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母傳 31.不以成敗論人才

作者 ︰

第31章不以成敗論人才

——北宋政治家曾鞏繼母

做事不要怕失敗

曾鞏(1019-9-30-1083-4-30),字子固,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生于1019年9月30日,死于1083年4月30日,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39歲(1057)中進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曾鞏,出身于官宦書香之家,早年喪母,卻未失去母愛,繼母朱氏用自己的愛給曾鞏帶來了母愛的溫暖和前進的力量。

曾鞏生性聰敏,博聞強記,過目能誦。12歲就曾試作《六論》,一揮而就,言辭甚是奇偉,名傳四方鄉里。雖然其少有名氣,但是,他成名出仕很曲折,在科舉路上,他屢屢受挫,直到39歲前,曾鞏還只是一個落第秀才。

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情緒低落消沉。在這一次次失敗中,是誰給他以振作的勇氣?是誰給他以必勝的信心?不是別人,而是他的繼母朱氏。

曾鞏第一次進京趕考時,自恃年少有才,信心十足,志在必奪。哪知科舉之路險峻,考試放榜,名落孫山。

第一次考試的失敗使他認識了科舉考試的道路崎嶇而艱險。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經過幾年準備的曾鞏和兄長曾曄再次赴京趕考。行期前,朱氏夫人為兄弟倆打點行裝,再三叮嚀他們保重身體、沉著應考。第一次考試的失敗,朱氏只字不提,對這次考試,她也未給兄弟倆以心理壓力,只是說︰「不論成敗,只要你等盡力所為,我就滿意了。」

考試結束,再次落榜回來了,朱氏熱情迎接,毫無責怪之意。而兄弟兩人總是悶悶不樂,朱氏見狀,心中十分焦慮,她擔心兄弟倆想不開,不僅影響學業,還會悶出病來,她必須讓他們振作起來。一日,朱氏將兄弟倆叫到自己屋內,她說︰「我知道你們心情不好,為母也很難過,但總不能這樣消沉下去吧!兩次不行,再來三次、四次、只要有恆心,就一定能成功!」

「母親所言極是,」曾曄說,「只是鄉人的嘲笑讓人受不了!」

「你說的是有人作打油詩譏諷你們?」朱氏問道。

「是,您听那詩有多刻薄。」曾曄憤憤地念道︰「‘三年一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這叫人怎麼受得了!」

「我早就听到了,」朱氏頓了頓,接著又說︰「人嘛,干一件事總會有人說三道四,只要堅定信念,就由他們說去吧!」

朱氏說完,看著兄弟兩人,見曾鞏沉思不語,手上還捏著一張紙,于是便函問︰「鞏兒,你怎麼不說話?手上拿的是什麼?」

「哦,孩兒正在細思母親的訓示。」曾鞏答道,同時將紙雙手呈給朱氏︰「這是孩兒剛剛寫的一首詩,請母親過目。」

朱氏接過紙一看,上面寫著一首題為《高松》的詩,詩是這樣寫的︰「高松高干雲,眾木安可到?……豈同澗中萍,上下逐流潦?豈同牆根槐,卷卷秋可掃?……」讀完這首詩,朱氏沉默了一會便說︰「孩子,我知道這次落榜,你們心中不服,憑你們的才華是不該落榜的。但是,既成事實,你也就不心再怨恨了,只要有真才實學,就一定會嶄露頭角的時候!你不是要做高松嗎?做高松就要經得起風霜雨雪。況且,你這次科考雖然失敗,也不是一無所獲,你不是拜了名士歐陽修為師嗎?听說他送你回鄉時,還專為你贈一篇,文章是怎麼說的?」

談到歐陽修《送曾鞏秀才序》一文,曾鞏頗為激動,此文他早已記熟,隨口便背了出來︰……

朱氏听後,十分感慨︰「你能得到歐陽修先生的稱贊,這說明你功底不淺。所以,千萬不能氣餒,要好自為之啊!」

五子登科,造福百姓

听了母親開導,曾鞏兄弟豁開朗,從此在冷嘲熱諷中更加發憤苦讀。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經過多年學習準備,曾鞏又將赴京趕考。嘉祐二年(公元1057),曾家四子一婿進京趕考。行前,眾人拜別朱氏,朱氏看著這些年輕人,不無感嘆地說︰「大家好好考,但不要有壓力,你們五人中有一人考取,我就給你們擺酒席慶賀!」

