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第一卷 前傳127 來人接還鄉

作者 ︰ 一文錢員外

話外一句︰前言內容已進入最後的高潮階段。

文箐想著既然發動了人手,而且張三還是有著那麼一個明顯胎記的人,應該是很快的。不說三五日,十日內也該有消息了。可是到了九月初,仍然音信全無。看來這找人,真正是海里撈針。

一度,文箐想,是不是姨娘看錯了?自己判斷錯了?也許張三仍在水路上做活,只是這次偶經過岳州?她把這想法告訴陳管事,陳管事亦覺得後一點極為有可能。于是找人的事,也著急不得。

想想鄉下的宅子正在建,因為找人,這一停工,要是到了冬天都下雪了還沒建成,豈不又得誤上一年?陳嫂著急房子的事,畢竟不能讓小姐少爺每次去鄉下,擠工人的房。文箐忙讓陳管事還是回去看顧房子。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情總得慢慢來。文箐這樣安慰自己。

只是沒兩天後,突然有人找上門來。

來人是一四十來歲的漢子,著的是青綢直裰,後面跟的是小廝。一口蘇州腔。

文箐哪里識得來人,陳嫂上街買菜尚未歸家,要不她也許認得。可來人見著了文箐,眼楮一亮,十分熱情,開口就說︰「原來佷女已長得這般大了,越發……想當年你離家也不過才三四歲……我是你三大伯啊,同你爹一輩的,在族里按序是排行三,你叫我成伯就是了。」

文箐點點頭,想來他名字就叫周成了。遞了水過去,躬身道︰「成伯。我年紀小,不記得蘇州的人與事了。如有怠慢之處,請見諒啊。只是,成伯此來所為何事?」

成伯適才是眼不錯地看著文箐,差點兒讓她誤以為自己是他什麼至親人一般,不過她總覺得這眼神有些不對勁。這時,成伯亦環視了一下這光涂四壁僅只有桌椅的廳堂,嘆了聲,道︰「你們流落此地,也是艱難啊……」

這一句,讓文箐對他有了幾分好感︰「多謝成伯關心,眼下還過得去。」

成伯點點頭,道︰「你家姨娘呢?管事呢?」看來是沒見大人,不說明來意了。

文箐心想,自己畢竟是年小,誰會相信自己當家?只得道︰「姨娘自是不方便見客。管事在鄉下蓋房呢。陳嫂適才上街買菜。成伯有事,只需同我講便是,母親大人去世後,自是由我來操持。」

成伯一驚,道︰「你這小小年紀,竟也曉得當家?你過來,且讓成伯好好看看……」

文箐何曾見過這般親切的男人?就好象前世里一個父輩的尊長一般。雖覺得不合適,亦走了幾步,靠前。

成伯好一番打量過後,道︰「真正是難為你了。既如此,我便說說。你爹既然客死他鄉,自是要回到祖墳才是。我呢,這次便是來接你們姐弟一家還鄉的。這里有你四叔一封信為憑。」

文箐接了信過來,她哪里曉得什麼四叔的筆跡?雖是上次周老太爺生病時,四叔亦執筆寫過,可是她只是听說,並未產留意筆跡一事。故此,一時也無法判斷來個身份真假。

另外,也沒想明白為何突然蘇州那邊就派人過來接自己了。想當初,雖然蘇州老太爺病重,也只是派了管事過來,何曾派了父輩親長過來相迎?一時有些模不著頭腦。

展信一看,信寫的是給陳管事的,大意是︰「家中三哥正鬧著要分家財,只是自己想來不合適,無論如何,佷兒文簡也是周家之後,怎麼也得分一份子。再說二哥魂魄客居異鄉,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趁此時快遷居回族里,才是正理。同得族里說及此事,都道盡快還鄉才是。本欲親自去迎回二哥二嫂靈柩,帶回佷女佷兒。奈何,一時意外,腿摔了,如今有疾在身,自是無法親去。只得請了族兄相助……」

文箐見這信寫得十分動情,想來這四叔雖與三叔同胞,可是卻向來不和,如今是為二房打抱不平了?文箐記掛姨娘之事,心想,這要回去了,是好事,可是她如何自處?既不能呆在周家,又沒有娘家可回,難不成孤身一人賃了房子,還要到處在蘇州听閑話?很是發愁。

文箐折好信,道︰「多謝成伯與四叔心意。只是我們現下尚好,一家人仍能住在一起,雖無甚麼積蓄,只是買了幾畝地,倒也餓不著。」

周成卻一搖頭道︰「這話可不能這般說。想來弘弟與弘弟妹離世亦有遺言,定是想要再返祖籍,讓你們姐弟認祖歸宗,哪能寄居異鄉僻壤過日子?再說,周家族里也不容許此事。豈不是讓外人笑話」

