兒,擔心不已。

周復想到父母親俱早逝,都是突然離去,道是心疾,于是心中不安。遵從養身之道,以期延天年,與龐氏的夫妻生活自然也稀疏,令龐氏更生誤會,加上龐氏與魏氏之間的齷齪不斷,周復夾在其中難以自處。

龐氏灰心,在周復將家業捐出作軍餉時,替周復迎娶了妾室劉氏。周復認為龐氏太過于自作主張,更生誤會。直到周鵬漸長,風頭漸露,周復滿心歡喜,龐氏與夫再次和好,得了周鵬。

周復欲去劉氏,劉氏在龐氏面前哭訴,說女乃女乃當看看中的就是自己旺子命,二少爺或許就是因為自己在周宅,所以才沒有心疾,望龐氏能看在這點情面上莫休了自己去,否則離開周家,不如一死了之。

龐氏那時喜得貴子,便允了她。

而龐氏沒想到自己做了一回東郭先生,劉氏本來之前或者沒太多心眼,只是周復那一舉動,終究讓她心里起了不安,而且是後怕,難免就開始費盡心思琢磨如何才能在周家站下腳來,不再這樣擔心受怕被趕出門去。于是越發也想要得子,她隱忍多年伏低做小,一直懷胎未果,怨了周復後,更將怨恨記在同為女人的龐氏身上,這時完全沒有半點記著龐氏對她的包容。于是,在族人與親戚朋友,以及魏氏之間,散布一點謠言,自然是詆毀龐氏。直到周鴻生下來好些年後,她才得了周騰,過一年又得周同,二者身體可是比周鴻強得多,于是驕姿更是漸露。

龐氏見劉氏連連開花結子,又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傷心,無處訴說,後悔不堪,早知如此,當日何必一時心軟沒休了她去?

劉氏象一條不叫的狗,不動聲色中給龐氏與周復制造了好些誤會,龐氏過于忠厚老實,沒奈何,她一個婦道人家想不出甚麼辦法來,又听得人說過「借西風」,于是又物色了方氏與周復。

周復大為生氣,再不理會龐氏。龐氏帶了小兒子與彼時正是少女的周夫人回到蘇州完了婚後,便留在蘇州,亦不跟隨周復一道上任。周珍年小卻懂事得早,勸母未果,與周夫人傷心提及此事,奈何父母高堂之事,子女無置喙之地。

周鴻因幼年時期,父母的關愛皆被大哥一人佔去,于是養成了不服輸的個性,大哥被人稱道,他亦是鼓了勁拼命學習,心無旁騖,終于少年有成,及冠後中了舉,先時的壓抑如今皆化成了驕傲,難免鋒頭畢露,看不慣世事,中了進士,在京候官職期間,一言出,被人故意傳之,得罪了當時還未極其顯赫的三楊之一,為日後冤案難申埋下了根。

番外昨天改了一下,沒改完,可能還會有所改動,大家先湊合看一下吧。有些說得太白,有些一帶而過,畢竟是舊事,不想花太多心思去挖了。會將多一些筆墨說周鴻的情事,在文箐初始看來的情同姐妹的周夫人與徐姨娘之間,到底有沒有嫌隙?事實上,這一章正文里已經有些端倪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生活面面觀最新章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文閱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