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母傳 27.與繼女半個世紀情緣

作者 ︰

第27章與繼女兒半個世紀的情緣

——徐靜斐繼母廖靜文

初相識,母女很投緣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的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徐悲鴻長女徐靜斐小時候,她幾乎沒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愛,和家庭的溫暖與幸福。但是,她極愛戴僅比她大6歲的繼母廖靜文,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感佩比父親小28歲的繼母,極為敬重父親的人品和畫品,為父親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女兒愛父親,妻子愛丈夫,她們的愛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卻是相通的。她們之間心與心踫撞交融的友情,猶如春風化雨,有著一種永恆的美麗。

在青城山,徐靜斐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輕姑娘坐在一棵大銀杏樹下,聚精會神地讀書。她穿著一件紫紅色的布旗袍,留著一頭烏黑的短發,很少言語。這位姑娘就是廖靜文。

徐靜斐以前就听母親說過,廖靜文和父親相愛,並說像她這樣年輕漂亮的姑娘能愛上一個比她大28歲的人,不是圖名就是圖利。但徐靜斐只覺得廖靜文雅靜好學,端莊美麗,沒有一點兒輕浮鄙俗。她從心眼里喜歡這個只比自己大幾歲的姑娘。

1944年,父親由于生活艱苦和過度的勞累,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和慢性腎炎,處于危險期,徐靜斐聞訊後去醫院看望,看到廖靜文為照料父親,已是頭發零亂,眼圈發黑,形容疲憊憔悴。可以想象,為了父親,她已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徐靜斐的心中倏地涌過一陣感激的熱流。

當廖靜文送她到醫院大門口,叮囑她︰「天快黑了,走路要小心呀!」徐靜斐用力點頭,心中一陣溫暖。她在心里感激著廖靜文︰「我父親多虧有了你啊!」

廖靜文那時在父親身邊當圖書管理員,對父親的事業和生活都傾心相助。她為了輔助父親的事業和照顧他孤身體弱的生活,她毅然放棄了入學不久的金陵女大,精心地照料著父親……在父親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她沒有離開他,而是用自己的火熱柔情和愛心滋潤著父親那一顆病中的心。她對父親那真誠、堅定、純潔、無私的情意,像一泓清泉,滌盡了徐靜斐心中的疑團和隔閡。她怎麼能夠不感動呢?她又怎能相信媽媽說的她是為了圖名、圖利呢?

母女同進大學校門

徐靜斐高中畢業時,考上了南京金陵女大。在大學里,徐靜斐接觸了一些進步同學,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起來。當蔣家王朝大廈將傾,頑固派倉皇逃奔台灣時,徐靜斐表現出異常的明智和大義,毅然背叛了母親,秘密跟隨地下黨來到皖北解放區,跨出了她人生抉擇的關鍵性一步。

當父親和繼母在北京接到靜斐的信後,他們感到無比歡欣和快慰。而這時,蔣碧微卻孤身一人匆匆去了台灣。從此,徐靜斐和母親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天各一方,再也沒有相見過。

1949年,徐靜斐作為南京軍管會的派出干部來到安徽。和黎洪模結婚後,她就一直在安徽工作。

徐靜斐沒有料到父親的病情又會加重。1953年9月19日晚,徐靜斐生了第二個孩子。而這時候,徐悲鴻已是生命垂危,北京的電報和信件不斷地飛到安徽,但徐靜斐一點兒也不知道。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的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為了防止身體本來虛弱的徐靜斐,听到父親去世噩耗發生什麼意外,丈夫和醫院對她封鎖消息。待到滿月後得知父親去世消息,她撕心裂肺,悲痛欲絕,淚水撲簌簌落下。幾十年以後,她仍是淚水漣漣地說︰「我心里太難過了。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受的一件事,也是最遺憾的一件事。」

徐悲鴻去世後不久,廖靜文給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父親生前對你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學一個專業,因為你中學的成績非常好。現在你父親雖然去世了,可不管怎樣困難,我一定盡我的力量幫助你。」