文箐沒想到這成伯真是好口才,抬了周大人與周夫人的遺言,又說族里的名聲,哪一個對于她來說,都是大帽子。「成伯所言,文箐未曾沒想過。認祖歸宗,能回故里,有族親相庇護關照,自是莫大的好處。只是,實不相瞞,我四叔雖在信里未曾提及關于朝廷公文一事,若是我姐弟護了父母靈柩返鄉,那日後姨娘如何自處?信中未提,不知成伯是否有過思謀?可有成全之策?」

周成一愣。關于徐氏,早就不在族籍上了,這事看來這邊完全不知情,不過,這邊看來如今沒了正室,顯然是極為看重姨娘,畢竟是生母關系。文箐這一問,把他亦問傻了。可是他也不糊涂,只是嚴辭道︰「那依你之見,是要在這里候到你家姨娘……」後面的話意思已盡,無須明說。

文箐也沒想過到底要等到多久,因為她一直寄望于能給姨娘清白身份,這樣便能上訴,便有法子讓姨娘不受判詞所拘,能一家子團圓,可以在蘇州,或者北京,任何一個地方光明正大地同兒女一起生活。「成伯,此事說來話長。只是,眼下我們已發現能證實我家姨娘清白人家而非樂籍的人,再需得些日子,便可以逮倒,到時送官,便可以讓姨娘洗清過去,屆時再返蘇州……」

周成听得這話,覺得二房這女兒實實所慮甚多,在她看來是極為周全,可是卻也有不少紕漏之處,只是略提了一句︰「你還是年齡小,所思簡單。便是還了清白,不是樂伎又如何?難不成還能讓朝廷重新下文,收回成命?」

文箐一听,也來氣,心想既有人證,怎麼便不能案情重申了?听過周夫人講述過,也不是沒可能。再說,去年還有巡按來各地方巡查冤案疑案,自己亦可以將此呈告上去。萬不成,還可以直接去北京上訴,也不是沒有可能。

周成听完,反而笑道︰「你有這份心思是好。事成了,難不成姨娘就不會被他人詬病了?有多少事,便是能清白又有何用?照樣污水潑頭。」

文箐听著來氣,有些不悅,道︰「那依成伯所言,便是我將姨娘扔在此地,不管不顧?遺棄生母,豈不是極大的不孝?我既是如此不仁不義不孝之人,又有何顏面返蘇州見周家列祖列宗?還不同姨娘在此地平安度日。成伯只需告知三叔四叔,分家時,家業多少,自是有族里長輩公斷。要真能分到我們這一房,便賣了。」

成伯見她賭氣小氣,越發的可愛,只覺這人如此這般,實在不可多得,一時心癢難耐。不過面上仍然長者慈祥,道︰「你對姨娘盡孝是好,只是對你先父母卻是不孝至極,對你祖父亦是不孝。你祖父過世,你何嘗盡過孝心?你祖父念念不忘你們這一房,自是盼著盡快返鄉。你四叔一番好意,為此還同你三叔大打出手,才摔了腿。如今你只是一句便宜話,便打發了你四叔,可見,你這人亦不懂得規矩……」

話到後面,似乎很是嚴重了。文箐沒想到,四叔居然如此仗義,為了自己這一房,居然敢動手與親兄弟,想來這要論起來,也是不孝了。不知後來又是如何一個結果的。心里頗生不安,對四叔好感更強。

可是在選擇上,她仍然不想更改。盡了對姨娘的心,便是對其他人不孝,可又能如何?既無萬全之策,事不得兩全,自己的看法是只能選擇對活人最有好處的路來走。死人,已去世,早晚讓他歸祖墳便是。

只是這些話,卻說不得。一說出來,那是大大的違經叛道,十足的不孝重罪。

正在僵持中,幸好陳嫂回來了。果然她認得周成,听得周成是親來接老爺與夫人還有少爺小姐返鄉,更是感激涕零,便跪在地上,生生磕了三個響頭。

文箐先是因為她一來,便確認了周成身份,心里略安。可沒想到她听了此人所來目的後,反應如此強烈。看來她早就一心掛念蘇州,能听得蘇州有親來接,更是欣喜萬分。也許還鄉,除了自己和姨娘,是這里每個人心頭的一件大事,要事。

陳嫂听得成伯講小姐不同意回去,便一臉疑惑地道︰「小姐,這是為何?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老爺生前多想能歸家啊,便是夫人,亦交待過他日能還鄉還是盡早……」

文箐給噎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好似罪人便是自己。不錯,她是貪戀岳州的平靜生活,她害怕回了蘇州,要同一大家子不認識的人,天天為這個,為那個斗來斗去,看看年前後的曾家,那還不算多大呢,遠沒有周家族人多,都雞飛狗跳的。能選擇簡單的生活,為什麼不?

「可是,姨娘呢?」文箐把這個問題丟給陳嫂。

陳嫂本來一臉高興,一下子嘴也張大了,僵住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生活面面觀最新章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文閱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