五人一行帶著母親的囑咐,奔往京城。

兒行千里母擔憂,況且此行又是關系到孩子前程的大事,朱氏心中自然不會輕松。她掛念曾鞏等人的功名前途,可說是到了寢食不安的地步。

這一年是歐陽修任主考官,他對積弊很深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廢除了科考中險怪奇澀的「太學體」,使得考場氣不為一變。也就在這一年,曾氏一門五人全部榜上有名。朱氏听到這個喜訊,十分高興︰「五子登科,終于成功了,真是不容易啊!」

曾家四子一婿同時登科(曾鞏39歲),這真是天大的喜事。在興奮歡樂之余,朱氏思慮得更深遠︰五子登科,便意味著曾鞏兄弟從此踏上仕途。因此,他們日後的一言一行,就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關系到廣大百姓。做個正直的人,當個清官,這可是大事情啊!怎樣才能使他們兄弟明白為官之道和認清自己的責任呢?猛錯落有致間,「榮親園」的故事出現在她腦海里。對!何不用這故事來教育他們呢?

第二天的晚飯,朱氏吩咐擺在榮親園。吃完飯,來賀喜的親朋好友漸漸離去,只剩下曾鞏兄弟等家人,朱氏把他們兄弟叫攏,圍坐在自己身旁,然後嚴肅地說︰「你們兄弟很快就要上任了,為母沒有別的要求,只要求你們做一個清官、好官。」

「母親所言甚是。」曾鞏誠懇地說,「孩兒希望行前能听到母親的教誨!」

朱氏清了清嗓門問道︰「誰能說清‘榮親園’的來歷嗎?」

「孩兒略知,」曾鞏答道,「今晚母親重提這事,一定別有含義,請母親明示。」

朱氏緩緩地說︰「‘榮親園’是你們的曾祖母給取的名。我們曾家從你們祖上就開始做官,你們的祖父在梁州(今陝西漢中一帶)為官,有一年他告假回鄉看望你們的曾祖,曾祖母十分高興,也就在這園中擺酒接風。有的親戚以為你們祖父為官多年,一定是衣錦還鄉,會帶回許多錢財,誰知你們祖父回來時衣冠敝垢,僕馬羸瘦。有人便譏笑你們祖父寒酸、窩囊。可你們曾祖母卻不以為然,她說︰‘我兒能這樣清貧回來看我,這是我的榮耀。如果她帶回許多財物禮品,那才真讓我擔憂呢!’這個園子因此便函叫做‘榮親園’。今晚,我把晚餐安排在這里,是要讓你們知道,你們的祖父、父親為官一生,兩袖清風,你們即將踏上仕途,千萬不能貪贓枉法,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你們今後回來看我,我照樣在‘榮親園’里擺酒接風。」

這時,一輪明月已經爬上了天幕,清輝灑落在園子里,使整個園子的氣氛顯得更加靜謐、凝重。朱氏講的故事,是那樣的實在,又是那樣的莊重。曾鞏兄弟完全領會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完全品出了故事的真實意圖。園子里經歷了一陣短暫的沉寂,隨後兄弟們鄭重地表示︰

「請母親放心,我們決不辱沒曾家的名聲!」

從此,他們踏上人生旅途,開始他們不辱沒曾家名聲的事業。

曾鞏也從此開始了他20多年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散文家的生涯……

辭官為繼母守孝

曾鞏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散文家。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後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贊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元豐四年,朝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1082),80多歲的繼母去世,辭官回家為母親守孝。次年,病逝于江寧府(今南京)。享年64歲,葬于南豐源頭崇覺寺右。南宋理宗時追謚為「文定」,世稱「南豐先生。

摘自︰《曾鞏的繼母朱氏不以成敗論人才》等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繼母傳最新章節 | 繼母傳全文閱讀 | 繼母傳全集閱讀