受到繼母的鼓勵,徐靜斐就下了決心,想上大學了。在她懷孕8個多月時參加考試的,她的腳腫得連鞋子都穿不上。結果,她以6門功課581分的最好成績被錄取。

入學不久,繼母給她寄來了一筆錢。這一年,廖靜文也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大學期間,她們經常通信,互相鼓勵。廖靜文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都給了徐靜斐很大的支持和鼓舞,直到她完成了學業,留校當了教師。

但是,廖靜文因工作實在太忙,既要當徐悲鴻紀念館館長,還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苦于分身無術。她堅持讀了三年半,最終還是退學了。

彌補母愛缺失綿延無盡

1961年,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民的生活異常艱苦。廖靜文記掛著徐靜斐和她的孩子們,便打電話、寫信叫她到北京去。

放暑假了,徐靜斐便帶著4個孩子去北京。當時的北京經濟也很蕭條,很難買到食物。廖靜文沒有糧票,靠家中那一點定量糧又不夠這麼多人吃,因此,她急得團團轉。徐靜斐有個哥哥已被打成右派,此時在北京附近的農場里勞動,他常背回一點玉米棒子當口糧。為了多弄些吃的,廖靜文盡了最大的力量。

星期天,廖靜文還帶著徐靜斐及孩子們到公園玩,他們捉迷藏、丟手絹,玩得興高采烈,分外愉快。她對徐靜斐說︰「你和你哥從小沒有母愛,家庭很不幸,所以你父親去世後,我要盡量多給你們一些溫暖,告慰你父親的在天之靈。」

「媽媽,這幾十年來,你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最真摯的母愛,足以彌補了一個正常母親所給的愛,這是我的未曾給過的愛,我非常滿足、非常感激您。」徐靜斐深情地說。

1967年,徐靜斐為了躲避愈演愈烈的武斗,帶著孩子到了北京。廖靜文受周恩來總理保護,住在中南海一間房子里,她只得在天亮時回到家里,和他們在一起,天黑了再由兒子陪著她到中南海去住。

在毛澤東主席對徐悲鴻作了肯定的表態後,廖靜文的處境才慢慢平安起來。

悲鴻去世後,徐靜斐當時有7個孩子,她只拿調干助學金每月27元,她丈夫的工資是80多元,全家月總收入只百元。為了照顧孩子,她家里請了一個女乃媽、一個保姆,于是全家有11口人吃飯,經濟拮據可以想象,常常是燒一大盤青菜全家人吃。廖靜文知道情況後,立刻給她寄了1000元錢。徐靜斐把那錢存入銀行,每月取一點,細水長流地補貼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徐靜斐的家庭負擔仍然沉重。廖靜文有一次對她說︰「全家所有的孩子都有彩電冰箱了,就你沒有,我很難過。我總覺得你活得太苦了,孩子那麼多,一想到這些我就想哭。」她.要給徐靜斐買彩電和冰箱,但徐靜斐不同意,說︰「你的條件也並不怎麼好。」不久,一個朋友送給廖靜文一台14英寸彩電,她就把彩電送給了徐靜斐。

其後,廖靜文給她寄了700元錢,並一再叮囑︰「這個錢不許你作他用,只許買冰箱。」同時,徐靜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弟弟听說她沒有冰箱,就省了錢,在回國探親時帶回一台冰箱送她。徐靜斐很感動。她把繼母的錢原封不動地寄了回去。

徐靜斐的生母蔣碧微在台灣去世後,徐靜斐辦了一份放棄遺產繼承權的公證書,她拒絕和哥哥去繼承遺產,她說︰「我的生命之根已深深扎在大陸這塊土地上了。」

徐悲鴻說過︰「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應當給後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東西。」是的,悲鴻留給我們的,是那些像語言一樣在人民中流傳著的藝術作品和他的愛國之心。而徐靜斐和廖靜文留給我們的,則是她們之間深厚純潔的友情以及她們所表現出來的高尚愛心。

摘自︰江雪《徐悲鴻長女和繼母廖靜文的半個世紀情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繼母傳最新章節 | 繼母傳全文閱讀 | 繼母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